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1
“實驗診斷學”是醫學類本科教育階段的主幹課程、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重要橋樑課程、啟蒙臨床思維方法的核心課程。本教材以第一篇經典實驗診斷學為主體,包括臨床血液學、臨床生物化學、臨床酶學、臨床內分泌學、臨床免疫學、臨床病原學、排泄物/體液/分泌物及臨床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檢驗和臨床實驗室檢驗質量保證和評價,還增加了常見疾病的實驗室檢查策略和典型病例實驗診斷分析兩篇。本教材以五年制本科醫學生為主要適用對象,也可供醫學專業研究生和臨床醫生參考使用。
圖書資料
套用範圍
1、直接為醫療工作服務
2、為開展預防工作提供依據
3、進行社會普查
4、開展健康諮詢
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1、血液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1)採血部位
①毛細血管採血:成人在指端,特別是無名指,嬰兒可用拇趾或足跟。
②靜脈採血:多在肘部,腕部或手背靜脈,嬰幼兒可在頸外靜脈採血。
③動脈採血:常用於血氣分析時,多在股動脈穿刺採血,也有用肱動脈或橈動脈
(2)採血時間:
①空腹採血:一般在晨起早餐前採血,常用於臨床生化檢查。
②特定時間採血:如激素、葡萄糖等的測定
③急診採血:不受時間限制
(3)標本採集後的處理
①抗凝劑:臨床常用的抗凝劑有:草酸鈉,草酸鉀、肝素、乙二氨四乙酸二鈉(EDTA-Na 2 )
②血液標本採集後應儘快送檢和檢測,微生物檢驗的血標本採集後應立即注入血培養皿中送檢並防止標本的污染
2、骨髓標本的採集和處理 (詳見有關章節)
3、排泄物、體液標本的採集和處理(詳見有關章節)
臨床套用和評價
1、正確選擇實驗室檢測項目
選擇檢驗項目時必須了解各項檢驗的臨床價值,應選擇對疾病診斷靈敏度高和特異性強檢驗項目來進行檢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濫用和杜絕浪費。
2、參考值
正常值或正常範圍是實驗診斷沿用已久的概念,但這一提法的詞義不清,概念欠精確,故已被參考值或參考範圍的概念所替代。
3、影響檢驗結果的常見因素
(1)一般的技術誤差或人為的誤差
(2)病人狀況的個體差異
(3) 檢驗標本的採集和處理等因素的影響。
(4)藥物的影響
4、檢驗結果的解釋與臨床的辯證統一
評價檢驗結果時必須緊密結合臨床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恰當地作出合理的結論,指導臨床防治工作。
內容簡介
本書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作了全面、充實、深化的改革後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二十五章,內容包括:實驗診斷的質量保證,臨床一般檢驗與疾病,紅細胞疾病的實驗診斷,白細胞疾病的實驗診斷,出血與血栓性疾病的實驗診斷,血型鑑定與輸血不良反映的實驗診斷,脂質代謝紊亂的實驗診斷,心臟疾病的實驗診斷,肝、膽、胰疾病的實驗診斷,腎臟疾病的實驗診斷,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和細菌耐藥性檢測,器官移植的實驗診斷,治療性藥物濃度監測及其臨床套用,POCT的實驗檢測和臨床套用等。每章內容均包括“概述”、“疾病的常用實驗檢測”和“常見疾病的實驗診斷”。本書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和培養高級臨床醫學人才的需要。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實驗診斷篇
第一章 概論
一、實驗診斷學的概念
二、實驗診斷的影響因素和質量體系
三、實驗診斷的臨床套用和評價
四、實驗診斷的參考範圍與醫學決定水平
第二章 臨床血液學實驗診斷
第一節 血液一般檢查
一、紅細胞檢測
二、白細胞檢測
三、血小板檢測
四、血細胞分析儀及臨床套用
五、紅細胞沉降率檢測
第二節 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測
一、溶血性貧血的篩查檢測
二、紅細胞膜缺陷的檢測
三、紅細胞酶缺陷的檢測
四、異常血紅蛋白的檢測
五、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檢測
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檢測
七、溶血性貧血的實驗診斷步驟
第三節 骨髓細胞學檢查
一、血細胞的生成、發育及正常形態學特徵
二、常用血細胞的細胞化學染色
三、骨髓細胞學檢查的內容、方法和臨床意義
四、常見血液病的細胞學特徵
第四節 血型鑑定與交叉配血試驗
一、紅細胞血型系統
二、其他血型系統
三、交叉配血試驗
第五節 白血病的實驗室檢查
一、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學檢查
二、白血病細胞的免疫檢查
三、白血病細胞的遺傳學檢查
四、白血病細胞的分子生物學檢查
第三章 血栓與止血實驗診斷
