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鐘形“潭州官場造”龜鶴人物鏡

宋鐘形“潭州官場造”龜鶴人物鏡

中國古代青銅器。

基本信息

宋代,高15厘米,寬4.2厘米,厚0.5厘米;重437克。鏡為鐘形,邊緣飾卷草紋,上一鈕環繞流雲紋,正中有一方框,內有反書:“潭州官場造”。這類銅鏡又叫龜咽鶴息氣功紋鏡,紋飾基本內容為一搖頭伸頸作吐氣狀的龜,飛翔的仙鶴,以及一直立拱手正在練氣功的道人。

關鍵字

即銅鏡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絲帶,便於把持和懸掛。

宋鐘形“潭州官場造”龜鶴人物鏡宋鍾形“潭州官場造”龜鶴人物鏡

照面容用的器物。古代的鏡子用青銅製作,一般作圓形,照臉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大都鑄有鈕和紋飾。就考古發現看,出土銅鏡時代最早的為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尕馬台齊家文化墓葬里的銅鏡。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學者們認為它的下限應與夏王朝接近。殷墟五號墓中已出土四面鏡,鏡較小,背有直線紋。1957年在河南陝縣上村嶺發現三件銅鏡,時代屬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兩件背為素麵,一件背鑄動物紋。戰國時期銅鏡開始盛行。形制輕巧,背面有的無紋飾,有的飾單層或雙層花紋,鈕細小,無銘文。西漢至東漢前期的銅鏡逐漸厚重,紋飾有幾何圖案、神人和禽獸紋等,鈕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開始有銘文,內容多是通俗的“吉祥”語,王莽時的鏡有紀年銘文。西漢時還出現所謂“透光鏡”。東漢中期至魏晉,有的鏡背呈浮雕畫像或神獸的鏡,鈕座有的作蝙蝠形。到唐代,除圓鏡外,更出現菱花鏡、八稜鏡、帶柄手鏡等多種式樣,紋飾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還創造了金銀平脫螺鈿的裝飾。宋代多菱花鏡,紋飾以纏枝花草、牡丹等為主,常附有制鏡作坊的標記。清乾隆後,銅鏡漸被玻璃鏡所代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