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設機構
學院現有歷史、法學、思政、經濟地理四個教研室, 有研究所2個(寧南區域經濟有研究、回族研究所),建有“西海固歷史地理與區域經濟實驗室”、“模擬法庭實驗室”兩個文科實驗室。本院現有黨總支、行政各1個。院行政管理人員有院長1名、副院長2名,辦公室主任1名,專職秘書1名。院總支書記1名,學生輔導員3名,教工黨支部、學生黨支部書記各1名。 建立了教學質量管理辦法、科研成果管理辦法、學生管理辦法等11類61項制度和46種表格指標為內容的管理制度體系。自1992年始,政法學院先後21次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宣傳部、自治區教育廳、區團委和師範學院樹立“教書育人先進集體”、“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優秀小分隊”、和“先進工作集體”。2002年《固原日報》以“向傳統教學挑戰”為題對政法系教育教學改革進行報導。2005年2月以“借升本之力,追大學之魂”為題對政法系升本工作進行報導。2006年7月以“創新教育理念,鑄造教育之魂”為題對政法系以報導。在學校目標責任制考核中,政法學院2006、2007年考核均為優秀,是學校唯一連續兩年獲此殊榮的部門。專業設定
現設有歷史學(2007年開設),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開設),人文教育(2010年開設)三個本科專業。綜合文科(2002年開設)、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開設)、歷史教育專科專業3個(1998年開設),曾設法律服務與律師事務高職專業1個(2001年開設,現未招生),有14個教學班級,學生560餘名。 本院制定的2006—2010年“十一·五”發展規劃。其發展目標定位是:建設成培養培訓寧夏南部山區人文教育中國小師資中心,各級各類人文教育套用型人才中心,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情報交流和技術推廣中心。各專業除開設公共課外,均開設了相應的主幹課,具體為:歷史教育主幹課15門,綜文教育專業主幹課13門,思政教育主幹課16門,在09級本科專業中開始實行學分制。這些課程絕大部分制定了教學大綱,所有專業課程設定均有教學計畫,在課程建設中,一方面,通過教研室教研活動,加大聽課評課力度,進行深入研討,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課程建設,另一方面,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了合格評估。現已有18門課程通過學校合格課程評估。
本院現有區級精品課1門《民法學》、校級精品課4門《政治經濟學》、《世界現代史》、《自然科學概要》、《世界上古中古史》。寧夏師範學院教學名師1名,自治區教學名師1名。
教師隊伍
現有專兼職教師31人(專職21人,兼職10人),從職稱結構看,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11人,助教8人。從學歷結構看,其中碩士研究生18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和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和40%。同時從事社會兼職律師的教師有3人。這支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科結構合理,在這支隊伍中,有受到全國表彰的“師德先進個人”,有自治區表彰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有“910教育獎章”、“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有教學基本技能競賽和學術論文一等獎獲得者等。這些年,從教師中走出了13位律師、證券師、心理諮詢師,兩位碩導、三位博士、2名副廳、16名處級幹部。除此之外,本系還有一支區內外專家、學者、碩士生導師和政府智囊機構決策研究人員共16人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隊伍,實現了高校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最佳化組合。在科研方面,近10年來,本系教師共發表論文300餘篇,主編或參編教材17部,獲教學優秀獎25項,完成和正在完成科研項目27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填補了我校沒有國家級項目的空白,有力促進了教學,並為寧夏特別是寧南山區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學生工作
多年來,學院在學生中倡導推行“一張文憑,多種證書”,激勵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活動,取得各種資格證書和優等證書。已形成教學技能競賽、專業四能競賽(演講、答辯、辯論、小論文)以及法庭旁聽,舉辦模擬法庭、學生論文宣讀會、見習交流會、“初為人師實習絮語”、學習方法交流會等制度。開闢了十個網路化的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見習——校內模擬實習——教育實習——總結提高的教育實習模式並始終堅持集中實習方式,對實習過程進行嚴格管理(下一步擬實行學生待崗實習、代培教師方式,實現與實習基地的良性互動,活化關係)。在學生畢業前舉辦系列講座,對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自我推銷和擇業技巧培訓,舉行畢業生座談會、歡送會、佩帶紅花、贈送紀念品。同時,畢業前利用一個月時間進行“國家公務員考核培訓”,已堅持多年。活躍的學生社團“法學社”、“青年志願者俱樂部”、“義務支教小分隊”規範有序,活動豐富多彩,已獲“三下鄉優秀小分隊”、“社會實踐先進集體”、“五四紅旗團支部”、“大專辯論賽優秀辯手”、“優秀學生社團”等19項區級獎勵。《校園法壇》專刊已出刊68期,思政部刊物《校園心理》已出刊9期。這兩個刊物互為補充,以特有的辦刊風格和聯繫社會、覆蓋校園的法制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政法系學生展示專業優勢和精神風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05年,綜合文科教育畢業生48人,年終就業48人,年終就業率100%,名列2005年全區普通高校專科畢業生就業率前三名;政史教育畢業生27人,年終就業27人,年終就業率100%。2006年,綜合文科教育和律師事務與法律服務兩個專業畢業生104人,年終就業97人,年終就業率93.26%。2007年,思政教育專業畢業生33人,年終就業33人,年終就業率100%;政史教育畢業生29人,年終就業28人,年終就業率96.6%;綜合文科教育畢業生87人,年終就業82人,年終就業率94.3%。從98年以來,政法學院各專業畢業生年終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4%以上。
