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寧波清真寺地址:浙江省寧波市後營巷18號
郵編:315010
現任教長:馬富強
現任學董:馬樹榮
簡介
清真寺初建於宋鹹平年間(998-1003),幾經毀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於今址。寺坐西朝東,布局呈長方形,以中軸線和對稱布局為主,注重平面組合,由頭門、望月樓、二門、照壁、沐浴房、禮拜殿和兩側廂房等組成。
自宋代以來,隨著寧波(明州)港口的對外開放,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寧波從事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一部分人在寧波定居,同時把他們的信仰的伊斯來教傳入寧波,故清真寺也是港口城市的歷史見證。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該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後營巷。始建於宋鹹平年間(998—IOO3年),據《郊縣通志》載:(清真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復設於月湖虹橋畔。乾隆年間王文計阿旬主持教務41年,以後江夢令阿訇和王魁占、馬廷光、張光祖合資修警改造,嘉慶間(1796—1820年)“殿宇兩點漸就荒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馮振川阿旬“租得阿恭潔祠地若干以廓基”,同治八年(1869年)山東白玉庚多方籌款進行修造,當時“在邦教徒約三十人,以客絡為多”。光緒《郊縣誌》卷六十六《寺觀》記:“禮拜情真寺,縣治西南二里,舊名回回堂,國人禮拜之所,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全寺建築布局現呈長方式,由大門、二門和大殿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1.2畝,大殿系術結構單檐硬山頂,三開間,內尚保存阿拉伯文匾額等文物,有重要歷史價值。1981年12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有教民195戶,544人,均為回族。寧波市民族聯絡委員會設在寺內。
清真寺風格
清真寺建築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古建築風格,呈長方形,以中軸線和對稱布局為主,注重平面組合,由於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位於我國西面,故該寺採用坐西的建築格局,寺由頭門、望月樓、沐浴室、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兩側廂房組成,占地七百餘平方米,寺頭門朝東,左右兩間對稱上為望月樓,向內為一石柵欄門(即二門),兩側各有十根菱形石柱,現存建築中,以禮拜殿為最雄偉,殿系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開間,門殿沿水平線逐漸升高,因伊斯蘭教獨尊“安拉”是“無似像,無如何,無比無樣而無所不在”,無法塑出形象,故殿內沒有任何神像,但繪有各種紋飾。異彩紛呈。殿內採用阿拉伯文字裝飾,此外,殿內還保存著一部分阿拉伯文的匾額,清真寺是港口城市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