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雪野鎮下轄村
基本概況
據商氏譜碑記載,明末商姓遷此,繩姓早居,因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美麗富饒,故名富家莊。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侯姓由章丘縣遷此建村,因在山場中,冠以姓氏,故名侯子溝。清道光年間,張姓由花峪村遷此建村。因村旁有溝名台子,藉以名村台子溝。嘉慶二年(1797年),張姓由大王莊村遷此建村,當時山峪中山花爛漫,故名花峪。
現有崔、高、商、李、王、矯、韓、侯、張、趙、謝11姓氏。
明天順年間,富家莊一帶屬北鄉的雪野保和西鄉的王石保,沿襲至清末;民國初年,屬七區、八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富家莊村屬香山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香山區為十三區,富家莊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富家莊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富家莊村屬大王莊鄉;同年10月,匕遊人民公社成立,富家莊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富家莊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富家莊村隸屬鹿野鄉;2001年,撤鄉並鎮後,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富家序村隸屬雪野鎮。
歷史沿革
富家莊坐落山區邊遠地帶,曾是我黨萊北縣縣委駐地。1940年至1947年,時任縣委書記的高啟雲在此主持工作,其後歷任泰安地委書記、山東省副省長等職1942年11月12日,日偽軍大約500人攻打富家莊,燒毀全部民房,燒死、打死村民5人,縣委工作人員劉富東、陳諫在此次掃蕩中犧牲。為瓦解日偽軍的進攻,該村民眾夜間到敵占區發放宣傳材料,白天頑強與敵人鬥爭,並且總結了一些諸如“鬼子多咱就轉,鬼子少咱就乾”的戰略戰術。自1938年,由於此村的特殊地理位置,這裡被開闢為我軍的一穩固的革命根據地。1940年至l945年期間,時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的廖容標同志曾率其部隊在該村駐紮、休整。並於當時率部攻打當時經常騷擾萊北縣委的垛莊據點、上游據點的日偽軍。
1943年,該村有24人成為八路軍戰士,他們中的李元貞,曾任杭州市市委書記;崔方公,任浙江省麗水地區紀委書記,曾任章丘獨立營營長。還有商恆祥、王作祥、李慶仁、謝作恆、劉洪才、高俊東、趙長泰、侯立榮等24人,也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期間,矯士祥等50人作為“常備夫”,參加了戰時支前隊。
解放前,在村子的東南角村民曾集資修建觀音廟一處,共有房屋20 多間,在當時是口鎮以北氣勢比較宏偉的一座廟宇。廟中有一鐵鐘,其響聲能傳播好幾里路。抗戰時此鍾由設在官正村的魯中軍區兵工廠煉鑄,後又熔煉製造了手榴彈。廟宇周圍遍植柏樹。
抗日戰爭開始後,聯合安子灣、胡家莊、官正三個村成立戲班,為抗戰作宣傳。1947年,村內成立秧歌隊。2001年,村民捐資重新組織秧歌隊,活躍了當地的文化藝術,豐富了農村的精神生活。
該村地處深山,山清水秀,出過很多老壽星,壽齡在90歲以上的有:謝長富之母張氏110多歲,侯興旺110多歲。
該村重視教育。1998年投資50多萬元建璧尊國小,達到規範化標準。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為各大專院校輸送了一批批優秀學生。侯文娟現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
村民以農業為主,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生薑、花生、山楂、核桃、板栗等。
附錄
一、烈士英名錄
高立信 商恆欒 高恆坤 劉洪才 商德仁 高恆林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8月--1942年 崔成鑄
1943年1月--1944年10月 崔方公
1944-年10月一1949年9月 崔成吉
1950年8月--1957年8月 商恆堯
1957年8月--1986年 崔方亭
1986年9月--1988年11月 崔樹木
1988年11月 1992年8月 高立生
1992年一 崔方亭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一1943年 商恆玉
1944年任職 崔方聖
1947年離職 崔方聖
1947年任職 崔成吉
1952年10月離職 商恆堯
1952年11月--1957年12月 崔方亭
1958年3月一1973年10月 李清仁
1973年11月一1999年10月 李漢傑
1999年11月一 崔訓東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一
商恆玉 紹興縣縣長
商恆芝 解放軍某師師長
崔方公 曾任浙江省麗水地區紀委書記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光裕堡鄉下轄村
富家莊村位於繁峙縣城東15公里處,南依東杏線,北傍滹沱河,隸屬光裕堡鄉。京原鐵路、砂杏公路橫貫東西,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農業條件好,是一個典型的以種糧為主的農業村。全村688戶2657人,耕地面積7483畝; 2010年人均收入2870元,共有黨員43名。
主要經濟作物為西瓜,有千畝無公害西瓜基地之稱。其所產西瓜在當地富有盛名,與其特有的沙土結構土地有相當大的關係,而且夏季日光充裕保證了西瓜的甜份。當地原來以劉姓為主,近年來已形成多種姓氏的結構。
近年來兩委班子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推進,成效顯著。新建村委辦公室8間180㎡;新建文化廣場一處、硬化戲場院6660㎡;硬化道路1.5㎞、鋪設油路1㎞、;新打機井7眼、鋪設管灌1.1㎞,增加水澆地600畝;有力地促進了全村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新建給水塔一座、80m³蓄水池一座,更換自來水管道1㎞,修築防洪渠0.5㎞,既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