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回家莊村

大回家莊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蕪城東南18公里,新建萊新高速公路西約l公里處,北依葫蘆山①,西傍汶水河(支流)。東與小回家莊、清泥溝、於家莊接壤,北、西、南與沈家崖、古墩、臥龍崗、雁埠子村隔河為鄰。現全村103戶,273.人,耕地215畝。
據《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明朝初年回姓人氏由河北棗強遷此建村,以姓名村回家莊。該村地下水資源豐富,是萊鋼生產用水主要水源地之一,每逢春季枯水期,許多井枯乾無水,而沿河4眼300米深井,雖晝夜抽水不停而不竭。村中有孫、喬、賈3姓人氏,以孫姓人氏居多。
明清時期屬萊蕪黃山保;民國時期屬顏莊區;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屬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萊蕪縣清泥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2000年12月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據清嘉慶年間(1617年)孫氏家譜記載:“屯置四面環水,形如舟,水漲舟高,寶地也。”據文字考證,大寫之“字”亦形如舟也,亦似銀元寶,或銅硬幣,有聚財之意。後回姓人氏逐漸絕其宗族。戰亂年代,村民有逃難到山西,闖關東到吉林、遼寧,避荒亂到河北、淄川者,有漂落數年返歸故里者,亦有定居於外地者。村民不分宗族、貴賤、多寡,世代和睦相處,民風淳樸,耕讀傳世,繁衍不息。孫培裕是村中著名人士。據《孫氏族譜》載:培裕,字蘭田,清同治廩生,德高望重,村民偶有糾紛,請其調之,無不和解。其門前有一古槐,樹下一石,長7尺有餘,寬5尺有餘,厚尺許,人稱“上馬石”,古槐栽植年月不詳,虬勁蒼鬱,粗越3圍,高達5丈,茶餘飯後,村民多納涼樹下,聽長者談古論今。後樹中空成洞,依然枝繁葉茂,1964年全村搬遷後,樹漸枯死,村民伐之為薪。
樹南建有關帝廟,其地處全村低洼處,據村中長者講,雖村莊數次被淹,而廟無水,本村及鄰鄉村民皆日天神有靈,虔誠信奉,逢良辰吉日多往叩拜。此廟文革初期被拆毀,現廟基尚存。村西有一池塘,占地兩畝,稱“西汪”,塘中所產白蓮藕;白、香、脆、美聞名鄉里,歷史悠久。村北有桑園20餘畝,村民有植桑養蠶之傳統。孫氏祖塋自然生長一巨大白楊,高十餘丈,粗可三圍,枝葉茂盛,覆蓋地面半畝有餘。更有奇者,樹幹約一人高處分為中東西三枝,其中枝直如垂筆,兩側枝向東西微彎,且三枝等粗,村民稱之為“三爐香”,過往行人無不稱奇。村南為汶河支流,清光緒25年(1899年)河水改道至村北,沖毀部分村民房舍,受災戶包括部分孫姓、喬姓及村中全部欒姓。後來,劉姓村民為避洪水遷至葫蘆山前偏東南處建村,名小回莊,後隸屬清泥溝村委會。原村在村名前冠以“大”字,稱大回家莊。村中剩孫、喬、賈三姓。河流改道後,村南河段,逢冬春則枯,夏秋則流,村居河中,地形如船,故有船地之說②。村居險地,水患頻繁,危及村民生命財產,故在村東南北築有土堤防災。每遇洪水,村民自動巡堤,如有險情,不分男女老幼,皆抱薪負土加固河堤。堤內莊稼拔去築堤,而田主未有怨者,民風淳厚如此。1964年大回家莊為避水災,全村遷到葫蘆山以南。
村東有一開闊河灘,由沙化而成。解放戰爭時期,曾有一架國民黨飛機迫降於此,飛行員離機逃脫,飛機後被周圍村民拆毀。
遷村後村址北依葫蘆山,村前有一大片窪地,稱前窪,十年九澇,有“古墩旱死荊棵,回家莊來了熨貼;回家莊淹死老鼠,古墩到了好處”之說,因此,莊稼十種九不收。後來村里組織人力將其改造為“台”田、壓沙治鹼,田中種植小麥、高粱、大豆等農作物。溝寬2至3米,種植水稻數年,開回家莊種稻之史。後氣候乾旱,溝已填平。
村北之葫蘆山,因狀如葫蘆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奇特,似《三國演義》中的街亭,西有九龍山,汶河經兩山之峽北去。20世紀60年代在山後建一水庫,名“葫蘆山水庫”,山映水中,如詩如畫,數年後因萊鋼嚴重污染,水質急劇下降,致使魚蝦不生,造成附近居民飲水困難。東有黃羊山,與西面的九龍山之間有山谷長約千米,名“葫蘆空”。此處自古即為萊蕪至新泰之交通要道。抗日戰爭時期,當地抗日武裝曾於此處伏擊日軍,斃傷日寇多人,並炸毀軍車一輛。現205國道,萊新鐵路皆穿此而過。2000年開始修建的萊新高速公路亦從這裡經過。
大回家莊村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日寇侵華時期,經萊蕪至新泰建一鐵路,企圖掠奪當地資源,自古墩經回家莊西至雁埠子長約5華里的地段,需要築高大路基。日寇從附近村莊抓來大量民夫修築路基。被抓民夫白天消極怠工,夜間則在當地抗日政府領導下,將路基破壞,該鐵路因此未能修成,粉碎了日寇掠奪資源的企圖。解放後村西尚存有低矮路基50餘米,沈家崖村南水泥結構涵洞至今尚存。
6 s2 x5 J. P6 c7 A& z+ Q$ Z1 n" QW
