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治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
芙蓉葉60克紫金皮獨活南星(生)白芷各15克
用法
上藥為末。加生采馬藍菜、墨斗菜(即旱蓮草)各30克,杵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暖縛患處。
功用
若跌打損傷,骨肉凌痛,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烏、肉桂、良姜各9克,研末,薑汁調,溫貼;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烏,卻以薑汁、茶清調,溫貼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寶塔草各60克,搗爛,和前藥一處;又用肥皂10枚,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搗極爛,入生薑汁少許,生白面30克,砍爛和勻,入前藥同杵搗勻,用芭蕉葉托,用前後正副夾,須仔細整頓其骨,緊縛,看後上下腫痛消,方可換藥,腫痛未退,不可換藥。
主治
跌打損傷及瘡瘍初期焮腫疼痛。
文獻記載
《證治準繩·瘍醫》卷六:定痛膏
【處方】芙蓉葉60克紫金皮獨活南星(生)白芷各15克
【製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祛風,消腫,止痛。主跌打損傷及瘡瘍初期焮腫疼痛。
【用法用量】加生采馬藍菜、墨斗菜(即旱蓮草)各30克,杵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暖縛患處。
若跌打損傷,骨肉凌痛,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烏、肉桂、良姜各9克,研末,薑汁調,溫貼;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烏,卻以薑汁、茶清調,溫貼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寶塔草各60克,搗爛,和前藥一處;又用肥皂10枚,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搗極爛,入生薑汁少許,生白面30克,砍爛和勻,入前藥同杵搗勻,用芭蕉葉托,用前後正副夾,須仔細整頓其骨,緊縛,看後上下腫痛消,方可換藥,腫痛未退,不可換藥。
【摘錄】《證治準繩·瘍醫》卷六
《聖濟總錄》卷一三四:定痛膏
【處方】綠豆粉不拘多少(炒令微焦)。
【製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火燒湯燙。
【用法用量】以生油調塗瘡上。痛即止。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普濟方》卷三一四:定痛膏
【處方】清油12兩,瀝青1斤,黃丹10兩,沒藥1兩,乳香1兩。
【製法】先將清油熬香熟,次下瀝青再熬,濾去滓,次下黃丹,槐技攪,文武火熬,滴水中成珠不散為度,去火後下沒藥末,攪勻,和乳香一處勻。
【功能主治】諸瘡及杖瘡。
【用法用量】貼患處。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四
《博濟》卷五:定痛膏
【處方】白檳榔2個,肉豆蔻1個,官桂半兩,柳桂1分,當歸1兩,木鱉子20個,香白芷2錢,天南星1個,白附子1兩,丁香3兩,黑附子(大者)1個,黃蠟不定。
【製法】上為末,藥末1兩,蠟1兩,同於鐺內煎,直候紫色花上來,藥方熟,後用井泉水1盞,將鐺內藥傾入水盆內,然後以手控乾其藥,直須熱炙,更不得分毫結梗,捻為餅子。
【功能主治】大段傷折疼痛。
【用法用量】裹在傷處。其藥3日後,卻將藥重於火上炙團一處,依舊捻餅子,裹舊傷損處。
【摘錄】《博濟》卷五
《準繩·瘍醫》卷六:定痛膏
【處方】芙蓉葉2兩,紫金皮5錢,獨活5錢,南星(生)5錢,白芷5錢。
【製法】上為末,加生采馬蘭菜1兩,墨斗菜1兩,杵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
【功能主治】打撲傷損,動筋折骨,跌磕木石壓傷,赤腫疼痛。
【用法用量】暖敷。若打撲跌磕壓傷,骨肉酸疼,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烏3錢,肉桂3錢,良姜3錢,研末,薑汁調,溫貼;若紫黑色已退,除良姜、肉桂、草烏、薑汁,卻以薑汁、茶清調,溫貼之。若折骨出臼者,加赤葛根皮2兩,寶塔草2兩,搗爛和前藥一處,又用肥皂10個(童便煮,去皮弦子膜),杵搗極爛,入生薑汁少許,生白面1兩,砍爛和勻,入前藥同杵搗勻,用芭蕉葉托,用前後正副夾,須仔細整頓其骨,緊縛著後,上下腫痛消,方可換藥。腫痛未退,不可換藥。
【摘錄】《準繩·瘍醫》卷六
中藥方劑之定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