第一節 血管壁檢測
一、篩查試驗
二、診斷試驗
第二節 血小板檢測
一、篩查試驗
二、診斷試驗
第三節 凝血因子檢測
一、篩查試驗
二、診斷試驗
第四節 抗凝系統檢測
一、病理性抗凝物質的篩查試驗
二、病理性抗凝物質的診斷試驗
三、生理性抗凝因子檢測
第五節 纖溶活性檢測
一、篩查試驗
二、診斷試驗
第六節 血液流變學檢測
一、全血黏度檢測
二、血漿黏度檢測
第七節 檢測項目的選擇和套用
一、出血病
二、血栓病
三、抗血栓、溶栓治療的實驗監測
第四章 臨床生物化學實驗診斷
第一節 肝臟的基本功能
一、肝臟的代謝功能
二、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
三、肝臟的分泌與排泄功能
第二節 肝臟疾病常用的實驗室檢查
一、蛋白質代謝檢查
二、脂類代謝功能檢查
三、膽紅素代謝檢查
四、膽汁酸代謝檢查
五、攝取、排泄功能檢查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檢查
七、其他檢查
第三節 肝臟疾病檢查項目的選擇與套用
第四節 腎小球功能檢查
一、血清肌酐及內生肌酐清除率檢測
二、血尿素氮檢測
三、胱抑素C測定
四、菊粉清除率測定
五、放射性核素腎小球濾過率測定
六、尿蛋白選擇性指數測定
第五節 腎小管功能檢測
一、近端腎小管功能試驗
二、遠端腎小管功能試驗
第六節 有效腎血漿流量檢測
一、對氨基馬尿酸鹽清除率試驗
二、放射性核素法
第七節 腎小管性酸中毒檢測
一、尿酸化功能測定
二、氯化銨負荷(酸負荷)試驗
三、碳酸氫離子重吸收排泄(鹼負荷)試驗
四、呋塞米試驗
第八節 腎功能檢測項目的選擇
一、腎功能檢測項目的選擇與套用指南
二、腎功能檢測項目的套用
第九節 血糖及其代謝產物的檢測
一、空腹血糖檢測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三、血清胰島素檢測和胰島素釋放試驗
四、血清C.肽檢測
五、糖化血紅蛋白檢測
六、糖化血清蛋白檢測
七、1型糖尿病自身抗體的檢測
第十節 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
一、血清脂質檢測
二、血清脂蛋白檢測
三、血清載脂蛋白檢測
第十一節 血清電解質檢測
一、血清陽離子檢測
二、血清陰離子檢測
第十二節 血清鐵及其代謝產物檢測
一、血清鐵檢測
二、血清轉鐵蛋白檢測
三、血清總鐵結合力檢測
四、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測
五、血清鐵蛋白檢測
六、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檢測
第十三節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檢測
一、心肌酶檢測
二、心肌蛋白檢測
三、其他與心臟疾病相關的項目檢測
四、心臟功能的實驗室檢測
五、心臟病檢測項目的選擇與套用
第四節 其他血清酶檢測
一、酸性磷酸酶檢測
二、澱粉酶及其同工酶檢測
三、脂肪酶檢測
四、膽鹼酯酶檢測
第五節 內分泌激素檢測
一、胰島激素測定
二、甲狀腺激素檢測
三、甲狀旁腺素與調節鈣、磷代謝激素檢測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檢測
五、腎上腺髓質激素檢測
六、性腺激素檢測
七、垂體激素檢測
八、內分泌疾病常用動態功能試驗
九、常見內分泌疾病檢測項目的選擇與套用
第十六節 治療藥物監測
一、治療藥物監測的目的及需要監測的藥物
二、治療藥物監測的方法
三、治療藥物監測的結果分析
第十七節 血液氣體分析和酸鹼測定
一、血氣分析的指標
二、酸鹼平衡失調的判斷
三、酸鹼平衡失調類型及血氣特點
……
第二篇 常見病症實驗診斷路徑篇
第三篇 典型病例篇
……
圖書信息
書 名: 實驗診斷學
作者:康熙雄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
ISBN: 92819
開本: 16開
定價: 55.00 元
文摘
插圖:
二、脂類代謝功能檢查
血清脂類包括膽固醇、膽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及游離脂肪酸。肝臟除合成膽固醇、脂肪酸等脂類外,還能利用食物中脂類及由脂肪組織而來的游離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等,並能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初生態高密度脂蛋白,以及醯基轉移酶等;血液中的膽固醇及磷脂也主要來源於肝臟。當肝細胞損傷時,脂肪代謝發生異常,因此測定血漿脂蛋白及脂類成分,尤其是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改變,是評價肝臟對脂類代謝功能的重要手段。在膽道阻塞時,患者血漿中出現異常大顆粒脂蛋白,稱為阻塞性脂蛋白X(Lipoprotein,LP-X),同時血液中膽固醇及磷脂含量增高。在嚴重肝病時,因肝細胞對醯基轉移酶的合成和分泌功能降低,使血中膽固醇及其他脂類減少。在肝臟合成磷脂發生障礙時,會造成脂肪運輸障礙而導致肝細胞內脂肪沉積,形成脂肪肝。
(一)血清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測定
