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進士
作者:胡審嚴中國封建時代實行科舉制度,全國性考試(會試)在京舉行;再經皇帝或委派專人復考(殿試)。殿試中式者皆稱進士,其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乃登仕資格之首選,是讀書人的最高企盼。當時,科舉人才的多少,是衡量一地文化興衰的重要標誌。1987年,筆者在主編《寧波市志》教育卷時,曾對寧波現境歷代進士錄逐一考證,並經市方誌辦組織專家評稿會論證後載入市志及《寧波市教育志》。近年隨著各地縣誌、鎮鄉志和家譜的編纂出版,又新蒐集到一些進士名錄。
唐代,據雍正《浙江通志》、《寧波府志》等方誌、宗譜載,寧波進士僅檢得貞元朝餘姚縣虞九皋、乾寧朝奉化縣孫合阝2人,此乃寧波最早的進士,1993年版《餘姚市志》新徵得唐進士徐溶、余密,唐代甬上有進士4名。
北宋,寧波出進士161名,內有世稱“慶曆五先生”之一的鄞縣人王說和樓郁等。
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境內共有進士983人,為寧波歷史上中進士最多的時期。內有官至右丞相的鄞縣史浩、國史院編修官慈谿縣城(慈城)楊簡、《三字經》作者鄞縣王應麟、一生致力於校勘《資治通鑑》的寧海胡三省等。
元代,前40餘年未設科取士,延祐初始重開科舉,每榜七八十人,漢人甚少。寧波中進士僅9人,內有後被明太祖稱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的慈谿縣城(慈城)桂彥良等。
明代,寧波有進士982人,內有創建“天一閣”藏書樓的鄞縣城西(今海曙區)范欽、四明奇才鄞縣江北岸(今江北區)的屠隆等。
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止,府內出進士344人,內有《聊齋志異》中的一位為百姓所稱道的清官———山東淄川(現併入淄博市)縣令、祖籍慈谿縣費市(今屬江北區)的費緯祉,編修《浙江通志》的浙東史學集大成者鄞縣全祖望等。光緒三十年(1904),鄞縣忻江明、高振霄、鎮海吳晉夔、寧海章梫、餘姚朱元樹、奉化竺麟祥6人中進士,這是寧波最後一批進士,其中高振霄直至1950年去世。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不含少量的薦舉、右榜進士和武進士),占全省進士總數的17.6%。從縣別來分,以鄞縣(含今部分寧波城區)最多,達1180名,其次為餘姚,有634名,第三是慈谿,為487名。鄞縣進士數名列全省前茅,僅次於紹興縣(有文進士1240名)。寧波共有狀元張孝祥(鄞縣)、楊守勤(慈谿)等12人,占全省狀元總數的18.2%。但寧波狀元中的章鋆,與《紹興市志》載27名狀元中的章鋆為同一人。紹興市、縣方誌稱:“章鋆(1820~1875),山陰(今紹興縣)人,寄籍鄞縣,清鹹豐二年辛亥科狀元。”而在《寧波市志》中稱:“章鋆,生卒年不詳,鄞縣人。鹹豐二年進士第一(狀元)。”《紹興市教育志》則說明:“清朝,外出遊幕和經商的紹興人遍布全國,寄籍外地應試者甚多。紹興合府包括外地寄籍中式者在內,共出904名進士,其中狀元5人。”
寧波歷史上進士出得最多的名門望族,應屬鄞縣城西月湖畔(今海曙)之史氏,號稱一門出了“一王、三相、七十二進士”。
不過,在寧波歷史上,也有不少名賢碩儒,因各種原因未中進士,但他們學識淵博,同樣豐功長存。如清康熙十八年(1679)開博學鴻儒科時,餘姚黃宗羲因病不赴,但他仍潛心著述,講學不輟,不愧為浙東史學派的鼻祖。康熙皇帝曾多次徵召黃宗羲赴京為仕,但他無意出山,康熙因而“嘆息不止”,以為“得才之難”。
[引用信息]:浙江聯誼報http://www.lybs.com.cn/gb/node2/node802/node327871/node327874/userobject15ai531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