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寒夜聞鴿鈴①
清霜萬屋人都睡, 聽爾⑤無愁共幾家⑥?
注釋譯文
①鴿鈴:軍中信鴿,足上系鈴。
②南飛:正星斗斜,夜過半
③斗:指北斗星。北斗星斜,說明夜色已深。
④笳:古管樂器,即胡笳,其音悲涼。這裡是比喻鴿鈴、鴿哨,風吹即響。
⑤爾:這裡指鴿鈴聲。
⑥愁共幾家:意為聽鈴聲知軍情緊急,問何人不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鴉片戰爭期間。當時英國侵略軍正在向東南沿海步步緊逼,把屠刀砍向手無寸鐵的人們。百姓在遭殃,國家處在危機關頭。清朝統治已逐漸走向衰落,但中國人還在繼續做著“帝國自大”的美夢。正在這時一陣香氣襲來,他們的睡夢就更甜更沉了。這就是鴉片煙的氣味,作為“工業先驅”的英國,為牟取暴利向中國大肆傾銷鴉片,嚴重摧殘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在鴉片戰爭時期,無數銀元順海水漂流而去,換來的卻是為數不多的幾箱鴉片,同時也蒙蔽了當政者的雙眼,麻痹了清政府的嗅覺,這是因為他們對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所造成的。利慾薰心的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以此為藉口發動了鴉片戰爭。而中華人民抵禦外寇的堅定決心是永存的,並不因清政府的軟弱而消亡。愛國詩人姚燮作為一介書生,雖不能執戈殺敵,但卻時時關心國家命運,感嘆“巡江戍海克兵多”自覺“慚愧蕭閒”,連天上大雁飛過,都在為國家而哀鳴,詩人的心憂國難之意由此可見。
作品鑑賞
詩人借鴿鈴的鳴叫,抒發他的愛國情懷。深夜,本是國人熟睡的時候,但飛鴿急急掠過,帶來了聲聲鴿哨的鳴叫。本來,鴿鈴的聲音是悅耳動聽的;但在為國家的明天,為自己的安危擔憂的人們聽來,無異於一聲聲的悲鳴。詩人借鴿鈴這一意象,反映出廣大中國人民憂國愛國情懷。一鴿南飛,鴿鈴聲悽然掠過,好像在向國人發出危在旦夕的警報,這鴿鈴即是“哀”的象徵。緊接著,它又正向戰火正烈的東南飛去,自然要引起人們的聯想,引發國人的悲思愁意。本來就難於入睡的人們,更要徹夜難眠了。作者又聯想到英國侵略者步步緊逼的危急國情,不禁感嘆道,“清霜萬屋人都睡,聽爾無愁共幾家?”
全詩僅僅二十八字,卻將國人的憂思形象生動的描寫出來。此無他意,只因為詩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這首詩因小見大,由點到面,展示了當時國家危難人民遭殃的情景,充分顯示了絕句的特色。這首詩充分的反映道光年間外敵入侵、朝政腐敗、國勢虛弱、南旱北澇、哀鴻遍野的實際情況。詩人借鴿鈴,展現了流離失所的災民,沉痛地寫出時代的悲音。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和苦難的人民,以及破碎不堪的國家交融在一起了。
作者簡介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學家、畫家。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鎮海(今寧波北侖)人。道光舉人,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姚燮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不僅在詩、詞、駢文等文學領域有成就,同時對經史也頗有研究,並且善於繪畫,對繪事的鑑賞水平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