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缺少性教育、自購墮胎藥、小診所做流產……調查發現,學生做人流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寒暑假過後,往往會出現一個“小高峰”。而不少學生出於“害羞”、“怕家長知道”、“手頭不寬裕”等原因,不去正規醫院就醫,給身心帶來嚴重影響。眼瞅著還有倆月又是寒假了。寒暑假是“學生人流月”
有人稱寒暑假是“學生人流月”。北京婦產醫院計畫生育科主任醫師陳素文坦言,每年的寒暑期過後,學生流產的確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小高峰”,而這一現象在海淀區這樣高校比較集中地區的醫院尤其突出。
陳素文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婦產醫院的人流門診量,一個月五六百例左右。她一周出三次門診,兩次手術,在一次半天手術中,30名患者中就有5個屬於22歲以下未婚年輕女性,不少是在校學生。這樣的手術一個月做幾十例很平常。
已經在計畫生育門診工作10年的她坦言,10年中有兩大變化非常明顯。首先要求人流手術的患者群體年輕化了,22歲以下年輕患者增多。另外,高危手術增多了,其中,包括流產(流產間隔時間短),反覆流產(流產次數多),同時也與戀愛低齡化趨勢有關,而年齡越小,手術風險就越大。
最小人流患者僅13歲
陳素文在門診接觸到的學生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中學生,其中最小的患者年僅14歲,病房還接診過13歲的女孩。這些孩子不一定有家長陪同,不少就是同學陪著來的。
誤區
把無痛人流當做避孕措施接受人流的未成年學生多半對性知識知之甚少。據陳素文介紹,她接診過的很多女孩,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已做了三次人流,“反正人流也是無痛的,無所謂。”陳素文說,很多年輕人把人流當做避孕措施,平時不避孕,事後緊急避孕藥也只是無防護性行為的一種補救措施,吃藥不行就來做。
同時,她也指出,所謂無痛流產並不像很多人想像得那么簡單。術中疼痛問題可以解決,但術後子宮收縮的疼痛不能解決,還存在常見併發症,例如:多次手術宮腔殘留、出血幾率會明顯增加,還有感染問題,將來造成不孕、胎停孕、子宮內膜損傷等。
誇大宣傳所謂“無痛流產”
說起中學生、大學生流產問題,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當代律師事務所律師衛愛民也認為,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他曾針對這種現象做過調研,他說,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中學生害怕被家長、老師等熟人發現,自己又手頭不寬裕,往往去不起大醫院,而是選擇社會上一些營利性醫院去做人工流產。有些還去沒有資質的鄉村小診所,容易發生危險。一些同學甚至還自己買墮胎藥自行墮胎。
衛愛民認為,社會上不少不法醫院為了招攬生意,誇大宣傳所謂的“無痛流產”、“無害流產”,而真正地教學生們正確保護身體的公益廣告卻少之又少。
代表建議
人大代表建議學校設性教育課普及常識
“這些懷孕的孩子是值得大人去關心愛護的孩子,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社會、政府都應該伸出援手,去關心她們、愛護他們,幫助她們解決困難,幫助她們學會今後應該如何處理。”衛愛民說,希望藉助北京晨報給家長、給社會、給政府捎幾句話:家長遇到孩子犯錯誤,要多和她們談心,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批評;社會要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度;政府則需要拿出更多的辦法和政策去指導幫助孩子們。
衛愛民建議,在每年放寒暑假之前,各類學校集中開設一次性教育課,教材可以由各區縣先行編纂,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全市進行統一的編纂。其中比較關鍵的問題是普及基本的避孕常識,保護好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學校安裝銷售保險套箱,建議保險套箱要安置在沒有探頭的地方,方便學生購買。
公立醫院對學生減免費用
衛愛民還建議,在全市公立醫院實行學生墮胎免費制度,或者只收不超過一百元的治療費,起到一定的經濟抑制作用,以避免懷孕學生因為沒有足夠的流產費用,而選擇到收費相對便宜的私人醫院就診遭受二次傷害。
