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灣

定海灣

定海灣位於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是連江縣著名“三灣”之一,海域面積135平方公里,灣內11個行政村星羅棋布,如一串珍珠撒落在閩江口外。這裡有中國十大魅力鄉村--官塢村,省級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定海村,有“小上海”美稱的筱埕村,有“千米金沙”的大埕村,還有蛤沙、蠣塢、東坪、邏回、埕口、南山、鳳貴等地名古怪的海邊小漁村。2010年7月,在東南快報和東快網聯合主辦的“尋找福州最美海灣”徵集評選活動中,連江定海灣最終奪得“福州最美海灣”稱號。

歷史沿革

定海,古稱“亭角”,扼閩江口,地勢險要,素有“閩江北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就在定海灣開闢了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港-甘棠港,與泉州的“刺桐港”齊名,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琉球國的航海圖上,明確標明定海是古琉球國航行中國大陸的第一站。“秋來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國人”,即是當時定海港商旅雲集的形象寫照。元設巡檢司,明立千戶所,為明代福建五大水寨之一,享有“會城重鎮”之稱譽。明兵部尚書吳文華《定海七井碑》一文曰:“……頂處雁塔高峰,峭拔峻峭,支分派衍,盤踞海上……,獨定海亘大海,首敵沖,最為省會咽喉……。”清置游擊署,被派作省會門戶。

考古揚名

定海水下考古 定海水下考古

最近20多年來,定海灣的近海采殼作業,曾挖掘出不少沉入海底的宋元時期的陶瓷片。1984年,發現了古沉船與大批古陶瓷文物。 1987年,又發現一處海底文物遺址。後經中澳聯合水下考古隊勘探,鑑定為宋代沉船。1990年3月1日是定海歷史上不尋常的日子,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簽署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工藝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海洋考古部聯合在定海進行為期三個月系統全面的水下調查、挖掘、測繪工作,開我國水下考古項目先河,出土了宋瓷、元陶、銅錢、鐵器、石錠、石水槽、古船板、宋瓷匙司南等2000多件海底寸物,還有元至正年號的鐵杈,特別是印有“國姓府”的抗倭炮銃為我國罕見文物。這些文物大部分收藏中央及省、市、具博物館中,小部分收藏於定海國小紅領巾文物陳列室。

風景名勝

定海灣風景 定海灣風景

定海境內山巒逶迤,海岸曲折,岩壁沙灘,島嶼明礁, 夾以綠樹紅花,浪飛鷗翔,桅檣林立,構成絢麗的濱海旅遊風景線。有“龍門春浪、雁塔秋風、雙髻峭拔、四嶼神姿、葫蘆浮海、雲磴晚照、牛台夜月、生巾飄逸、古堡雄關、名剎聽濤”著名十景,以及十三沙灘、三十六礁嶼和馬祖眺勝等自然景觀,堪稱“海上畫廊”。還有那些“備戰年代”遺留下來的幾十公里長,縱橫交錯的掩體、坑道和炮台,別具奇觀。更有那元代烽火台,明代九龍禪寺、古城堡、抗倭五忠墓、抗倭記事碑、倭頭坡、古琉球商人墓、波斯摩尼教石刻、明清古宅、天后宮、城隍廟、真武殿、三官堂等歷史文化古蹟。1994年,描寫定海漁村漁家生活風情的電視劇《風吹定海灣》曾在這裡拍攝。烽火台位於定海第一峰紗帽山(龍山)上,為一石塔,建於元代,當時為東南沿海航道暢通及抵禦海寇侵擾而築,與福寧之烽火台、興化之南日、泉州之浯嶼、漳州之銅山並稱閩省五大烽火台。

古城堡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興檄建。嘉靖年間重修,增築新城,列東、西、南、北四門,正面南門改向,連續築有三個拱洞城門,謂“三重門”,城門勒嵌“會城重鎮”。據《福建通志?城池志》載:明代在城西攻置乾戶,城內設定參將署衙門,城北設左右中軍署,衙門剛建有接官亭,就任的參將有沈有容、沈鵬、安國賢等。城堡全部用條石徹成,全長2000多米,寬6米,高7米,現面海的南城門一節尚完整保存。這在閩東沿海實屬罕見,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忠墓