[原理]
內源性膽固醇(cholester01)80%是由肝臟合成,血漿中卵磷脂膽固醇脂肪醯基轉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acyltransferase,LCA7)全部由肝臟合成,在工JCAT作用下,卵磷脂的脂肪醯基轉移到膽固醇羥基上,生成膽固醇酯。當肝細胞損傷時,膽固醇及LCAT合成減少,由於LCAT的減少或缺乏,導致膽固醇酯的含量減少。
[參考值]
總膽固醇:2.9~6.0mmol/L。
膽固醇酯:2.34~3.38mmol/L。
膽固醇酯:游離膽固醇=3:1。
[臨床意義]
1.肝細胞受損時,LCAT合成減少,膽固醇的酯化障礙,血中膽固醇酯減少;在肝細胞嚴重損害如肝硬化、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時,血中總膽固醇也降低。
2.膽汁淤積時,由於膽汁排出受阻而反流人血,血中出現阻塞性脂蛋白X,同時肝合成膽固醇能力增加,血中總膽固醇增加,其中以游離膽固醇增加為主。膽固醇酯與游離膽固醇比值降低。
3.營養不良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患者,血中總膽固醇減少。
(二)阻塞性脂蛋白X測定
[原理]
1.當膽道阻塞、膽汁淤積時,由於膽汁排泄受阻,膽汁內的磷脂逆流人血,血中出現大顆粒脂蛋白,稱為阻塞性脂蛋白X(LP-X),它是一種異常的低密度脂蛋白。2.肝內、外阻塞的鑑別診斷IP-X的定量與膽汁淤積程度相關,肝外阻塞比肝內阻塞引起膽汁淤積程度嚴重,一般認為其含量>2000mg/L時提示肝外膽道阻塞。
三、膽紅素代謝檢查膽紅素是血液循環中衰老紅細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分解和破壞的產物。紅細胞破壞釋放出血紅蛋白,然後代謝生成游離珠蛋白和血紅素,血紅素(亞鐵原卟啉)經微粒體血紅素氧化酶的作用。
序言
實驗診斷學的前身——臨床檢驗在過去一直是診斷學的附屬學科。近年來隨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系統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學科的迅猛發展,實驗診斷學作為獨立學科的位置凸顯,5年制醫學本科生的診斷學教材經歷了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創建獨立完善的新學科——實驗診斷學已勢在必行,水到渠成。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實驗診斷學8年制教材已從2005年開始獨立成冊。教育部在“十一五”規劃中規定獨立編寫五年制實驗診斷學教材。這是學科發展的必然,也是醫學科學發展的結果。
實驗診斷學與檢體診斷、影像診斷是診斷學的三大組成部分。它是聯繫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樑學科。本學科的任務是引領醫學生學會充分利用、科學分析臨床檢驗所提供的檢驗信息和情報。準確進行臨床診斷、鑑別診斷、觀察療效、判斷預後和預防疾病,掌握診斷方法,提高診斷水平。因此實驗診斷學既是一門臨床醫學生的必修科,也是重點專業課程。同時,隨著國家健康戰略重點的前移,實驗診斷的數據也廣泛套用在健康狀態的評價和高危人群的預警等非臨床領域中。
本書由國內在。臨床實驗診斷領域實踐經驗豐富、學術造詣精深的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嘔心瀝血,百忙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精心策劃和撰寫。
本書力圖充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教學改革的成果,在不破壞診斷學原體系的前提下引入了實驗診斷的路徑和病例等相關內容,目的是進一步培養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每個章節中推薦了相關的中英文參考文獻給學生留有自學的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和思維能力。
2008年我們在經歷了多次的磨難後迎來了兩大喜事:成功舉辦百年奧運、神七圓滿載人太空漫步。在這個邁向宇宙的時代,教材也應與時俱進,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更大的包容性。中國幾千年中醫診斷的精髓——“整體”和“辨證”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基於近年系統生物信息學和高通量信息獲取方法而振興起來的現代實驗診斷學,尤其是“人體生物超系統”和“個體化診斷”的發展。現代實驗診斷學力求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立足高點,形成更加科學、系統、實用的臨床學科。
由於成書倉促,疏漏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醫學生、專家和學者批評、指正。
康熙雄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