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錄

對話錄

對話錄,柏拉圖代表作之一,是柏拉圖對話系列的統稱,包括《申辯》、《克力同》、《游敘弗倫》、《拉齊斯》、《呂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餘部著作。

內容

記錄柏拉圖的對話是否一定真實呢?很多人也許會提出這種質疑。其實,早在柏拉圖去世後的數百年間,古希臘、羅馬的學者們就已經對亞特蘭蒂斯的存在與否爭論不休。持否定意見的人認為這段對話是柏拉圖在論述哲學時所列舉的寓言故事。而持肯定意見的人則認為,在《對話錄》中,柯里西亞斯曾三次強調確有其事,蘇格拉底也說,這個故事“好就好在是事實,這要比虛構的故事強得多。”而最先講述這個故事的索倫是古希臘公認的誠實的人,他生活的時代比柏拉圖只早二百年,因此靠口授流傳下來是完全可能的。

為什麼非要懷疑我們的祖先呢?他講述的只不過是一段偉大、輝煌、璀璨、絢麗的歷史和一群曾經創造了不朽文明的人類祖先而已,而今天的人類不也正是在不斷書寫和創造新的歷史嗎?客觀地看待柏拉圖講述的這個故事,幾乎故事中的每一個部分我們都能從古埃及或者秘魯人的記錄中尋到相似的痕跡;實際上,柏拉圖對於亞特蘭蒂斯的許多論述,我們都可以從享有“歷史之父”美譽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對於古埃及宏大的描述中得到印證;同樣,從秘魯人普雷斯科特的畫筆下,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亞特蘭蒂斯文明的縮影,比如,在他的作品“秘魯的征服”中,他說:“在所有秘魯人創造的文明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庫斯科(秘魯城市)的帝國文明,在紀念帝國的廟宇中,歷代帝王聚攏起來的財富可謂富甲天下,以至有聞名於世的‘黃金之殿’之稱。金碧輝煌的聖殿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它的秘魯文名字——黃金礦。在它的西牆矗立著一座象徵著神的雕像,那是一張人形的面孔,身後散發出四散的道道聖光,有如太陽神阿波羅一樣。這座塑像立於一個巨大的黃金底座上,其上裝點各色翡翠寶石;四壁和頂棚鑲嵌黃金玉飾;殿堂內的各個角落都在刨光的玉石和星羅棋布的珍稀金屬的點綴下熠熠生輝;即使是飛檐翹角的選材也毫不遜色。整座殿堂無處不在書寫著奢華與尊貴,氣勢磅礴、謂為壯觀……”

如此說來,柏拉圖的敘述根本沒有絲毫的誇張;沒有離奇的矯飾;沒有不食人間香火的天神,沒有樣貌駭人的蛇發女怪,沒有令人厭惡的魑魅魍魎,也沒有天生神力的擎天巨人。他所描述的其實只不過是一段平凡而又平凡、簡單而又簡單的歷史,其中的人物所做的蓋廟、造船、疏通運河樣樣合情合理;那裡的人們也與我們一樣,躬耕田畝,商賈於市。並且,他們已經將貿易發展到與周邊國家的交往。追溯大部分民族的早期歷史,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關於神或魔的傳說,而柏拉圖所講述的這段歷史卻並非如神化般虛幻離奇;據史料記載,曾經有一位異域移民來到這個國家,並在這裡娶了一位姑娘,遂定居於此;也就是從那時起,一個強大的民族逐漸壯大起來。這絕非只是傳說,而是享有歷史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回憶的一位埃及牧師親口向他講述的一段歷史。當時的情形大致如下——希羅多德說,“他們認為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年前,‘神’這個概念還尚未進入到人類社會……他們都堅決否認人是作為神的後裔的可能性。”所以說,如果柏拉圖僅僅是在根據他自己的想像而勾畫出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的話,就根本沒有必要將其講述得如此平實而又入情入理。他完全可以將這段故事講成像希臘神話般充滿傳奇色彩,充滿魔幻經歷,有仙女也有半人半獸神。

