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現代家長的精神世界,滿載恐懼與內疚!
當教育成了鬥獸場,戰線由幼兒園開始;
當焦慮的家長機關算盡,為子女規劃最具競爭優勢的履歷表;
竟炮製了「鬥頹」的大學生、在社會射不著「龍門」的下一代?
既為人父,亦是社會學家的呂大樂,於十多年前已提出「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的質疑;十多年後,恍如患焦慮症的家長,變得更加「過度活躍」── 由嬰兒奶粉,到興趣班、外語學習、遊學、(有發出證書的)社會服務,到升學輔導或聘用「人生教練」(life coach)、安排跟升學或跟未來就業對口的暑期實習等……家長馬不停蹄為孩子部署,口說怕做怪獸家長,可誰都不敢將手放開。
只是,家長愈抓得緊,子女卻愈來愈「頽」,對人對事不再好奇、熱情,人生似失推動力。
本書保留了呂大樂前著《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的精彩文章,並加入多篇最新的分析文章:反思名校及正規學歷貶值的現象、明白「起跑線」的無濟於事,以及十年後未來趨勢的「難測度」,提出擺脫「家長焦慮症」心魔的思維方向,不再藥石亂投。
本書特點:
本書以過去數十年香港的社會、經濟變遷為背景,深入剖析家長為何會對教養孩子產生「焦慮症」,但是種種精心部署的親子、培訓其實吃力不討好,對自己和子女的成長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弄巧反拙,令子女將來更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整體現象值得家長、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深刻反思。
本書保留了十年前舊著《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一書的部分文章,並加入大量新文章,令全書的主題更集中及貼近現況。作者從家長及社會學者的角度,對年青人的處境作出了分析,更建議了家長如何可以擺脫「焦慮症」。
作者介紹
呂大樂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從事香港社會研究。近著包括《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中產心事──危機之後》、《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四代香港人》等。評論文章散見於《樂活?家》、《明報》、《信報》、《東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