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工業創業創新倍增計畫的若干意見

(甬政發[2008]37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紮實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戰略,加速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持續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實施工業創業創新倍增計畫(以下稱工業“兩創”倍增計畫)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工業是寧波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過去五年來,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結構調整升級的若干意見》(甬政發[2004]115號)及其系列配套政策檔案,工業發展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節能減排初顯成效,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2007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1716億元,實現稅收418億元,均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對全市稅收收入的貢獻達到60%。工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重大變化。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產業價值鏈全球範圍內的重組和調整、產業層次不斷提高的新態勢;國家巨觀調控進一步加強,土地、資金等資源環境要素制約日益趨緊,投資驅動的邊際效應逐步遞減,工業化與信息化加速融合。寧波工業已處於轉型發展、提升發展的重要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努力抓住機遇,主動走進矛盾,積極化解挑戰,率先破解難題,進一步摒棄粗放式發展路子,加快推進工業創新轉型發展,已是一項事關我市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大局的緊迫任務。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大力培育、提升競爭新優勢,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
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就是在要素資源日益緊缺條件下,通過推進自主創新,實行信息化與工業化緊密融合,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增長質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統一的創新效益型工業,不斷提高資源整合能力和各類生產要素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工業倍增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在寧波工業領域的具體實踐,是實施市委“六大聯動、六大提升”和“創業富民、創新強市”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的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融合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創新轉型發展主題,全力培育工業創新機制,最佳化工業創新環境,健全工業創新組織體系,加快發展創新效益型工業,不斷最佳化提升工業結構,切實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富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企業主體。主動順應工業發展加速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客觀規律和要求,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全民創業和全面創新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完善創業創新政策,健全創業創新工作機制,拓展創業創新空間,構築創業創新平台,最佳化創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激發企業主體創業創新的動力和活力。
2.轉型發展,提升水平。堅持以創新提升創業,以創業促進創新,以創業創新促進轉型升級,堅定不移地走以創新為動力的提升發展道路,切實提高創業的層次和水平,加快從根本上改變以要素投入和投資驅動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工業經濟向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轉變。
3.重點聚焦,整體提升。堅持以產業高端化、高新化、高產化發展為方向,在原有“510”重點優勢製造業基礎上,進一步凝鍊目標和方向,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重點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有核心價值的產業和企業上去,著力鞏固既有比較優勢,培育構建新優勢;同時,堅持統籌兼顧、全面發展,以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公共服務平台和創新平台等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各縣(市)、區現有特色產業加速創新轉型發展,整體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4.最佳化布局,集群發展。立足並充分發揮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及塊狀特色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基礎、資源及創新要素集聚等比較優勢,進一步強化區域功能合理布局,積極構建以各類開發區(園區)和城市功能區為主體、鄉鎮工業集聚區為補充,結對掛鈎、互動發展的新格局,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基地和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5.多輪驅動,全面創新。堅持以政策創新為先導,技術創新為支撐,制度創新為保障,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再創新,增強工業發展新動力,全力重構工業發展新優勢。
6.統籌兼顧,和諧發展。堅持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支撐,最佳化資源利用為重點,節能減排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企業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紮實推進工業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工業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總體目標
