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氣亭

寶氣亭

寶氣亭,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城區西北濱江處。是為紀念豐城劍氣“上徹於天”的典故而建。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在元豐四年(1081)由分寧赴泰和途中,經過豐城作《寶氣亭》詩云:“豐城邑岩岩,水種六萬戶。石堤眠長虹,輟棹日沉霧。令君政有聲,新亭延客步。淚落世父碑,心傾文饒賦。憶昔兩神兵,埋獄思武庫。寒光射漢津,兩賢紆一顧。張公圻中台,木拱孔章墓。不能使兒戲,歲晚龍蛇去。空餘寒泉泓,因雨長蛙跗。鉛刀藏寶室,萬世同此度。”題詠的對象即是此亭。

歷史沿革

基本介紹

劍匣亭 劍匣亭

唐永微二年(651)縣治遷於今址後,即築堤以保縣城安全。清同治《豐城縣誌·河集》有“唐永徽間,始遷縣治,即築堤由張家埠至寶氣亭、陽靈觀、周四十餘里”的記載。宋乾道九年(1173)閏一月十一日,著名詩人范成大經過豐城,他在《驂鸞錄》中寫道:“過豐城縣,小艤寶氣亭”。由此可見,建在江邊最大名勝古蹟的寶氣亭,是文人雅士過往旅客必登之所。亭中原有唐代宰相李德裕(字文饒)在開成元年(836)夏,南謫途經豐城時所作的《劍池賦並序》石碑,以及宋代天聖八年(1030)新堤建成後,黃癢(字世父)的堤記,即是黃庭堅詩中所說的:“淚落世父碑,心傾文饒賦”。

被燒毀而重建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因居民失火,寶氣亭被燒毀。很快又為縣令唐容“因舊址而得新之工,間數月,而亭成規模,輪煥宏闊偉麗。”並靖陸漸寫了篇《寶氣亭記》,與詩人陸游在豐城寫的《豐城劍賦》相映成輝。《寶氣亭記》中曰:“寶氣亭獨據縣津,以為觀瞻懷企之所,實一邑之勝概也。”

寶氣亭改建擴建

元至元年間(1264—1294),寶氣亭改建為劍江驛樓,成為驛舍與紀念物合二為一的建築。大德年間(1297—1307),富州(豐城升為州)州尹劉秉懿將寶氣亭修繕一新,正式定名為劍江驛樓。不少著名人物登臨寶氣亭樓,如元代學者吳澄《劍江驛樓》詩云:“人生南北幾驛亭,相過豈復能忘情”等句。這些詩人們懷古嘆今的吟詠之所。明代以後,寶氣亭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分離出劍江驛。

明萬曆十一年(1583),署縣事陶以詩(名世安)建寶樓於文明門城上,為課文之所。時豐城許多著名詩人都喜歡在寶氣樓結社賦詩,僅在萬曆年間《劍江倡和詩》集中,就有徐即登、雷映、邱士毅等人,多次在寶氣樓雅集詩作15篇。他們在此或賞“平沙雁寫落木瘦,萬山翠林斜陽明”;或吟“野航凌浩淼,平楚問青蔥”。到清代乾隆年間時,寶氣亭仍有廳、堂三間、有廊、鼓樓三間、廳左有丞舍三間,樓懸“寶氣彌津”匾額。

到清末後,寶氣亭漸廢於兵火,如唐鍾毓、陸如照等詩人的《訪寶氣亭》、《寶氣亭懷古》中,尚能追憶“指點斜陽樓,低徊古驛岐”等傷感的詩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