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文學
正文
寮國民族文學歷史悠久。它的古典文學可分為宗教文學和世俗文學,除部分文學作品寫在貝葉上外,不少是口頭文學,沒有文字記載。14世紀中葉昭法翁國王時期,佛經從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經高棉傳入寮國,產生了寮國最早的宗教文學。當時傳誦最廣的是《佛本生經故事》,收有550篇關於釋迦牟尼佛祖修成正果前的轉世情景的故事,曾經有人從中選出10篇稱為《十戒》,作為佛教布道講經之用。此外,還有描寫神靈聖賢的故事,其中最流行的是《吠陀神-因陀羅》。
寮國的世俗文學同樣受到佛教、婆羅門教的影響,它的許多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史詩、抒情詩、散文小說和寓言又受到古印度文學的影響。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經泰國傳入寮國,改寫後成為寮國的古典名著。寮國的寓言集《娘丹黛》是馬哈維漢根據印度的《五卷書》改寫而成的。
寮國世俗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詩體小說,它的題材往往是愛情和英雄軼事,同時又貫穿著佛教的教誨,如皮亞喬東達的《爺爺教育孫孫》,因梯央的《因梯央的教導》。此外,還有散文體笑話集和故事集,它們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
16世紀以後,寮國民族文學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本民族作家創作的小說和戲劇,如《本通與洛乍娜》、《妖女和十二嬪妃》、 《大象和螞蟻》、 《巴亞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詞藻華麗,情節曲折,故事優美動人,人物形象較為清晰完整,表明藝術技巧上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萬象昌盛時期,出現了史詩《坤布隆》、《瀾滄史記》、《萬象王朝史記》、《占巴塞史記》等。長篇敘事詩有《加拉結》、《占巴西頓》、《休沙瓦》、《娘登安》、 《林通》、《蘇里馮》、《占塔卡》、 《蓋喬》、《陶洪》和邦坎的《信賽》等。它們歌頌了人們為追求幸福而同大自然和社會黑暗勢力鬥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讚頌善良戰勝邪惡。其中《信賽》是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它幾乎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寮國知識分子所必讀。
寮國的民間口頭文學也很豐富,如:諺語、寓言、民歌、民謠以及諷刺故事《香敏的故事》,大多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封建統治者的愚蠢。在寮國的民歌、民謠中,一類是僧侶勸人行善的寺院歌謠;一類是反映人民民眾思想感情的民間歌謠,其中不少是情歌。最受人民喜愛的是“卡”、“喃”這兩種曲牌,而每一種曲牌又根據地區曲調的差異分為“卡桑怒”、“卡琅勃拉邦”、“卡豐沙里”、 “卡孟怒”、“喃達”、 “喃兌”、“喃朗抗”等。它們形式比較自由,可以即興編詞演唱。
19世紀以後,西方殖民者入侵,寮國民族文學遭到嚴重摧殘,但隨著民族的覺醒和獨立運動的發展,民族文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寮國進步文學約產生於20世紀40、50年代之交。當時只有一些詩歌、散文等作品刊登在進步報紙上,作者都是寮國愛國戰線的工作人員和寮國戰鬥部隊的戰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西沙納·西山、烏達瑪、坎馬·彭貢和宋西·德薩坎布。他們的作品大多是控訴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宣傳寮國愛國戰線方針、政策,號召人民抗擊侵略,爭取解放。1965年以後,出現了不少報告文學、回憶錄和小說,它們有的描寫被壓迫的貧苦人民、被蹂躪的婦女和愛國青年男女走向革命的經歷,如坎連·奔舍那的小說《西奈》,占梯·敦沙萬的回憶錄《革命的光芒》(1965),小說《生活的道路》(1970),維昂亨的小說《離別西香頓》,萬賽·蓬占的小說《萬象街頭》等。其中《西奈》描寫了班萬、班坡兩個村的貧苦農民在寮國愛國戰線領導下奪取村政權的故事。
此外,還有翁賽、西沙納·西山的回憶錄《革命傳統故事》,講述寮國第一支武裝部隊的建立和鬥爭傳統;蘇萬吞的小說《第二營》,描寫一支部隊突破敵人重圍、轉戰南北的鬥爭故事;坎馬·彭貢的小說《奪槍》、賽孔的小說《惡有惡報》、塔努賽的小說《洪沙女民兵》以及《不朽的西通》、《小阿努》等。這種以戰鬥故事為題材的作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和解放區人民的生活與建設的短篇小說,有松奔·塔維賽的短篇小說選《訂婚戒指》、坎派·皮拉翁的《勇敢的莫羅》、喬瑪尼的《在解放的道路上》,以及《暴雨》、《應該告訴她》、《野花》、《新生活》等。
這一時期作品的內容來自愛國軍民的生產和戰鬥,因此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時代感。作品的體裁和題材也比較廣泛,藝術技巧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