他還建議,對墮胎女生實行談話制度,由醫務人員對墮胎女生進行不少於一定時間的談話,談話內容具體明確,包括術後的護理、心理疏導、避孕常識、發育期心理健康常識等等。要充分保障墮胎學生的個人隱私,不得向他人泄露。對於監護人的保密問題,則建議通過立法解決。
此外,衛愛民建議,堅決禁止各種媒體刊發人工流產廣告。相反,公立醫院則採取適當方式在大眾媒體上刊發公益呼籲,不得做類似無痛人流、不影響學習、工作等帶有誤導性宣傳的廣告。
教委回應
市教委:性教材尺度有爭議據衛愛民介紹,針對他提出的建議,市教委已經當面進行了答覆。對於“增設性教育課本、課堂”的建議,市教育的表態是:一直在推進,但是有難度。“比如性教育的尺度放開到多大,業記憶體有爭議。另外,在校園投放避孕器具也面臨不小的壓力。”
醫院:隱私顧慮重於經濟因素
針對衛愛民代表的建議,陳素文坦言,根據她在門診所了解到的情況,學生族之所以避開大醫院選擇小診所,並非因為費用,而是因為隱私問題。
“在公立醫院就診必須實名制,病曆室有嚴格的病案管理制度,很多人不想留下‘案底’。而在私人診所則不需要實名制,不少年輕女孩選擇鋌而走險。” 陳素文擔心,一旦實行免費或更低收費,可能起到鼓勵年輕人做人流手術的反作用。
對於代表提出的“對墮胎女生實行談話制”,陳素文介紹,以婦產醫院為例,接診流程里已有這一項內容。不過,宣教也存在不足,例如針對性欠佳。因此,醫院將改進,手術前,將有“一對一”的講解諮詢時間。
社會評論
支持
保護身心健康的渠道學生免費墮胎建議遭遇眾多網友抨擊。不少人指斥這一建議既腦殘又雷人,將在事實上成為對青少年偷嘗“禁果”行為的默許和縱容,從此學生可以更加肆無忌憚了。儘管這種善意的擔心同樣源自人們對青少年的關愛和呵護,但將學生墮胎免費建議視作洪水猛獸加以抨擊,顯然既不合情理,又不利於保護意外妊娠學生的身心健康。
根據一些省市計生部門的最新調查,近半青少年身邊發生過意外懷孕現象。觸目驚心的數據表明,大中學生意外妊娠與流產已經成為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政府和社會組織應該勇於正視存在的敏感問題,而不是掩耳盜鈴般地加以迴避。在懷孕學生遇到困惑、需要幫助時,及時伸出援手,消除“青春之痛”,不僅是維護婦女權益原則的具體體現,更彰顯了政府和社會的人文關懷。
事實上,不管緣於一時的衝動還是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的意外懷孕,對尚未成年的少女來說,都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再加上這些懷孕的學生大多沒有經濟來源,手頭並不寬裕,往往去不起大醫院墮胎。她們或因害羞、害怕心理而隱瞞實情,拖延時間,直到紙包不住火,給身體造成更大傷害;或者轉到醫療資質不高,技術條件、消毒設施都不夠理想的鄉村醫院或非法診所尋求幫助,甚至自己買墮胎藥自行墮胎,既不安全,又容易被感染。如果公立醫療機構不對女生懷孕開通免費墮胎的綠色通道,難免會大大增加風險幾率。因此,不應簡單地將學生墮胎免費制建議判定為是對青少年婚前性默許和縱容,而是為保護懷孕女生身心健康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渠道和措施。而社會對此應該秉承寬容態度,則彰顯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建議
區別對待不必一刀切給學生做免費人流,其實不用這位律師建議,早已在悄然實行,個別醫院會適時推出免費人流周、免費人流月活動,個別地方婦聯和公益機構,也建立過少女意外懷孕援助中心等組織,免費為一定年齡段的青少年女性做多少周以內的人工流產。每當出現一例給學生做免費人流的新聞,輿論總會陷入“是亡羊補牢,還是縱容犯錯”的討論。
醫院是否應該對意外懷孕的學生實施免費人流,不必“一刀切”。醫院願意以免費人流的手段來做慈善或搞促銷,以吸引眼球,則可以免費,不願意免費則不必強求。如果沒錢人流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免費人流的待遇,那沒錢看病、沒錢買藥的學生乃至其他困難人群,又該怎么辦呢?有限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恐怕比免費政策更重要。
意外懷孕的學生是否應該享受免費人流的待遇,也不必“一刀切”,而應區別對待。
那些不顧社會公道,不慎重對待性行為,只圖一時之歡而留下無盡麻煩的學生,恐怕不宜享受免費人流,收取一定的人流費用,是要讓她為自己失當的行為負責,說不定能起到一定的經濟抑制作用;而免費人流則意味著犯錯誤沒有多大成本,減了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她們的思想負擔,很可能使得這類學生的性行為進一步有恃無恐。正如一網友言,這不是誘導學生犯錯誤嗎?