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的總體目標是,爭取實現“四個走在前列”:工業綜合創新能力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工業節能減排水平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工業國際競爭力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今後五年,是我市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的關鍵時期。
在上述要求的基礎上,到2012年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1.工業總量與2007年相比實現倍增,工業增加值達到3600億元;
2.規模以上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60%以上,超過13萬元;
3.規模以上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實現倍增,超過200億元;
4.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土地面積實現工業增加值比2007年提高60%以上;
5.年專利授權量增加60%以上,超過13000件;
6.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總數實現倍增,達到450件,力爭中國世界名牌實現零的突破;
7.新增主持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
8.培養有證書的創新型緊缺技術人才5萬名以上、有證書的高中級技工20萬名以上;
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減排水平居國內行業先進行列;
10.集群化發展的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完成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5%左右。
三、主要任務
 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今後五年的重點是,大力實施“六五”工程:做強做優5個重點優勢產業,做大做強5個新興產業,市、縣(市、區)兩級培育50個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產業集聚發展的新興和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培育5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培育500家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優勢的“兩創”示範企業,建成500家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全市工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躍上一個新台階。
(一)實施“5+5”產業優先發展戰略,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
1.做強做優五大重點優勢產業。著力推進信息化改造,做強做優機電一體化的裝備製造、電子電器、汽車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檔紡織服裝五大重點優勢產業。其中,機電一體化的裝備製造、電子電器、汽車及零部件三個產業,重點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全力主攻核心技術,向產業鏈的高端領域拓展,增強智慧型化的整機製造能力,提高關鍵零部件檔次;石化產業,重點是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高度統一的原則,實行最佳化改造,擴張規模優勢,完善產業鏈和循環經濟鏈,提高發展質量;高檔紡織服裝產業,重點是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行銷模式創新,提高國際國內市場開發經營能力,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爭取到2012年,五個重點優勢產業的規模達到1萬億元。
2.做大做強五大新興產業。搶抓機遇,加強分類引導,瞄準國際前沿水平,集中優質資源,實行積極引進和重點培育扶持並舉,著力做大做強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軟體及服務外包、醫療及保健設備等已有一定基礎、發展前景廣闊的五大新興產業。爭取到2012年,五大新興產業的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基地,部分優勢產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著力打造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1.大力推進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提升轉型發展。按照“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發展方針,緊緊圍繞發展成為高產優質的主產區、創業創新的示範區、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的新城區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規劃,最佳化功能布局,突出主導產業,以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強化專業化招商,推進產業鏈整合,實行集約發展、轉型發展、高端發展,加快把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建設成為現代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有優勢的高端服務業基地、創業創新的優質服務基地,提升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的發展水平和貢獻率。力爭經過五年的改造發展、提升發展,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的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倍以上。
2.著力提升塊狀特色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按集約化發展要求,最佳化產業層次,強化分工協作,加強產業鏈整合,鼓勵發展“補鏈”型企業,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使已有塊狀特色產業集群從簡單“軋堆”、價格競爭向完善價值鏈提升,努力形成一批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廣、市場份額高的現代產業集群基地。
3.著力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基地。以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為重點,以五大新興產業為主攻方向,加強產業規劃,完善產業政策,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專利和品牌、核心競爭能力強、發展態勢好、成長性高的“苗子型”企業;進一步強化專業化招商選資,大力引進一批優勢企業和項目,加快推進新興產業基地建設。通過產業鏈帶動、品牌帶動、市場帶動、資源循環利用、企業重組改造等多種途徑,大力培育發展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顯明、規模較大、創新能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到2012年,力爭市、縣(市、區)兩級形成50個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有重要地位的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三)大力培育“兩創”示範企業,夯實工業創新發展基礎
