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誤事

客套誤事是指過分地講求禮節而耽誤了大事。講究文明禮貌是應該的,但是,變成了虛禮俗套就會誤事。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該提倡社會主義的文明道德,不搞於嘽子那一套繁瑣而虛偽的禮節。

原文

於嘽子與友連床圍爐而坐。其友據案閱書而裳曳於火,甚熾。於嘽子從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禮而致詞曰:“適有一事欲以奉告,念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則與人非忠。唯君寬大,能忘其怒,而後敢言。”友人曰:“君有何陳?當謹奉教。”於嘽子復謙讓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時火燃君裳也。”友起視之,則毀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緩如是!”於嘽子曰:“人謂君性急,今果然耶!”

詞字解釋

1.床:矮塌
2.據:靠著
3.案:矮桌
4.曳:拖
5 .熾:火燒得很旺
6.謙謙:謙虛的樣子
7.唯:希望
8.作色:改變臉色
9 .逡巡:行動猶疑遲緩的樣子

譯文

於嘽子跟朋友坐在爐子跟前烤火。朋友專心看書,長衫的下擺被火烤著了也沒有發覺。於嘽子站起身來慢條斯理地抱拳作揖(yī):“適才有一件事情想告訴您,因為您天性性急,怕您生氣;想不告訴您吧,那又對朋友不負責任。請您答應我,您寬容大度,決不發怒,我才敢奉告。”朋友說:“您有什麼事情就說,我一定虛心聽取您的意見。”於嘽子又像剛才那樣謙讓,又來一次,到第三次,他才不緊不慢地說:“剛才爐火燒著您的衣服了。”朋友起來看,已經燒掉了好大一塊。朋友的臉都氣白了:“你怎么不早點告訴我?這樣的事情還羅嗦什麼?”於嘽子說:“人們說你性急,果真如此!”

啟示

性急當然不好,但迂腐死板更容易壞事。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該提倡社會主義的文明道德,不搞於嘽子那一套繁瑣而虛偽的禮節。該急則急,該緩則緩,才能把事做好。

作者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鏇宇,一號瀘瀟,江西萍鄉蓮花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為“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為“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為“江右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劉元卿人稱“正學先生”,從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於理學。據《明儒學案》載:“先生初游青原山,聞之與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自兩鄒公子(鄒守益的兒子汝梅、汝先)來後,此風遂絕矣。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意。因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從此誘發了劉元卿從事王守仁理學研究的興趣。他開始在當地求學,但所得不深,於是離鄉背井,遠遊從師。他先後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為師,經過自己努力求索,成為該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劉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長,又能堅持自己的見解。他以“存守本體,隨事躬行”作為一生的言行準則,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贊》里說的:“不禮釋迦,不羨王喬,此瀘瀟之所以為瀘瀟,亦瀘瀟之所以止於瀘瀟也。”劉元卿的理學思想,在江右王門學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劉元卿逝世後,《明史》為他立了傳,明朝名流鄒元標為他撰寫墓志銘,贊其“流風餘韻,百世猶師”。
劉元卿是理學家、教育學家,又是文學家。他涉獵廣泛,對於政治、經濟、哲學、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較多,而內容又比較豐富。《江西通志》記載他所著書目有《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鑑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劉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賢奕編》膾炙人口,曾收入《叢書集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