小乘教

小乘教

小乘教,即小乘佛教,又稱聲聞乘佛教(梵語: Śrāvakayāna)。譯自梵語,Hīna 意為“小”,yāna 意為乘、車子、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的載具”的意思。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

歷史

大乘佛教大約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大乘興起後,稱原來的佛教學說為小乘。從此佛教開始有了大小乘之分。大乘佛教接受了外道思想,發展了釋迦牟尼的學說,而小乘仍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這兩派的主要區別是:從對佛陀人格的認識看,小乘視釋迦牟尼為教主或導師;而大乘卻提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並進一步把釋迦牟尼神話。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從修道的途徑看,小乘主張自度,即通過修道自己度自己;而大乘則主張兼度,即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他。從思想的極果和境界來看,小乘理想的極果為阿羅漢,即無生畏(阿即無,羅漢即生),其理想的境界為無餘涅盤;大乘理想的極果為佛,其理想的境界為無住涅盤。所謂無住涅盤意即不住世間(不同於眾生),亦不住出世(不同於阿羅漢),自己成佛後還要普度眾生,助他人成佛。在大乘佛教形成時期,佛教成為世界宗教。大乘佛教主要流行於中國、中亞、日本和朝鮮等地;而小乘教主要流行於斯里蘭卡東南亞一些國家。
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方當為于闐(今新疆的和田),公元一世紀中葉,已有迦濕彌羅的高僧毗盧折那來此傳布佛教。佛教最早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是西漢末年。相傳最早來中國的印度高僧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漢平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在大月氏受漢使的邀請,同來洛陽,住在白馬寺,並在這裡編譯出《四十二章經》。這是最早的漢譯佛經。

地位

佛教在中國形成為十宗,其中大乘為八宗,小乘有二宗。其中大乘教的淨土宗影響最大。。這是修道成佛最簡單的一個法門。信徒們只要一心口念佛(米勒佛或阿彌陀佛)或一心想成佛,死後就可以往生淨土,即達到極樂世界。這是傳播最廣的一個宗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