以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優勢骨幹企業、上市企業和高端服務企業為重點,以提高發展潛力、創新能力、競爭實力為目標,大力實施自主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積極培育一批在自主研發、聯合創新、科研成果產業化、二次創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創新示範型企業;深入實施自主品牌戰略,大力推進“品牌之都”建設,積極培育一批品牌開發經營示範企業;進一步推進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積極培育一批在參與標準制(修)訂、采標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的標準化示範企業;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積極培育一批在信息技術套用、嵌入式改造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信息化示範企業;全面實施大中小企業聯動成長計畫,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進“虛擬製造”、“虛擬經營”,積極培育一批帶動力強、引領作用突出的領軍型企業;大力推動企業加強股份制改造,促進企業上市,積極培育一批資本經營示範企業。爭取到2012年,培育500家各具特色的“兩創”示範企業,其中上市企業力爭達到100家。
(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增強工業創新發展能力
1.加強推進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引導支持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設一批各種形式的企業工程(技術)中心,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套用的主體。深入推進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資合作,聯合建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力爭到2012年,全市創新能力突出、高水平的國家、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達到500家。
2.加快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圍繞加快發展五大重點新興產業,加強統一規劃,完善孵化功能,鼓勵在重點新興產業基地建立各類專業科技“孵化器”,並根據在孵企業數給予重點扶持,提高孵化器孵化成功率。
(五)培育健全的節能減排推進體系
根據國家《能源法》、《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要求,實行區域指標、項目規劃、標準對標、工作責任“四控”聯合的工作方式,抓好統計監測考核和責任制建設,建立管理科學、技術進步、結構最佳化、政策調控、依法監管、中介服務等“六位一體”聯合推進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基本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中介服務機構為重要補充的社會化節能減排推進體系。
四、主要保障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機制
1.加強規劃控制。在國家規劃指導下,根據長三角區域聯動發展要求,加強全市產業規劃控制。完善和細化各類開發區(園區)、城市功能區產業定位,嚴格按功能性質發展不同類別的產業,有序實施產業轉移。制定各類產業基地發展布局規劃和建設培育規劃,集中資源,重點保障五大重點優勢產業、五大新興產業發展用地需要,大力扶持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發展。根據產業規劃,加強招商引資,引進國際、國內各種優質資源和優勢企業。
2.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推行增加值率標準,提高產業準入門檻,重點發展國家鼓勵類優勢產業。實行產業政策和工業建設用地招拍掛制度相結合,招拍掛的工業建設用地向產業基地、重點項目、“補鏈”項目傾斜。實行更加嚴格的能效和環保標準,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其中能夠采標的臨港高耗能項目必須達到國際行業先進水平。綜合運用土地、財稅、節能、環保等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及行政手段,分批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耗大的落後產能和企業。
3.推進能源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建立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推進資源能源集約節約利用的工作格局。實施節能監察制度,加強節能監察隊伍建設,健全能耗監測體系。推動重點耗能企業健全節能工作機構,建立科學的節能管理核算體系。加大獎勵力度,加強先進節能技術設備的推廣、開發,大力培育節能中介服務機構。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對超出行業能耗平均水平的企業,根據不同情況,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實行電價和水價的累進加價、限期停產整改、設備強制淘汰等,加快提高能效水平。加強環境容量控制,探索企業排污權交易制度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企業、開發區(園區)和城市功能區、鎮鄉和縣(市)、區等不同層次,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推進企業之間的產業對接配套,鼓勵廢棄物循環利用。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推進園區內的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加強扶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
(二)建立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1.整合最佳化資源配置。推進優質創新資源向五大重點優勢產業、五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傾斜,積極鼓勵引進、採用國際國內先進技術和工藝裝備,提升發展優勢產業。五大重點優勢產業、五大新興產業的先進技術和工藝設備投資項目,優先列入市工業、科技、信息產業、外經貿等相關主管部門的項目計畫。進一步加大鼓勵力度,促進企業持續大幅度地增加科技創新投入,爭取各類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全國行業先進水平,加快向國際水平邁進,主要行業對引進設備的消化、吸收投入比例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對符合條件的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示範(試點)企業、建有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的企業等,根據其上年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給予一定的科技經費補助。
