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是指1927年9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同汪精衛集團在反共的基礎上實行反革命合流。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後,中國國民黨已變成為一個由代表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政黨。1927年7月以後,國民黨內形成了寧、漢、滬3個集團.此外,還有粵、桂、晉等地方勢力。寧、漢雙方集中了國民黨中最重要的一批領袖人物,又各自掌握著一個政府,擁有一支軍隊,割據著一大塊地盤,因而成為最有分量的勢力。他們為爭奪最高權力明爭暗鬥,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礎上開始合流。

基本信息

發生背景

相繼叛變

(圖)寧漢合流寧漢合流

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後,中國國民黨已變成為一個由代表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政黨。1927年7月以後,國民黨內形成了寧、漢、滬3個集團:在南京,有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上海,西山會議派也以“中央黨部”的名義進行活動。此外,還有粵、桂、晉等地方勢力。寧、漢雙方集中了國民黨中最重要的一批領袖人物,又各自掌握著一個政府,擁有一支軍隊,割據著一大塊地盤,因而成為最有分量的勢力。他們為爭奪最高權力明爭暗鬥,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礎上開始合流。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即“七一五”政變。當蔣介石反革命氣焰甚囂塵上之時,投降與叛變的事件接踵而來。1927年5月17日,武漢國民政府所轄的第十四師師長夏斗寅叛變。21日,湖南許克祥叛變。這些事變使武漢國民政府內部汪精衛集團更加明目張胆進行反共活動。6月6日,汪精衛解除蘇聯最高顧問鮑羅廷在國民政府中的顧問職。同日,江西發生軍閥朱培德叛變。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舉行會議,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定。此時,兩湖及江西的工農運動已遭嚴重摧殘,湖北被殺害的農會會員4700餘人,湖南被殺的農會會員達20000人。陳獨秀卻仍堅持機會主義立場,對蔣介石、汪精衛繼續採取姑息遷就的態度。7月13日,中共中央被迫命令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退出政府,並發表對政局的宣言,斥責國民黨的反共罪行,表示要“嚴厲的揭發一切假借孫中山先生旗號的偽國民黨之出賣革命”。14日夜,汪精衛在武漢召開秘密會議,確定分總計劃。15日召開分共會議,公布《統一本黨政策案》,正式與共產黨決裂,封閉武漢的工會、農會、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提出“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汪精衛集團的叛變,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損失,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終於失敗,國民革命宣告徹底失敗。

同流合污

胡漢民胡漢民

他們為了實現“合作清黨”、“統一黨務”,進行了一系列醞釀和接觸。馮玉祥從中牽線,與各方反覆電商,於7月20日提出解決寧、漢合作的具體辦法。汪精衛等表示願意“和平統一”,同意“遷都南京”。蔣介石、李宗仁、胡漢民等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贊成各方“共同北伐”。8月上旬,寧、漢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妥協。這時,汪精衛等雖然同意與寧方合作,但仍堅持反蔣態度,且聲浪很大。同時,蔣介石排斥異己,引起桂系的不滿,李宗仁、白崇禧等對蔣不再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加之蔣介石親自指揮的津浦線上戰事的失敗,使其陷入困境。蔣介石感到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便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8月13日發表下野宣言,宣布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然後回浙江奉化。不久,東渡日本。蔣介石的下野,加快了寧、漢合作的步伐。9月11日至13日,寧、漢、滬3方代表在上海舉行談話會。出席會議的有汪精衛、譚延闓、孫科、李宗仁、張靜江、蔡元培、李石曾、鄒魯、張繼、謝持、許崇智等21人。寧方的蔣介石、吳稚暉、胡漢民和漢方的陳公博、顧孟余拒不出席。

主要內容

黨務合流

經激烈爭吵,會議通過關於黨務方面的決議案,主要內容是:

一、組織中央特別委員會,統一黨務;

左起:孫科、于右任、馮玉祥、譚延愷等左起:孫科、于右任、馮玉祥、譚延愷等

二、特別委員會由寧、漢、滬3方共同推定若干人組成;

三、寧、漢、滬3方中央黨部將其職權委託於特別委員會;

四、特別委員會除施行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部職權外,應負責統一各地方的國民黨黨部,並籌備國民黨三大的召開;

五、規定特別委員會委員的名額32人,候補委員為9人,具體人員由3方共同提出,由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會議發表;

六、中央各部部長人選,由特別委員會決定。

政府合流

會議作出關於政府方面的決議案,主要內容是:

寧、漢兩方政府合併、改組,政府委員、各部部長、軍事委員會委員等,皆由特別委員會會議決定。會議推舉汪精衛、譚延闓、蔡元培、謝持共同起草統一宣言。

9月13日,武漢國民政府停止辦公,汪精衛通電下野。9月15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臨時聯席會議,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推定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等32人為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並決定勸蔣、汪、胡迅速來南京就職。9月16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並舉行第一次會議。

機構人事變更

9月17日和19日繼續開會,作出以下決定:

一、推定汪精衛、蔡元培謝持為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葉楚傖為秘書長;各部不設部長,實行委員制,由各委員互選主任1人以統理黨務。

二、改組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推定丁惟芬等4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以汪精衛、胡漢民、李烈鈞、蔡元培、譚延闓5人為常務委員;推定於右任等67人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以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唐生智、楊樹莊、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程潛、朱培德等14人為主席團。

三、取消中央政治委員會及各地政治分會,其職權分別由國民黨中央黨部和省黨部、國民政府和省政府執行。

四、設立監察院。

最終結果

當時報紙有關“寧漢合流”的報導當時報紙有關“寧漢合流”的報導

同時,發表了《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9月20日,新產生的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在南京舉行就職典禮。國民政府發表成立宣言,宣稱:“本政府今後誓當竭智盡能,肅清共黨,以拯同胞永脫布爾什維克恐怖之禍,而保持國民革命勢力之統一。”實際上,寧、漢、滬3方合作很快又為新的分裂所代替,出現了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局面。

歷史意義

寧漢合流前後局勢寧漢合流前後局勢
當時在南京,有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另外上海和各地都有一些軍閥把持的地方政權,但是主要以南京和武漢,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主。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在反共問題上已沒有分歧,武漢漸有妥協趨勢。而南京的蔣介石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處境漸顯不利,不得不以退為進宣布下野。蔣介石的下台促使南京和武漢方面迅速靠攏,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的實質:他們的階級利益是一致的。寧漢合流後的政府,仍稱南京國民政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