同時,從這個看似寓言的傳說本身,你也找不出任何能夠證明柏拉圖在通過這個故事進行道德或政治說教的證據,正如培根在《新大西洋城》與《失落的帝國》中所作的有力的論述。因此,這絕非是一個憑空捏造出來的童話故事。坦率講,這同以往任何一段歷史一樣合情合理,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也是一個民族在其國王的統領下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創造出一段輝煌的人類文明史。

柏拉圖在講述這段歷史時稱,那是一個“偉大而充滿傳奇色彩的帝國,它國勢強大、東征西討,其觸角曾經遠及到整個歐亞大陸。”由此可見其統治範圍之廣。在當時,被它征服的土壤不但有非洲的埃及、歐洲的羅馬,“甚至整個大陸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它的痕跡”,而且,就連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也保留了它的傳說,在中南美地區,特別是秘魯和密西西比山谷,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史前時代的城堡護堤。

此外,柏拉圖還告訴我們,這個異常強大的權力具有一個穩固的中心,也就是說,從埃及到秘魯,實際上都是被一個共同的王朝所征服,甚至連史前時代的印度也曾一度淪為它的附庸,這再次印證了亞特蘭蒂斯帝國實際是當時整個世界的權力中心。

我們可以找到的另外一個支持柏拉圖所描述的故事真實性的證據是今天人們在大西洋北部的亞速爾群島發現的黑色、紅色和白色的熔岩。柏拉圖曾經說過,亞特蘭蒂斯王國的城牆正是由黑色、紅色和白色的石頭所砌成。今天的考古學家托馬森教授分析說,“這些不同顏色的火山岩焦灼在一起,讓人聯想當初火山噴發時的壯觀景象,它們有如禮花焰火般從不同地質年代的地下噴薄而出,而最早的地質紀年就應該是9000年前的亞特蘭蒂斯島。”他同時還詳細地描繪了亞特蘭蒂斯那龐大的黑色城牆的樣貌。

柏拉圖說過,“早在許多年以前,亞特蘭蒂斯平原就已經被生活在這個王國的居民所耕耘。”如果今天人們根據發現所做出的關於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最早的農業和畜牧業,培育了最早的小麥、穀物和燕麥的推斷將來能被科學佐證的話,那么柏拉圖的這段話就更加言之鑿鑿了。試想,要迎來這樣一個偉大的史前文明時代,所有的這些不正是人類從愚昧原始的狀態向城市化文明過渡的必備條件嗎?

在這塊大陸周圍有一圈環形的溝渠,山上的溪水順流而下,我們甚至可以將其視為人類文明中四大河流的發源地。當然,如果按照聖經中的描繪,也可以將它想成是伊甸園的象徵。

我們知道海神波塞冬的名字並非柏拉圖所創,這個歐洲有史以來最早的神至今仍受到人們的膜拜;“波塞冬情結似乎已經成為所有前希登(黎巴嫩港市)時代的殖民地共有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膜拜“首先源於西班牙,然後遠播到北非,尤其是在義大利人們把這種文化發揮到極致。但它的傳播遠未到此停止,它的影響在不停蔓延,到大西洋的眾多海島,到愛琴海周圍的廣大地區,一直到色雷斯。”

無論是波塞冬,還是尼普頓,都是古代希臘神話中海神的代表;但波塞冬卻以其獨立於戰車上的威武形象更容易被人們銘記,逐漸成為“海神”真正的代名詞。不僅如此,就連牽動波塞冬戰車的馬匹都變得神秘異常,甚至需要柏拉圖來專門進行撰文釋疑。波塞冬之所以被當作海神,主要還是因為他統治了海中的這片神秘的大陸,進而成為生活在這塊大陸上的民族集體頂禮膜拜的海神;他之所以能與馬聯繫到一起,是因為馬是在亞特蘭蒂斯大陸最先被人類馴養的動物;正如柏拉圖所言,亞特蘭蒂斯人已經開始通過舉行馬賽來鍛鍊馬匹奔跑的速度;而波塞冬典型的立於馬匹所拉的戰車上的形象,自然也不是毫無根據的憑空捏造,原因很簡單,馬車同馴馬一樣也是亞特蘭蒂斯人的首創;後來,他們的後代又將這些戰車從埃及傳送到不列顛島。眾所周知,在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馬匹都是人們用來祭祀海神波塞冬最好的選擇;祭祀時,馬匹先輩屠宰,然後再被從萬丈懸崖推入到茫茫大海中。這種以馬祭神的傳統被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異教徒們始終保留著,而且也曾在歐洲靠近海岸線的國家風行一時,直到他們轉變為基督徒,才被教會勒令取消了這些習俗。

