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趣味

審美趣味

審美趣味是指審美主體欣賞、鑑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它是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的綜合。在人的實踐經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客觀的美的認識和評價。

概述

定義

審美主體欣賞、鑑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
是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的綜合。
在人的實踐經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客觀的美的認識和評價。既有個性特徵,又具社會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意義

一定的藝術思潮和一定的審美理想正是通過對青少年審美趣味的影響,作用於他們審美觀念的形成,制約著他們審美發展的方向。所以,認識當代青少年審美發展的基本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當代青少年的審美趣味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們只有將某物征服才會覺得某物美,從某種意義上講,審美是人類征服力的表現。
因而審美的提升有利於人們戰勝自我,征服了山水才會讚美山水,當人大聲讚美自身是就征服了自我。

發展的趨勢

一、擴展與聚合

1、從兒童情趣向成人趣味發展
青少年正處在走出童年、進入成年的過渡時期。他們既保留了某些兒童的審美趣味,又開始受成人審美趣味的影響。例如,有些國中生對卡通片《變形金剛》十分迷戀,據調查,在一段時間裡,金華市某中學初二某班男生的日記,幾乎都是寫觀看《變形金剛》的感受。而有些高中生,卻對《變形金剛》失去興趣,認為它太幼稚。他們更喜歡讀《九三年》、《駱駝祥子》、瓊瑤小說等成人作品。還有些中學生受“禪宗熱”影響,對飄逸、空靈的古典詩詞頗感興趣。這些都表明,青少年審美趣味的發展有年齡階段上的過渡性特徵。
2、從純藝術向生活藝術和自然的審美趣味發展
兒童的審美趣味集中於藝術方面,並往往與遊戲的趣味融為一體。青少年的審美選擇範圍卻開始從藝術拓展到包括藝術在內的一切方面。不僅日常生活中的藝術設計(如工業品、服裝、汽車、建築等)進入到他們審美視域,而且自然景觀也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
手繪外景
3、從優美向各種審美形態的審美趣味發展
兒童的審美趣味集中於優美一類,由於他們的計生意識和精神能力水平不高,可能對崇高、悲劇、喜劇等審美形態產生真正的審美興趣(電劇中的一部分滑稽型藝術屬優美範疇)。而青少年卻大大擴展了審美選擇範圍,對現實矛盾有所意識,導致他們內心矛盾加劇。因此,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微小悅目的審美對象,而且對反映現實矛盾、表現複雜情感、包含著痛苦、憂鬱傷感憤怒、悲拗、死亡的藝術類型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趣味二重化

如果說兒童審美趣味的形成較多受家長或學校影響的話,那么青少年審美趣味的形成 則是受到教師與社會的雙重影響。一般地說,學校為青少年提供的文藝作品以傳統為主,而社會上對青少年影響較大的文藝作品則以當代為主。前者側重於思想性,格調嚴肅,後者側重於娛樂性,格調活潑。學校的教師是青少年的長輩,而社會上對少年影響較大的則是比他們年齡稍長的青年。再說,青少年正處於迅速成長時期,對當代的、新鮮的東西充滿好奇心,他們要自己選擇,卻又缺乏可靠的辨別力;他們要自我設計,卻又缺乏全面、深入的思索。於是,在學校的正規教育與社會上流行文化的雙重影響下,一些青少年審美趣味的發展也呈現出二重化傾向。

三、性別差異

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發展導致了在審美發展方面的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女性青少年內心情感豐富而細膩,她們比較喜歡描寫內心生活的言情文藝作品,而且,她們更關心日常生活,審美趣味呈生活化傾向。據我們在杭州,上海,廈門等城市幾個班級的調查,發現女同學對文藝作品中的生活描寫、心理描寫和愛情描寫的興趣比男同學強烈。當代青少年的審美趣味發展出現性別差異是完全正常的。在美育中,一方面要充分照顧不同性別學生的審美偏愛;另一方面也要引導他們擴大審美選擇的範圍,養成兼收並蓄的審美趣味,使他們的審美發展更全面。

