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高欄島寶鏡灣,於1989年10月被發現,共4處6幅,散布于海灣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範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幅長5米、高3米。岩畫陰刻於大平整的石面上,圖案密集而複雜,形狀如船、波浪、龍蛇、舞蹈人等,經專家考證,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寫照。在岩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岡上採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很早便有人類在此活動。此岩畫為廣東僅見,與中國北方、西南岩畫風格迥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研、旅遊價值。1989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清明上河圖
西江歷史文化之旅聯合採訪組一行驅車行駛在通往珠海市西南角高欄島的筆直道路上,曾經孤懸海上的高欄島已經和陸地連為一體,道路兩側是圍海造田得來的大片土地和正在圍海造田的火熱施工場面,有著“廣東第一畫”、“中國沿海地區史前岩畫最傑出的代表作”和“史前珠海清明上河圖”之稱的寶鏡灣摩崖石刻畫就在高欄島寶鏡灣風猛鷹山上。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兆復曾說:“自從1989年珠海高欄島寶鏡灣岩畫發現以來,我曾三次到過珠海。每當登上岩畫點所在的風猛鷹山,在蒼松巨石之間,遙望海天景色,時而波平如鏡,時而驚濤駭浪,天地為之動容。時至今日,高欄島海天的雲影,拍岸的浪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懷。”
眾人無語。寶鏡灣的岩畫如此直接地見證著滄海桑田,它還能經歷幾個滄海桑田?
還是先去看岩畫吧——風猛鷹山海拔157米,沿著石階行至半山腰,石階右側出現幾塊巨石,兩塊巨石的縫隙恰可容一人通過,其上有石橫躺,似石屋;進得四五步,石隙漸寬,呈三角形,最寬處可並站五六人。進入石屋,稍一側臉,東面石壁上的岩畫如山似海,猝不及防地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寶鏡灣岩畫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岩畫,也稱藏寶洞岩畫。
直擊 一場隆重而又肅殺的“聚會”
石室狹小,記者與岩畫只能近距離接觸。
第一個感覺是圖案繁密,一個圖案接著一個圖案,密密麻麻,把長5米、高(寬)2.9米的石壁填得滿滿的,幾乎不給人喘息的功夫;第二個感覺是神秘,岩畫圖案抽象,雖用盡全力,記者也只能看出幾條船的圖案(而這幾條鑿刻出的船,據說是目前中國所知最早的船舟形象),其餘的圖案皆如天書;三是海洋文化特徵明顯,雖看不出具體意義,但大量螺形紋的套用,讓人感受到水的波濤蕩漾——這是北方岩畫中無法領略到的感覺。
年代
據專家考證,寶鏡灣岩畫所反映的年代,應該在距今4500—4200年之間,該遺址留下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不同階段的生活情景。
四大部分
李世源認為,藏寶洞東壁岩畫中呈現出四大部分:一是以龍、鳳、夔、蛇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載王之舟為主的一組圖像;三是以群舟待發及船上一群群錚錚鐵漢為主體的海上船隊;四是男覡、女巫及人牲的莊嚴祭祀場景。祭祀的隆重肅殺和圖騰與載王之舟的對抗形態,透露出這場大聚會絕不是一次和風細雨、歌舞昇平的慶典,極有可能是爭鬥的雙方,在祭祀的儀式中追求神示的裁決,而神示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有一方不得不遠離故土,乘舟入海去尋找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