我們發現在柏拉圖的描述中,眾多腓尼基人傳說中的神都出現在亞特蘭蒂斯國王身邊。如果柏拉圖講述的這個故事僅僅是個寓言的話,那么希臘人又是從何得到這些眾神的名字呢?

是否柏拉圖所講的“此果有硬殼,其汁可飲,肉可食,其油亦可用,”就是可可果呢?

另外,柏拉圖說過,亞特蘭蒂斯水源豐富,冷熱泉俱有。那么他又是如何會曉得亞特蘭蒂斯會有熱泉呢?難道僅僅是他突發奇想,一時間在腦中勾勒出的圖畫嗎?當然不是,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被認為是亞特蘭蒂斯古城遺址之一的亞速爾群島就有很多熱泉;當然,柏拉圖說這番話時也應該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其準確性的,因為科學告訴我們,熱泉是火山頻發地區普遍存在的一個典型特徵。

柏拉圖還說,“(亞特蘭蒂斯)整個國家都處在海濱的一塊高聳而陡峭的土地上,但是在城市的周圍卻是一片遼闊的平原,它周遭被叢山峻岭所包圍,地勢平緩,一直延伸向大海。”它的輪廓看起來就像“海豚的背脊”一樣,在幽靜的深海中安睡。本書從開篇直到本章,始終在儘量真實地描述出它的原貌。“環繞的群山”從北面將這個大平原籠罩起來,亞速爾群島的山脈不正是所謂的聳立的山峰嗎?

柏拉圖告訴我們,亞特蘭蒂斯沉沒在滿是泥沙的深海底下,並且涉及了許多有關航海的問題。數千年以來,人們始終相信大西洋是一片“被厚厚的泥沙覆蓋的、撲朔迷離的、在黑暗中充滿神秘色彩的海洋”。在古代歷史中,波塞冬的三叉權杖或者叫作三叉戟不斷地出現,在印度人的神中,或者追溯許多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源頭,我們都可以找到這些。

“在所有的數字中三是個神聖的數字,它曾被視作完美的象徵,因此他常常被用來描繪至高無上的神,或者世俗中最高權力的代表——國王、皇帝或者君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有關三的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案今天會經常被用於腰帶、領帶和許多需要打結固定的環形物體上,同時這個特正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拉美的瓜地馬拉、墨西哥的恰帕斯以及墨西哥城等地的藝術品中都頻繁出現,只要有地位最高的神出現,它都會如影隨形,相伴其右。”由此,我們不禁要聯想到古羅馬教皇的“三重冕”以及象徵王權的三重圓圈。也正是通過這種同樣的形式,亞特蘭蒂斯的十位國王加冕登基,被歷史永久地封存和紀念,成為不朽。“從聖經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對於許多原始的部落族長的描寫竟然與世界上的不同民族的傳統有著那么多相近的吻合。十這個數字在《創世紀》中被提到。世界上的任何民族,無論到何時,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每當他們回望祖先的往事時,無論是發生在大洪水前還是後的事情,也無論那段歷史是否真的存在過,但它們始終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與這個神秘的數字十有關,曾經有人試圖將其與後來的宗教哲人對數字賦予的特殊意義的闡釋聯繫起來進行推測,但最終卻未得其解。在古巴比倫的迦勒底文化中,有關十位國王統治這個古老帝國的傳說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此外,在古代波斯人的傳奇中,對於海神波塞冬的溢美之詞也是不絕於耳,‘他是古代法律的締造者,他只以飲用純潔的神酒為生,他始終是神聖的化身。’在印度,我們知道有九位婆羅門長老,他們再加上眾生之父婆羅吸摩,剛好湊夠十位,於是他們就被後人稱為‘十父’。德國人相信奧丁神有十位祖先,阿拉伯在歷史上也有關於十位神秘國王的傳說。柏拉圖講述的這個故事從這些傳說中進一步得以確認。在一部現已遺失的古希臘著作中,保留了希臘哲學家普羅克洛斯曾經引用的一段評價柏拉圖的文字,文中提到這個四面臨海的島嶼,位於‘海克力斯之柱’以外,並稱‘在大西洋上眾多的島嶼之一,島上的居民從他們祖先那裡流傳下對亞特蘭蒂斯的記憶,那是一個相當大的島嶼,並曾在很長一段時間統治著大西洋上的所有島嶼。’”

