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臭蛙

宜章臭蛙

對分布於廣西龍勝和湖南宜章的龍勝臭蛙Odorrana(Odorrana)lungshengensis作了進一步比較研究,發現兩者的形態特徵有明顯區別,並將湖南宜章的標本命名為新種──宜章臭蛙Odorrana(Odorrana)yizhangensis sp.nov.。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宜章臭蛙宜章臭蛙
物種名:宜章臭蛙

拉丁名:Odorranayizhangensis

所屬界門:動物界

所屬名門:脊椎動物亞門

簡介

宜章臭蛙原記載於龍勝臭蛙的分布區內。2007年3月在廣西省龍勝縣的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到龍勝臭蛙標本,與湖南宜章縣莽山的標本對比,發現兩地標本有明顯區別,故將湖南宜章的標本種名改為宜章臭蛙。其模式標本保存於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鑑別

宜章臭蛙與龍勝臭蛙相似,但仍有較大差異。表現在:
1、宜章臭蛙體型較小,雄性體長47.3-54.0(51.4,n=6)mm,雌性58.2-71.5(67.4,n=5)mm。
2、雄性鼓膜較大,約為第三指吸盤的兩倍,為眼徑的2/3-3/4。
3、雄性前臂粗壯,為體長的12.8%。
4,雄性上眼瞼、顳部、體背後部及後肢背面均無白色刺群。
5、體背面棕色斑大而密,形狀不規則。腹面灰褐色,其上斑紋稀少。
6、股後部色淺,深色斑明顯。

生物學特徵

宜章臭蛙前臂及手長約為體長之半,前臂較粗壯;指吸盤長徑大於橫徑,第1-4指腹側溝均明顯,將吸盤分隔成背、腹面;指背面有半月形橫溝,吸盤端部較尖,指背面較腹面大,指腹面略成三角形;第3指吸盤約為鼓膜之半,第1指吸盤小;指長順序為3、4、2、1,指扁平,第3指外側緣膜窄,但明顯;關節下瘤小,不明顯,第2-4指指基下瘤明顯;第1指基部內側之內掌突呈長橢圓形,無外掌突;婚墊呈細顆粒狀,不分閉。後肢長,約為體長的1.8倍,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肘關節達吻端,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顯然重疊;足長略短於脛長;趾吸盤略小於指吸盤而窄長,末端稍尖;第5趾略長於第3指;趾間近全蹼,第5趾內側及第1、2、3趾外側的蹼達趾端,第4趾及第2、3趾內側以緣膜達趾端;外側跖間蹼達跖基部;關節下瘤不很明顯;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無跗褶。
背麵皮膚光滑,頭和體前部背面有少數痣粒,體後部痣粒較體前部多;體側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兩眼前角之間的小白點不明顯;顳褶細弱,在鼓膜後方向下成鈍角狀斜向肩前方;鼓膜下方至前肢基部有一排黃色顆粒狀腺體。下頜緣和胸腹部有白色細刺,咽部和四肢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面綠色,從吻端至體後端以及體兩側有棕色大斑塊,形狀不規則,彼此相距較近,體側者相對較小;沿吻棱、顳褶下方和鼓膜呈棕色,頜緣有棕色斑;在兩眼前角之間有一小白點;四肢上棕色橫紋明顯,股、脛部各有5-7條,橫紋鑲有黃色邊,跗、跖部棕色橫紋一般與脛部的相對應。腹面灰褐色,咽喉部色略深,胸腹部深色斑少而分散,跗跖部腹面有棕色點;跖間蹼灰褐色。
第二性徵雄蛙體型較小,前臂粗壯;體背面無白色刺群;第1指婚墊發達,在腹面不分團,灰白色;有1對咽側下外聲囊;下唇緣及聲囊部位內側有小白刺;腹部無雄性線,背側雄性線粉紅色;胸腹部有白色刺群。
變異
雄性鼓膜大而清晰,約為第3指吸盤的2倍,為眼徑的2/3至3/4,雄性鼓膜相對較小,約為眼徑的1/2.體背面顏色深淺有變異,其上棕色斑塊有大小和多少之差異。四肢上棕色橫紋明顯,股、脛部各有4-7條,橫紋多有黃色鑲邊;趾間蹼灰棕色,有的有淺色細紋。6隻雄性體標本中,胸部及腹前部或多或少有細小白色刺群。

生活環境

該蛙生活于海拔1000~1200m的常綠闊葉林區,此地區森林茂密,水源豐富,地面陰濕。6月期間該蛙白天多棲息在山溪內石頭上或溪旁長有苔蘚的崖壁上,蛙的體色常與所在環境相近似,很難被人發現,稍受驚擾即跳入急流或水潭中。夜晚成蛙多蹲於大石頭上。

命名

以採集地地名命名。

地理分布

湖南省(宜章縣莽山)

相關詞條

臭蛙龍勝臭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