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宋家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 Songjiashan Gr
階代碼: Pt1sj
地區代碼: 10
命名:
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1972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山西垣曲縣東約16km宋家山。
沿革:
垣曲縣同善鎮附近的西陽河群中有一構造窗,習慣上稱為“同善天窗”。該天窗東部出露花崗片麻岩,西部為變質沉積岩和變質火山岩。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1972)將西部這套變質岩系命名為“宋家山組” ,作為絳縣群的上部層位。1980年,徐朝雷等將其改稱為宋家山群並認為大體可與中條群的篦子溝組和溫峪組相對比。山西地礦局(1989)將這套變質岩系歸於中條超群。孫大中等(1993)沿用了宋家山群的名稱,但認為該群頂部層位長石石英岩大致相當於中條群底部界牌梁組,其餘層位與絳縣群銅礦峪組可能為同時異相產物,或相當於銅礦峪組之上的層位。目前,作為未定層位處理。因為該群以天窗式出露,難以明確判定其地層位置。變質岩系構造較複雜,頂、底尚不清,還沒有建立起可靠的地層層序,地層的劃分對比缺乏依據,只能籠統地作為一個群級地層單位對待。
特徵:
以“天窗”形式出露於垣曲縣同善鎮北的宋家山—絳道溝—杜家溝一帶及同善鎮以東的落家河,出露面積共約60km2。該群變質岩系岩相變化較大,構造較複雜。總體上由西向東地層由新至老,按岩石組合可分為四大層,總厚度約5000m。最下一層為綠泥角閃石岩、斜長角閃片麻岩夾磁鐵石英岩、黑雲片岩、黑雲變粒岩和淺粒岩,厚約2000m;第二層為絹雲石英片岩、白雲石大理岩和石英岩,厚約600m;第三層底部為絹雲石英片岩夾石英岩和變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中部為絹雲石英片岩與石英岩、白雲石大理岩互層。上部為絹雲綠泥片岩夾白雲石大理岩和變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厚約2000m,與頂層之間可能為不整合接觸;頂層為長石石英岩,厚約400m。該群的中下部是落家河型變質火山熱流銅礦的含礦層位。銅礦賦存於綠泥片岩和石墨絹雲綠泥片岩中,受層位和岩性控制,與火山作用直接有關,並經受變質改造。該群遭受以低角閃岩為主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 經受三期褶皺變形(徐朝雷等,1994)。原岩以碳酸鹽岩、長石石英砂岩為主,其次為富鈉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及基性—酸性火山凝灰岩和泥質岩。變沉積岩具韻律構造,石英岩中波痕和交錯層發育。變泥質岩中有泥裂和石鹽假晶,為淺海相沉積產物。變火山岩具明顯的變餘氣孔和杏仁構造,變餘輝綠結構和晶屑凝灰結構。白雲石大理岩中產有疊層石。其變長英質凝灰岩中自形單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400Ma,可能代表火山岩原始結晶年齡,此外其中還測得2700Ma左右的繼承或捕獲鋯石U-Pb年齡。前者與涑水雜岩中冷口變火山岩的年齡相近,但根據變基性火山岩、變酸性凝灰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2535±19Ma)和變基性火山岩的Rb-Sr等時線年齡(2433±40Ma)資料與絳縣群銅礦峪組的變基性火山岩的同類資料對比,在Sm-Nd和Rb-Sr年齡,Isr和εNd(t)以及TDM等數值或比值方面均十分或比較接近,說明其來源和形成時間的相近,故該群暫與絳縣群相對比(孫大中、胡維興主編,1993)。該群與上覆中元古代西陽河群呈不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 孫大中
作者1: 孫大中
年份1:1993
系名: 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