埃伊連在他的《異讀歷史》中曾談到瑟歐龐普斯(公元前400年)記錄的有關邁達斯、弗里吉亞(小亞細亞中西部古國)國王和塞列努斯([希臘]森林神的首領,酒神的養父)之間的一次特殊的對話,談話中塞列努斯提到,在大西洋以遠有一塊廣闊的大陸,“它的面積比整個小亞細亞、歐洲和利比亞三者之合還要大。”他談到有一支叫做梅洛普的人種居住在那裡,並且建造了許多城市。人們相信那個國家所在的大陸是大西洋上一座孤立的島嶼。出於這種好奇,曾經有一些人漂洋過海來到了希臘神話中的這片北方樂土。

“高盧人自古以來就對亞特蘭蒂斯的歷史非常熟悉,他們從生活在比基督還要早一個世紀的古羅馬人那裡了解到這些。在高盧地區曾經生活了三種不同的人。其一是本地土著,據猜測應為蒙古人,他們曾經很長時間都居住在歐洲;其二為另一個島嶼過來的入侵者,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就是亞特蘭蒂斯人;其三是高盧人中的亞利安人。”

馬塞勒斯是一位研究衣索比亞歷史的專家,他談起這個問題時說,在大西洋上共有七座較大的島嶼——或許從加那利群島(位於北大西洋東部,1497年起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後被改為西班牙的兩個省)上的居民那裡,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對於亞特蘭蒂斯的往事,“畢竟亞特蘭蒂斯帝國曾經很長時間都統治著這些小一些的島嶼。”

另一位人類學者迪奧德魯斯認為,菲尼基人發現了“一座大西洋上的巨島,它位於‘海克力斯之柱’之外,從非洲海岸出發要航行七天才能到達那裡。這座島嶼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土壤肥沃,資源充足,物產極其豐富。且自然景觀異常綺麗,清澈的河流、連綿的群山還有成片的綠色森林。島上的居民生活非常怡然,他們在夏季經常到薄霧籠罩下的擁有美麗花園的鄉村別墅中度假。那裡也是釣魚和遊戲的好去處;氣候相當的宜人,一年四季總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古希臘著名作家荷馬、普魯塔克等人都曾在作品中提到大西洋中的島嶼。“在那個國家,黃金和白銀幾乎遍地皆是,那裡的人對待金銀簡直就像我們對待廢銅爛鐵一樣毫不吝惜。”這是聖?克萊門特在寫給科林斯人的詩文中的用語。

如果你回過頭來仔細看一下《聖經舊約》,會發現有大量關於這片“海上的群島”的引述,特別是以賽亞(公元前七、八世紀希伯來大預言家)和以西結(希伯來預言家)二人對此的宏篇大論。那么像猶太人這些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又是怎樣看待這些大洋和島嶼的呢?他們那撲朔迷離的歷史是否也與這些“大洋上的島嶼”存在某種聯繫呢?