辦學定位
1、目標定位是:至2010年,把政法學院建成培養培訓寧夏南部山區人文社科教育中國小師資中心,各級各類人文社科教育套用型人才中心,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情報交流和技術推廣中心。2、數量定位是:至2010年學生人數達到700人以上,專兼職教師數量達到40人(生師比為1:16);質量定位是:在堅持師範性和綜合性結合的基礎上把學科和專業定位在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輸送各類套用型人才和中國小急需的專業教師的培養上,同時兼顧全國範圍內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質量要求。要特別注意強化現代教育意識,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培養學生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要適應科技發展,培養學生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要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培養學生開放意識,具有多學科的綜合基礎和掌握現代技術能力。要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學生具有更紮實的基礎文化知識,更豐富的專業技能、技巧,更務實的擇業心理準備。力求把政法學院建成在人才培養工作方面具有一流水平的學院。
3、規模與結構定位是:在學院條件成熟時促成法政學院下屬系的建立,下設四個系:法律系、歷史系、管理科學系、政治系;建成兩個校級科研機構:寧南區域經濟研究所和回族研究所;要敏銳而果斷地持之以恆地調整政法學院的學科專業結構,堅持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專業設定和課程調整的重要依據,要根據就業情況果斷停招或改造傳統專業。至2010年,政法學院專業要達到4~5個,把歷史學、思政、人文教育作為重點專業進行建設,使這三個專業和相關學科成為政法學院乃至寧夏師院的名牌專業和精品學科;對已通過學院合格課程驗收的18門課程,要進一步將其建設成重點課程,其餘課程今後每年要保證有30~40%通過合格課程驗收,至2010年將現有課程全部建設成合格課程,5~7門建成區級精品課程。2007年2008年歷史教育專業思政已升本,2010年人文教育本科專業要實現招生,此後要積極進行本科專業的申報,使政法學院本科專業達到5至7個。
4、發展與規範定位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根據教育國際化、大眾化趨勢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調整和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用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指導改革,統領教育教學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的教育觀,堅持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院訓激勵教師。明確“一個胸中沒有學生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一個眼中沒有學生的管理者不是好的管理者”,在學院內繼續倡導:厚德、勵志、篤學、尚美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最佳化工作氛圍,力促科學嚴謹的優良系風、教風、學風的形成;要確立“政治堅定、思想過硬、學識淵博、品格高尚、精於教書、勤於育人”為我學院教師隊伍建設方針,刻意在院裡營造崇尚知識,尊敬高水平教師,勤奮鑽研業務的氛圍,使有真才實學而又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有身份、有地位、有利益;要明確地把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重要標準,作為確定教師工作態度、學識水平、教學技能、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要樹立主體性教育思想,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書為主本,練為主線,會為主旨”的教學原則,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本系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至2010年形成系統完整而又科學的政法學院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要以改革的眼光重新審視政法學院原有11類61項制度和46種考核指標的實際價值和執行效果,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教育教學基本制度和管理檔案的制定及文檔編輯,使之符合本科層次的需求,確保每一個教學環節有明確的管理規範,每門課程都有具體的建設標準,每一個教學違紀行為都有明確的處罰條文,每一項教學成果都有相應的獎勵辦法,從而構建職責清晰、獎罰分明的制度體系。在管理手段上,至2010年實現從經驗性、單一化紙制文字檔案管理向科學規範的計算機軟體管理和程式管理的轉變,最終形成政法學院獨特的人文精神和管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