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名稱】宋米芾《中秋詩帖》
【又名】中秋登海岱樓作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規格】紙本,草書,縱25.2厘米,橫40.5厘米(36厘米)。
【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法帖釋文
中秋登海岱樓作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
信書亦一難事。
作品簡介
海岱樓位於漣水(江蘇漣水),是著名的風景名勝,米芾時常登樓,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銀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後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復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份施展。[1]
在帖中米芾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加入一行批註:“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對書法求好的態度。漣水時期,米芾勤於練習晉人草書,此帖與《焚香帖》、《草書論書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經常與薛紹彭書信往返,討論購帖事宜、交換習書心得,或是品評論書,兩人堪稱最佳書畫友。
米芾擔任漣水軍使(江蘇漣水)期間,最喜歡登臨遊覽的景點就是海岱樓。海岱樓在江蘇漣水地區,是唐、宋時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樓,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登覽賦詩的最佳旅遊景點,唐代詩人杜甫曾以“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來形容它視野遼闊、宏偉壯麗的景觀。它在米芾的詩文中也經常出現,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樓所見迷濛的景致。在另一闕詞《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並將海岱樓比喻為月亮上的“廣寒宮”,詩人登樓眺望,頗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致使“文人畫”風上一新台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家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