審美趣味的變遷

書籍介紹

作 者: 范玉吉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06月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06年06月
開 本: 2
書號:ISBN7301108044
包 裝: 1
分 類: ◦哲學與宗教 > 哲學 > 綜合◦哲學與宗教 > 美學 > 美學理論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趣味與審美判斷的早期聯繫

第一節“趣味”釋義
第二節 柏拉圖以前的哲學對感官的認識
一、感覺對認識世界的作用
二、感覺相對主義者普羅泰戈拉
三、蘇格拉底對感官認識的排斥
四、經驗論思想的產生
第三節 柏拉圖對趣味的否定
第四節 亞里士多德對趣味的有限度肯定
第五節 味覺和審美判斷的早期聯繫
一、對人的發現和肯定
二、表達個人性的出現
第六節 “趣味”作為審美判斷術語的早期使用

第二章 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趣味標準

第一節 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確立
一、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奠基者培根
二、霍布斯的相對主義趣味觀
三、經驗主義趣味觀的哲學基礎:洛克的《人類理解論》
第二節 經驗主義趣味理論的初步建立
一、植根於內在感官的趣味
二、哈奇生:趣味的先天基礎
第三節 休謨為經驗主義審美趣味立法
一、休謨的人性論
二、對趣味的理解
三、審美趣味的特徵
四、造成趣味差異的原因
五、審美趣味的培養
六、對休謨的評價
第四節 博克:徹底經驗論的審美趣味
一、美是某種心靈可感知的性質
二、感覺論的趣味原則
三、理性對趣味的影響
四、對博克的評價

第三章 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審美趣味

第一節 理性主義哲學及其影響
一、“我思故我在”與笛卡爾哲學
二、萊布尼茨:美感是混亂朦朧的感覺
第二節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學趣味
一、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高乃依
二、新古典主義美學趣味的仲裁者布瓦洛
三、作為新古典主義對立面的非理性趣味
第三節 英國的古典主義藝術趣味
一、英國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創始
二、艾迪生關於敏銳的趣味的培養
三、詹森的趣味觀
四、雷諾茲的理性化趣味觀
第四節德國的理性主義趣味
一、德國的新古典主義趣味
二、理性主義哲學及其趣味
三、萊辛的理性主義趣味觀
第五節 經驗的理性主義審美趣味
一、伏爾泰建立在感性基礎上的趣味觀
二、狄德羅的理性主義趣味觀
第六節 康德:綜合了感性與理性的趣味
一、從感官到理性的趣味
二、趣味判斷的四個契機
三、趣味與道德
四、趣味與天才
五、對康德的簡評

第四章 社會學視野中的趣味

第一節 早期實證主義與趣味
一、孔德:實證主義與社會學的奠基
二、史達爾夫人:首開社會學美學的先河
三、丹納:決定趣味的三要素
四、羅斯金:用於社會批判的審美趣味
五、達爾文:進化論與趣味的形成
第二節 趣味與階級的聯繫
一、趣味與階級關係的早期理論
二、哈拉普的藝術理論
三、社會學立場的趣味理論
四、對哈拉普的評價
第三節 布迪厄:用於劃分社會階層的趣味
一、文化批評理論的基本術語
二、布迪厄的社會批判理論
三、作為階級區分標誌的趣味
四、對布迪厄趣味理論的評價

第五章 表現的趣味與自然的趣味

第一節 克羅齊
一、克羅齊美學觀的哲學基礎
二、克羅齊的美學觀
三、克羅齊的趣味觀
四、對克羅齊的趣味觀的評價
第二節 桑塔亞那
一、桑塔亞那的哲學思想
二、自然主義的美學觀
三、自然主義基礎上的趣味觀
四、對桑塔亞那的趣味觀的評價

第六章 趣味:生命衝動的內在選擇

第一節 趣味從何而來
一、趣味不完全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二、趣味也並不完全是一種心理構成
三、神經美學與審美趣味研究的轉向
四、審美趣味是特定生理基礎上的社會建構
第二節 高雅趣味與真實趣味
一、高雅趣味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虛構
二、真實趣味是生命內在需求的表現
第三節 消費時代的趣味
一、消費時代的邏輯
二、消費時代審美趣味的特徵
三、消費時代的“傳媒無意識”
結論:呼喚回歸感性的美學研究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