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生產方式的解體
正文
在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制生產關係不再適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並得到迅速增長,從而瓦解封建制生產方式的過程。以個體生產和手工工具為基礎的封建制生產方式,是與技術水平低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和不發達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商品生產、商品流通不斷增長,國內外市場迅速擴張,就為封建制生產方式的瓦解創造了條件。商人資本發展到一定水平,是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而農民起義和市民階級爭取解放的鬥爭,是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直接力量。城市中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 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而日趨瓦解。一些積累較多的作坊衝破了行會的限制,擴大生產的規模,雇用較多的工人,建立起以勞動分工為特點的工場手工業。工場手工業雖然沒有改變手工勞動的技術基礎,但因集中大批工人,實行分工協作,促進了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工人熟練技巧的提高,因而能顯著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出大量廉價商品,增強競爭能力,擴大銷售市場。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促使行會組織不斷分化瓦解,原來作坊主和幫工、學徒那種以傳授技術為主的師徒關係,也逐漸變成了資本和勞動對立的僱傭關係。這樣,一批原來的作坊主變成了資本家,相應地,幫工、學徒變成了僱傭工人。與此同時,商人通過供料加工、包買包賣的方式把一些分散的特別是農村的小生產者控制在自己手裡,使後者變成領取工資的勞動者。他們也就從商人轉變為工業資本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就這樣從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
農村中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 在農村中,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滲入,自然經濟日益瓦解。封建地租從勞役地租過渡到實物地租,到封建社會末期,更進一步過渡到貨幣地租。封建地租的這種變化,反映了封建地主和農奴之間關係的變化,從原來的主奴關係,逐漸轉化為租佃關係,農奴日益轉化為相對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在實物地租時開始的農民之間的貧富分化,到轉變為交納貨幣地租時,就更加劇烈。一些富裕農民先是向地主贖買土地變成自由農民,進一步向地主購買或租佃更多的土地,進行僱工經營,變成經營農場的農業資本家。同時,也有一些地主從自己領地上驅趕農民,收回份地,把他們變成僱傭工人。在德國的容克大莊園,原來就役使著極少份地的農奴,這時也逐漸把他們改變為僱農。另外,也有商人租地,僱工經營農業。這樣,就在農村中出現一批又一批的資本主義農場。
資產階級革命 城市和農村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產生和發展,激化了封建社會的各種階級矛盾。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地主為了取得更多的貨幣,對農奴的剝削更加殘酷。殘酷的剝削激起了農民的反抗和鬥爭。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激化了行會內部的矛盾,幫工、學徒聯合起來反對作坊主。封建社會末期的主要矛盾是繼原來市民階級而起的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貴族的鬥爭。資產階級作為新生產方式的代表,要求農奴擺脫對地主土地的依附而成為“自由”僱傭工人,要求打破封建割據,無限制地擴大商品生產和銷售市場。這種要求反映在政治鬥爭上,就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資產階級利用“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組織了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形成了強大的革命力量,最終推翻了封建地主貴族的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國家。封建制生產關係作為歷史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之一,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
西歐和東方不同的經歷 封建制生產方式的解體在不同民族和國家有著不同的經歷,而以西歐國家最為典型。在14~15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見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封建制生產方式的解體過程也隨之開始。15世紀末,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極大地刺激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17和18世紀,英國、法國先後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代替了封建制生產方式,穩固地建立起來。東方一些國家,在封建制生產方式的解體過程中,因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則出現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