對於那些因非意願的性行為(如非法暴力)導致意外懷孕的學生,尤其是這方面的特困學生,則可以實施免費人流。為她們提供免費的流產援助,也就給了她們一個很好的心理呵護。
反對
成人社會不能一錯再錯誠然,衛愛民律師建議公立醫院實行“學生墮胎免費制”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如此做不僅不能封堵或者減少青少年做人流手術,相反會助長這一現象——反正做人流免費。其實,這是個餿主意。對待學生做人流,我們成人社會想的,不應是治“標”,而是治“本”。
作為社會,沒有給孩子成長提供一個好的孕育環境。燈紅酒綠的都市夜晚,男孩、女孩都可以用“青春”賺錢,然後把自己裝扮得“光怪陸離”;曖昧的路燈下,青少年耐不住性的欲望,到處開房,大小醫院、診所為“人流”、“墮胎”大開綠燈;一些成人,悖逆家庭責任,或婚外戀、或包養年輕人,攪亂了社會的性生態;網路上,充滿色情、暴力、墮落的視聽充斥生活;到處都是“無痛人流醫院”,給青少年一種人流無所謂的假象……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少年難免出現各種有悖人倫道德的錯誤。
作為家長,沒有給下一代很好的教育和示範。面對“獨苗”,家長把對孩子的疼愛變成了溺愛,讓孩子在魚目混珠的社會自由放任。還有一些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很消極,甚至玩世不恭,打架、鬧離婚、婚外戀、不關心孩子情感等,孩子要么沒有“搖籃感”,要么失去父愛,要么失去母愛,孩子成了“邊緣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每一個過激行為,與家長的“上樑不正”有密切關係。
作為學生,不能明辨是非,甚至在各種社會因素“培育”下,性觀念異常開放,完全不顧後果。要想讓性徵成熟、心理幼稚的孩子們告別“成人身、孩童心”,成人社會須從小告訴他們人流的嚴重後果,引導他們年輕時多珍惜青春年華、多積累生存本領,自覺遠離性無知和性放縱。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過:“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所以,成人社會要時常告誡孩子,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對自己負責。
質疑
應以教育和服務路徑解決減少學生濫做人流的問題,主要應以教育和服務兩種路徑解決。教育,一是性知識、避孕知識教育,二是責任教育。相對於“社會包容度”、“個性自由”觀念的開放,中國小性知識、性道德方面的教育遠遠滯後。北京市教委表示,關於增設性教育課本、課堂,一直在推進,但是有難度。比如性教育的尺度放開到多大,業記憶體有爭議。所謂“難度”、“尺度”,主要問題在觀念上。事實上,資訊時代里,學生們絕不缺少獲取各種“知識”的途徑,那么學校就更有責任向學生傳播正確的知識。一方面是阻隔不健康信息乏術,另一方面,傳播健康知識上又要顧慮“尺度”,其實是在迴避現實,自欺欺人。
性道德與責任教育或許比知識的傳播更重要,而這種教育首先需要務實心態,不能搞空洞說教,更不能板起面孔高談原則,而應是潤物細無聲。不能不說的是,一些學校幾乎把所有的教育努力都用在升學率、分數上,而對“出事”的學生動輒以停課、開除的簡單手段進行“有效教育”。學校教育存在空白點,是不是導致“學生人流”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應該反思和檢討。
所謂服務,就是提高學生獲取避孕器具的便捷度。許多已開發國家,都有老師向學生髮放安全套的做法,它們實行了很多年,並沒有出現“洪水猛獸”的問題。或者說,與下一代身心健康問題相比,某些意識與“尺度”的重要性應該退讓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