解放前後,大回家莊先後共有10人參軍,其中孫書俊在戰爭年代壯烈犧牲,孫兆賓曾隨志願軍入朝參戰,孫式元從部隊復員後任大隊書記多年,為改變家鄉面貌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底,大回家莊村政權成立,下設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7年與古墩村聯合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80年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大回家莊村民歷來勤勞樸實,熱愛家鄉,長期遭受水患之苦,1966年縣政府派工作組進村動員部分村民外遷,由於村民熱戀故土,未遷。治水改水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文革”初期利用農閒在舊村東西及新村西南沙灘植樹達30多畝。1975年“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全管區在此會戰,縮河造地,樹林全部被毀壞,所造土地分歸回家莊、於家莊、清泥溝三村耕種,生態被破壞。1989年遭特大暴雨,沖毀農田,損失慘重,十數戶村民被淹,四戶村民房屋倒塌。村委會在鎮政府領導下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幫助受災戶重建家園,鎮政府撥救災款l萬餘元及部分救災物資,幫助受災戶渡過了難關。
村民歷來崇尚文明,信奉“忠厚傳家遠,耕讀繼世長”的古訓。解放初無條件辦學,村童多去外村借讀。1965年創辦村國小,由新泰一中畢業回鄉的喬永祥任教,一開始就是三個年級的複式班,後至五個年級的複式班,村中學子多授業其門下。1986年因校舍破舊並人清泥溝國小,4年後復校。後因生員少,又於1989年與古礅村並校。1994年萊蕪市實施合班並校後,學生開始到城子坡鎮中心國小就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全村有16人考人大中專院校。以現就讀於東北大學的孫振華、考入杭州軍校的孫兆傑最為優秀。
回家莊人自古誠實、勤勞,幾百年來,均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也湧現出不少能工巧匠。20世紀,村民孫淑連是一位頗有名氣的鐵匠。當初他在河北一家鐵匠鋪打工,由於他起早睡晚,認真觀察學習打鐵技術,店老闆將絕技傳授於他。他回家後,點起爐灶,起初生意少差,一年後名聲大振,他的打鐵技術,至今留傳。一次他到新泰打制了一把鍘刀,刀主想當場試一試質量,拿來一捆穀草,鍘草時,鍘釘找不到了,臨時用了鉤爐的鐵棍,鍘時他再三叮囑刀主要挺住手腕,一刀下去,將鍘釘截為兩段,在場人無不讚嘆。原來他把鍘釘放在乾草里了。他打制的刀、槍、劍、戟、鋤、鐮、杴、钁,既精緻又鋒利。
回家莊人多年就有種菜的傳統,尤其是萊鋼大企業在當地建設後,為萊鋼服務,大搞農業結構調整,現在全村蔬菜面積達到30多畝。農民靠種菜走上了富裕之路。
大回家莊水患嚴重,道路狹窄,20世紀70年代再遇水源污染之害,村民飲水困難。歷屆村領導班子把治水、修路和解決村民飲水困難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開山鑿石,修築河堤達2000米,對保護農田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9年以來村民艱苦奮鬥,村莊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先後解決了村民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和農田灌溉難的問題,現全村有機動車輛15部,安裝電話50部,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勤勞淳樸、善良的村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耕讀傳世,綿綿不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他們弘揚先人的光榮傳統,為兩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努力再創輝煌。
注釋
①葫蘆山:海拔500多米,地勢獨特,極似《三國演義》中之街亭,東峙黃羊山,西鄰汶水河,南為河流衝擊所形成開闊平坦之地,北面汶河由其西轉至山後而北流。山之東面有一山谷叫“葫蘆空”,自古即為萊新之交通要道。四周村莊星羅棋布:有女待嫁之家,夜登山聽雞啼之聲,雞嗚早者,其村必多勤於耕讀之人,於其村擇婿嫁女必吉。該山傳說主要有二:
其一,盤古開天之時,泰岳之陽生一葫蘆,生長至此結一金葫蘆,碩大無比,南人至此見其靈脈,以為罕見之風水,欲攜之南歸,斷其根,靈脈枯,其蔓化為汶水,其果化為此山,故名“葫蘆山”。
其二,葫蘆山又名餓狼山。清朝時山頂建一道觀(現遺址尚存,殘碑可見)。一道長居此修道,日則下山布道、化緣,夜則觀中誦經吟詩,近村鄉民輒聞吟誦之聲。某夜道長月下吟誦,狼入其室,後道長拴門而寢,狼不得出,傷道長而食之,、久之,饑渴而斃。待鄉民知之,只剩白骨狼屍,故得名。
③船地之說:回家莊舊村址位於汶河之中一狹長地帶的東首,其地勢東高西低,登山俯瞰,其形如船,此地為逆水上行之寶船,水漲船高。然時經一甲子(60年)則有翻船之災,歷次重大水災年數皆得。此說寄託了村民對鄉土的熱愛之情,又流露出對水患的無奈之感慨。
附錄
一、歷任村支書
1961年1月一1966年8月 孫兆興
1971年1月一1972年12月 孫兆興
1973年1月一1976年8月 喬永富
1976年9月一1986年8月 孫守華
1986年9月一1996年12月 孫式元
1997年4月一1998年1月 孫兆軍
1998年4月一2001年7月 李繼東
2001年8月一2003年 孫式文
二、歷任村主任
1955年一1960年 喬學堂
1960年~1966年 孫兆成
1966年一1970年 孫兆興
1970年一1975年 孫書庭
1975年一1985年 喬永富
1986年一1988年 孫兆安
1989年一1992年 孫式元
1993年一1996年喬永富
1997年一1998年孫守雷
1999年一2001年喬永全
2001年一 2003年 孫式文
2003年—200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