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歷史
“寸蹺”俗稱“寸子”,是河北眾多的民間蹺類舞蹈之一,多流傳於滿族聚居的承德地區各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據灤縣張百灣村(滿、漢雜居村)滿族老人賀瑞臣傳史說,“寸子”是清道光年間由御道的漢族民工所傳。
舞蹈介紹
漢族寸蹺,總長約60厘米,上部扁平,長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圓柱狀,頂端有“金蓮小腳”。“寸子”傳入張百灣後,表演者多為滿族,呈現出鮮明的滿族舞蹈特點。滿族寸蹺,總長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為圓柱體,約30厘米。兩者表演風格不同。
“寸蹺”流傳於河北省中部一帶,以女角“拉花”腳踩12厘米高的矮蹺而得名。 寸蹺曾經在完縣(今順平縣)及周邊各縣廣泛流傳。30年代演變成“地平蹺”。寸蹺的淵源我文字記載。在清代,出於祭祀“天仙聖母”的需要,寸蹺在完縣應遠而生。後又流傳於其周邊地區。本文所記滿城縣的寸蹺,便是民國初年,由著名藝人冀連三(1980-1951)、鄧金河(1886--1961)傳授的。由於完縣寸蹺技藝高、名聲大、普及廣、歷史長,因此在民眾中有“寸蹺產於完縣”之說。 寸蹺表演分“踩街”和“打場”兩種形式。
“寸蹺”俗稱“寸子”,是河北眾多的民間蹺類舞蹈之一,多流傳於滿族聚居的承德地區各縣和青龍滿族自治縣。據灤縣張百灣村(滿、漢雜居村)滿族老人賀瑞臣傳史說,“寸子”是清道光年間由御道的漢族民工所傳。
漢族寸蹺,總長約60厘米,上部扁平,長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圓柱狀,頂端有“金蓮小腳”。“寸子”傳入張百灣後,表演者多為滿族,呈現出鮮明的滿族舞蹈特點。滿族寸蹺,總長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為圓柱體,約30厘米。兩者表演風格不同。
寸蹺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
地平蹺產生於順平縣,流傳遍及滿城、望都等鄰近諸縣,是一載歌載舞的廣場藝術。
簡介 特點戲曲技巧之一。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當屬京劇“四大名旦”中...
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北京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
簡介 歷史記載 詳細 節日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
簡介 詳細 高蹺會是風熱,無力而浮血弱人。(此首總言浮脈病。) 寸頭疼眩(目眩)熱(身熱)因風,更有風痰(左寸病)右咳攻(右寸肺感風邪作咳,)關右脾虛(中滿不食...總言洪心經火盛內多煩(左寸病,又兼目赤、口瘡、頭疼,)肺熱毛焦咽更乾(右...
簡介 作者簡介 正文 浮 沉熱,無力而浮血弱人。(此首總言浮脈病。)寸頭疼眩(目眩)熱(身熱)因風,更有風痰(左寸病)右咳攻(右寸肺感風邪作咳,)關右脾虛(中滿不食)左腹脹...心經火盛內多煩(左寸病,又兼目赤、口瘡、頭疼,)肺熱毛焦咽更乾(右寸病...
圖書簡介 作者簡介 內容原文·卷二·舞隊》亦有提及“踏蹺”。清·徐珂《清稗類鈔·戲劇類》:高蹺,雙木...踏蹺,今稱高蹺,蓋以足系木竿上,跳舞作八仙狀也。清·讓廉《京都風俗志...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歷史記載 傳說 歷史起源 分類 節日)。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
奇經八脈考 主要內容 對醫學氣功理論的指導作用 對醫學氣功實踐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