位於村北雙兜木臭。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數千倭寇占據雙髻峰進攻城堡,為保家衛國,千戶湯俊,百戶金旺、任簡、朱文、丁銘五位將佐率兵東城外,在後城牆、校場前等處與倭寇血戰,同日殉難,後又同葬於此,人稱“五忠烈”。

抗倭記事碑

嵌入民居的抗倭碑 嵌入民居的抗倭碑

沿古城堡南門順“衙門前”小街行100米左右,就是明時有“洗海飛將”之稱的沈有容府,又稱“參將府”。門樓現已毀,僅存正廳一座風火牆式的古建築,府前右側有一塊萬曆年間豎立的巨碑,長4.5米,寬1.6米,厚 30厘米,碑石底座有2米在基下,重約6噸,已嵌入一座民房牆體中,碑刻共有一千多字,記述了明嘉靖以來抗倭的史跡。

九龍禪寺

九龍禪寺 九龍禪寺

俗稱海潮寺,座落於定海東四里山中,距海邊僅二百餘米,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清雍正年間重修,有600多年的歷史。今保留的山門、大殿系清代所建,並留有明代石槽及大量原寺柱石。寺宇三面摩嶺,一面臨海,與馬祖島近在咫尺,環境清幽,終日兩度潮,自來自去,浪擊礁岸,濤聲不絕,人到此如入深山,又似進入大海之中,為夏季遊覽避署勝地。

清代琉球商人墓

位於定海西長沃近海岸處,墓碑刻著“琉球國”三個大字,下為死者的名諱,文曰:泉崎村五主粟國築公芝親雲上墓,清乾隆四十八年。這一墓葬印證了一個重要史實一一定海古港是古琉球國人到中國的第1個停靠點。

美麗動人的民間文化給歷史悠久的定海港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從永泰縣發現的《張氏族譜》中云:“先是郡之黃岐港,有巨石最惡,為舟楫害,番舶患之,貿易罕至,國用日蹙,及公蒞政,多方設法以去之,忽一夕,巨雷擊開為港,人皆以為閩王德政所至,號曰‘甘棠港’。”

相傳定海本無氣勢雄偉的古城堡,明初洪武帝朱元璋下令築“浙江定海城”,聖旨誤傳為築“連江定海城”,於是有了現今這座閩東地區唯一保存得最完好的定海古城堡。

定海民風古樸,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據傳,定海最早有元宵迎城隍活動,熱鬧非凡。民國後,代之有元宵舞龍、耍獅、鬧花燈,以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此外尚有許多令人費解而有趣的民風民俗以及古樸的船上文化,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特色海產

連江縣水產品總量長期位居福建省首位、全國第二,種類達500多種。該灣內擁有丁香魚、鮑魚、竹蟶等海珍品,素有“丁香王國”、“竹蟶故鄉”、“中國鮑魚之鄉”等美稱,此外定海灣的丁香魚更是全國獨有,目前已申報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連江海產六寶,分為速凍六寶和乾貨六寶,共有12種。速凍六寶包括魚丸、鮑魚、丁香魚、魚餃、黃瓜魚、海鮮佛跳牆。方便遊客攜帶的乾貨六寶,分別是魚面、海帶、蝦皮、紫菜、蟶乾、海蠣乾。

定海灣丁香魚 定海灣丁香魚

定海灣眾多特色水產中其中以定海灣丁香魚最負盛名。丁香魚屬於名貴海產品,學名日本鯷(Engraulis japonicus)。它體圓狀而側扁,身長2~3.5厘米。光澤好,半透明,白色或青白色,因其聞之似丁香花味,體形似漁家女耳垂的金丁香,故雅稱丁香魚。每年的3~4月為盛產期,在定海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生長的丁香魚因其味道鮮美、肉質甜嫩、不易斷碎、營養豐富而名聞遐邇。加工後的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日本、台灣、東南亞等地區,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2010年10月,“定海灣丁香魚”再度升溫。當地政府12日發布訊息稱,“定海灣丁香魚”正式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