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及子宮發育異常

2.Ⅱ形單角子宮:未發育側子宮發育情況與發育側的關係如下。 ⅡA-la:單角子宮發育不良,有宮腔,無宮頸,與發育側單角子宮宮腔相通。 ⅡA-lb:殘角子宮發育不良,有宮腔,無宮頸,與發育側單角子宮宮腔不通。

宮頸及子宮發育異常

子宮發育異常較少見,不少子宮發育異常終身未被發現,在育齡婦女人群中發病率約為4.3%。子宮的形成要經過兩側苗勒管的發育、靠攏、合併、成腔,中隔的融合消失及肌層的產生等複雜步驟,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苗勒管停止發育,還是苗勒管側向或縱向融合障礙均可導致子宮發育異常,形成不同類型的子宮畸形。子宮發育異常是生殖器官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臨床上由此造成的不孕、不育及異常妊娠也比較多見。

子宮發育異常的分類較多。子宮發育異常常與陰道發育異常同時存在,1979年Buttram 與 Gibbons 按子宮發育異常的形態結合臨床表現、治療、胎兒預後進行分類。

1.形 生殖器官發育不良,按發育不良的部位分為:

IA:陰道發育不良。

IB:宮頸發育不良。

IC:僅有部分宮底,無宮體。

ID:雙側輸卵管未發育。

IE:複合式發育不良。

2.Ⅱ形 單角子宮:未發育側子宮發育情況與發育側的關係如下。

ⅡA:單角子宮一側為殘角子宮。

ⅡA-la:單角子宮發育不良,有宮腔,無宮頸,與發育側單角子宮宮腔相通。

ⅡA-lb:殘角子宮發育不良,有宮腔,無宮頸,與發育側單角子宮宮腔不通。

ⅡA-lc:殘角子宮為始基子宮發育不良的實體子宮,無宮腔,無宮頸,以纖維束與發育側單角子宮相連。

ⅡB:發育側為單角子宮,有一側輸卵管、卵巢與韌帶,一側子宮完全未發育。

3.Ⅲ形 雙子宮:完全分離的兩個宮體與宮頸。

4.Ⅳ形 雙角子宮。

ⅣA:完全雙角子宮:雙側宮角分離在宮頸內口處。

ⅣB:不全雙角子宮:雙側宮角在宮頸內口上的任何部位分離。

Ⅳc:弓形子宮:宮底中央凹陷,宮壁向宮腔突出,如馬鞍狀。

5.V形 縱隔子宮

VA:W完全縱膈子宮:縱膈達宮頸內口或外口。

VB:不全縱膈子宮:縱膈為部分縱膈,大宮頸內口之上任何部位。

6.VI形 已烯雌酚有關的子宮發育不良。女性胎兒在子宮內受有烯雌酚暴露,引起宮腔的改變,如宮腔為T形,宮腔內有收縮條索,X線影像可見宮腔,有充盈缺損,宮腔的下2/3增寬。

原因

子宮發育異常:先天性子宮畸形如雙角子宮、鞍狀子宮、子宮過小,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也可造成習慣性流產。子宮是孕卵著床、發育、成長的處所,是胚胎髮育土壤,子宮異常使孕卵無法正常發育便導致流產,因此應積極治療。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小可用<藥品名略>療法,常用<藥品名略>0。5mg~1mg,每日1次,睡前口服,自月經周期第5天起連用20日,共3~4個周期;也可用異物刺激法,如子宮內放置小型節育器,促使子宮增大;有時需行手術,如去除宮腔粘連、子宮整形術、肌瘤摘除術等。
遺傳因素:近親結婚,夫妻雙方或一方染色體異常,夫妻雙方血緣關係越近,下一代染色體異常越易表現為顯性,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多不能存活而導致流產,也有的出現畸胎、胎兒發育遲緩,或雖存活但表現為染色體異常的顯性遺傳。
黃體功能不全:卵巢破裂排卵後,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孕激素和<藥品名略>。受孕後,黃體繼續維持妊娠4~6個月才開始退化,妊娠早期的黃體壽命及其功能是受<藥品名略>(HCG)作用的。孕卵在子宮著床後,從卵胚細胞中分化出合體滋養層,與之相接觸的子宮蛻膜將來發育成胎盤,合體滋養層很快分泌HCG進入母體,使黃體壽命延長,並刺激其合成孕激素,以維持妊娠。
母兒血型不合:最常見為ABO血型不合,少見有RH型、MN系統血型不合。如果母親和胎兒之間的血型不合,胎兒從父親方面得到的抗原,進入母體產生抗體,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作用於紅細胞,使之破壞溶血,嚴重的可使胎兒死亡,導致晚期流產。在ABO血型不合中,大多數孕婦為O型血,丈夫為A型、B型或AB型血,如果胎兒血型為A型或B型,就有可能發生晚期流產,但此種情況發生率不高。
子宮頸內口鬆弛:習慣性晚期流產常由宮頸內口鬆弛引起。由於手術的損傷,少數是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宮頸內口擴張,同時子宮峽部缺陷,妊娠中期後,羊水增多,胎兒長大,宮腔內壓力增高,胎囊自宮頸內口突出,宮頸管逐漸縮短、擴張,當壓力增高到一定程度,胎膜突然破裂,導致胎兒排出流產。這種反覆流產,可根據以往流產發生的時期,選擇在妊娠12~20周行子宮內口縫扎術,術後予安胎治療,至妊娠足月有臨產先兆或計畫施行剖宮產時再拆除縫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