2.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開展績效評估基礎上,整合現行各類財政扶持資金,並逐年加大扶持力度,通過重點支持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的方法,重點支持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產學研資合作、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品牌培育、質量提升、專利開發、標準制訂、軟體開發及服務外包、節能和清潔生產、高技術產業化、高端生產性服務、高端人才培育和“補鏈”型企業發展等重點項目,確保工業創業創新倍增計畫的實現。大力鼓勵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科研開發機構,對經認定的國家、省、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分別給予不同額度的專項資助,資助資金專項用於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的工藝設備購置和人才隊伍培育等。
3.大力推進產學研資合作。加大對企業與境內外的高校、科研單位以多種形式共建研發機構的支持力度,對共建研發機構開發的項目,市科技管理部門擇優給予補助。鼓勵市內外各類高校和科研單位主動走進企業、舉辦技術項目對接活動等,接受企業委託,定向開展科研攻關、攻克技術難題。定向攻關項目被企業接受後,由市工業主管部門根據項目情況對相關承擔單位給予獎勵,市科技主管部門擇優予以立項並推薦申報上一級政府科研課題,縣(市)、區予以配套資助。繼續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表彰獎勵力度,深入實施專利、品牌、標準等自主創新三大戰略,大力推進智慧財產權產業化開發和規模化發展。
4.積極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要求,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各級各部門要積極為企業改制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服務。大力引導企業增強上市意識,著力降低上市改制成本,提高資本擴張和經營能力。鼓勵企業建立開放的股權結構,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5.建立風險投資補償機制。建立國有風險投資基金,大力引導、鼓勵各類風險投資公司加強投資科技型創業企業,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形成以政府國資風險投資補助為引導、民營風險投資為主體,風險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風險投資進入與退出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三)建立健全創業創新人才保障機制
1.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家。擴大範圍,加大力度,大力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實行深造培訓和集中輪訓相結合,通過EMBA課程、短期進修、網路培訓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升企業家和各類不同層次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國際化水平。到2012年,爭取絕大多數規模以上企業經營管理者都得到現代經營管理和相關科技知識一次以上的培訓。根據創新業績,每年評選表彰一批創新型企業家,營造全社會崇尚創新、企業家競相創新的社會氛圍。
2.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搭建平台,落實政策,大力引進以領軍和拔尖人才為重點的各類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創造條件,最佳化服務,著眼於提高創新能力,加強培養管理、經營、工業設計等領域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積極培育一大批高素質的“實用型、有證書”的各類創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進企業創新團隊建設。到2012年,爭取全市工業創新型技術和技能人才總數大幅增長,其中實用型技能人才20萬人以上,受到職業技能和專項培訓的技工30萬人以上。
(四)建立健全創業創新服務保障機制
1.加快發展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以市研發園區、工業設計創意街區和新興、優勢產業基地等為重點,加強培育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健全創新服務體系。大力培育信用擔保、創業輔導、風險投資、檢驗檢測、技術開發、人才培訓、信息服務、市場開發、產品設計、管理諮詢、行業協會等各類服務機構。鼓勵國內外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在甬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市十大公共創新服務平台建設。
2.建立政府服務評價機制。根據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把服務企業列入文明機關建設、機關民主評議的重要內容,著力引導各級政府部門牢固樹立“真誠服務企業、促進科學發展”的意識,進一步改進和最佳化服務。
(五)建立健全聯合推進保障機制
1.加強領導。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市實施工業“兩創”倍增計畫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發改委、市經委、市科技局、市信息產業局、市外經貿局、市質監局、市財稅局、市人事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統計局、市環保局、市教育局、市建委、市金融辦、市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領導組成。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研究重大政策舉措,編制產業布局規劃,制定年度工作計畫,組織開展績效考核,協調相關重大事項等。在市經委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各項具體工作。
2.實施政府榮譽制度。根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緊密結合的原則,建立完善工業“兩創”倍增計畫評價考核體系。每年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組織對各地、市級各相關職能部門、開發區(園區)和城市功能區、鎮鄉(街道)、企業和各類公共服務機構進行綜合考評。對成績突出的,由市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3.建立分析預警信息共享平台。由市經委牽頭,組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信息產業局、市統計局、市外經貿局、市質監局、市財稅局、市人事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金融辦等部門,建立工業“兩創”倍增計畫分析預警信息服務平台,加快建立工業企業用地、進出口及貿易壁壘、產業預警等信息共享體系,及時實行工作監控、績效評估,定期為市領導提供分析預警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