在素以崇拜酒神的神秘教而聞名的亞爾古英雄的詩歌中,曾記載著古利克托尼亞人入侵大西洋眾多島嶼的故事。詩中有雲,“那時,一頭黑髮的波塞冬對克朗涅怒目而視,手持黃金鍛造的三叉戟與利克托尼亞人廝殺一起。”

柏拉圖在對話中稱,埃及人告訴索倫亞特蘭蒂斯的毀滅發生在9000年前,即公元前9600年左右。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似乎是一段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歷史,但是對於地質學家們來說,則顯得輕而易舉,他們僅僅根據歐洲發現的洞穴,就能追溯回50萬年前的人類遺蹟;而根據從美國加利福尼亞的高原山脈基座下的深層土壤中發掘出來的顱骨化石,科學家們已經斷定在這座山形成以後不久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

“奧博特先生曾經在布魯塞爾國會咨文中闡述,用天文學的知識來研究埃及人和亞速人,可以準確地計算出生活在距今11,542年前人類的文明程度,對這樣年代久遠的歷史尚能夠進行如此精細的年代推算,可見對於9000年前的事情,用天文學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埃及人自稱可以將每1460年作為一個周期準確地計算出歷史上的一切。他們的一年包括365天,這就能夠保證他們的計算精度可以精確到每四年才可能有一天的誤差,也就是說,按照這種方法計算,從第一個四年的起點算起,可以確保經過1460年後才能完成一個輪迴(365×4)。因此,按照埃及人的這種計算方法,如果終止年份是公元139年,那么這個周期的起始年份就應該是公元前1322年。另外,亞速人的計算周期是1805年,或者折合成22,325個月。亞速人的這種紀年法始於公元前712年。迦勒底人的史書記載,在大洪水和他們的第一個王朝之間大約間隔39,180年的時間。那么,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它剛好是12個埃及人的紀年周期加上12個亞速爾人的紀年周期之合。”

12 X 1460 = 17,520

= 39,180

12 X 1805 = 21,660

“這兩種不同的計算模式彼此之間如此默契,又都為一個民族同時兼備,這就是迦勒底人。現在,讓我們將這兩個紀年周期重新排列,從我們這個時代開始往前推算,就會得出下面這樣的結果。”

Zodiacal Cycle. Lunar Cycle.

1,460 1,805

1,822 712

_____ _____

2,782 2,517

4,242 4,322

5,702 6,127

7,162 7,932

8,622 9,737

110,082 11,542

11,542

“在公元前11,542年,這兩種紀年法剛好會合二為一,你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是的,這個結果說明在那一年,他們的起點剛好相同,我們也就可以用統一的天文觀測法來對他們進行考察。”考察的結果是,亞特蘭蒂斯很可能就是在那時出現。

在對亞特蘭蒂斯的起始年代進行考證的過程中,人們驚奇地發現,同是這塊大陸,但在語言上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說明亞特蘭蒂斯文明形成前後時間的跨度。但由於連史前世界的各個民族對亞特蘭蒂斯的記憶都如此之少,那么只能說明一個事實,就是亞特蘭蒂斯帝國是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大變故中迅速毀滅的,就好像地球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一樣,歷史瞬間便又回到了遙遠的從前。

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經講道,他從埃及人那裡了解到,赫爾克里斯(大力神,主神宙斯之子,力大無比的英雄)是他們最早的神,他是在亞馬西斯統治他們之前的17,000年前,被八位天神創造出來的十二位神之一。

簡言之,我很難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柏拉圖講述的這個故事,它起源於埃及人,一個舉世公認的保留著大量歷史記錄的古老民族,他們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歷史追溯回遙遠的遠古時代。他們有資格對希臘人、羅馬人和現代世界的一切寓言和傳說嗤之以鼻,但是我們卻無可辯駁,畢竟我們的祖先對這個世界的地理、歷史的了解太有限了,甚至我們自己都不相信從他們身上會知道更多。我們相信,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完全有可能在瞬間被大洋所吞噬。還是讓我們用自己的智慧去解答這些問題吧。  

作者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原名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體強壯,胸寬肩闊。因此體育老師就替他取了“柏拉圖”一名,“柏拉圖”希臘語意為“寬闊”。後來,柏拉圖的名字被延用下來,流行至今。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彆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里收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進行故事、遊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鍊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繫。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鍊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淨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在《理想國》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兩詞,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藉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到達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給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 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繫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徵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在教學的具體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則更多地總結與採用了雅典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