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廣東省
寶鏡灣遺址VI-168
簡介
寶鏡灣遺址位於珠海市金灣區南水鎮高欄島西南部的寶鏡灣。包括遺址和摩崖石刻畫。寶鏡灣遺址面積10000餘平方米,是一處沙丘連山崗遺址。1997-2000年,先後進行一次試掘和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等遺物及居住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了5處7幅摩崖石刻畫,畫面內容與遺蹟之間有某些內在的聯繫,如陶片紋飾與岩畫線條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些摩崖石刻畫分別是“藏寶洞”3幅,“大坪石”、“太陽石”各1幅。摩崖石刻畫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古先民的生活寫照或圖騰崇拜。寶鏡灣遺址出土大量的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的遺物,對於研究環珠江口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標尺作用。寶鏡灣岩畫中的人物現象,以大船為中心的密集神秘圖案,對於研究南方沿海這一時期的祭祀活動、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寶鏡灣遺址與摩崖石刻畫
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珠海寶鏡灣遺址與摩崖石刻畫 位於珠海市高欄島寶鏡灣。寶鏡灣原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山崗遺址,後又發現4處共6幅青銅時代的岩畫。岩畫以陰紋鑿刻在花崗岩面上,圖案和符號抽象,線條粗獷,構圖古拙,反映古人的航海活動和海邊生活。第一幅在“藏寶洞”東壁,橫5米、高2.9米,鑿刻出船形、人物、蛇、鳥、鹿、雲紋、雷紋、波浪紋等,由10多組圖案組成寬闊的畫面。第2幅在“藏寶洞”西壁,橫4.5米、高1.5米,因風化剝蝕,線條斑駁,圖形難辨。第3幅在“藏寶洞”洞口,橫0.6米、高0.35米,刻1個冠形的圖案。第4幅在“大坪石”,橫5米、高3.3米,鑿刻著20多個人形和動物形圍繞一條船奔走、跳躍的樣子。第5幅在“天才石”,約30平方米的石面上鑿刻著2個人形、一條船形和3個符號。第6幅在“寶鏡石”,石呈三角形斜面,底長2.7米、高1.1米,右邊鑿刻1個直徑0.4米的圓圈,圈內刻1個半月形及2個圓點,左邊鑿刻波浪與浮雲般的線條。1989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寶鏡灣岩畫與遺址年代之謎
新華網珠海12月19日電(蔚寧程敏)珠海博物館的陳振忠曾經用“欣喜若狂”一詞來形容1998年他們發現寶鏡灣岩畫與遺址出土陶片上的紋飾符號有相似元素時的心情——自1989年寶鏡灣岩畫發現以來,岩畫的刻畫年代就成了一個最大的謎。最初的研究者們很快斷定岩畫的其中幾幅與附近的遺址年代相近,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但藏寶洞岩畫太大了,刻畫線條如此複雜,很難相信那個時代的人們有能力在花崗岩上鑿出這么大型的岩畫,因此推測為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銅器時代所刻。
然而,從珠海已發掘沙丘遺址的年代來看,距今6000到3000年之後,大約有700年的斷代,也就是說700年中這些沙丘上沒有發現人類生活遺存,那么,誰是岩畫的作者?其次,推測用來刻畫岩石的青銅器,年代上明顯晚於岩畫,那么,先民是用什麼材料來雕琢岩石的?
1997年10月到2000年5月,寶鏡灣遺址經過了一次試掘和三次正式考古發掘,發現的墓葬、加工玉的作坊、房屋柱洞以及大量出土器物證明4000多年前這裡曾穩定地居住著一批先民,這使得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去完成大型岩畫,而陶片紋飾與岩畫線條的相似,也說明岩畫可能就是這批先民所作,而非外來人群即興的作為。
但考古者們一直在為岩畫的製作工具苦惱:既然不是青銅器,那么古人用什麼材料可能鑿動藏寶洞裡的花崗岩呢?2000年底,在整理寶鏡灣遺址發掘資料的過程中,肖一亭注意到,先民們用來加工蚝的一種尖狀石器——“蚝蠣啄”比重、硬度都特別大,超過同是花崗石質的網墜、礪石。莫非,它就是打鑿岩畫的工具?
2001年元宵剛過,博物館邀請專攻岩石鑑定的原成都地質學院的副教授李水平先生一同到高欄島寶鏡灣遺址進行實驗考古。他們用出土的“蚝蠣啄”和就近找到的比重較大的礫石在別處與岩畫相同的花崗石上進行實鑿,果然能鑿出與岩畫類似的線條來!
如今考古學界已經基本接受寶鏡灣岩畫為4000年前的說法。但,不知有多少學者曾經站在藏寶洞兩塊巨大的岩石之間,仰頭細讀那些紛繁複雜的線條、符號,百思卻不得其解。從岩畫上可以看到什麼?舞蹈的人、航海的船、祭祀、生育的場景、龍紋、戴牛頭面具的人、雙手高舉的人……什麼都像,又什麼都不像。學者們惟一能取得的共識是:先民之所以要花費如此巨大的功夫去刻畫這些不能遮風擋雨不能衣食的神秘圖案,一定是與某種原始的宗教意識相關的。至於先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或許將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