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

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

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也稱封經板,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重要的藝術品種之一。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也稱八大菩薩。

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

(圖)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

經板整體

護經板,也稱封經板,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重要的藝術品種之一。它的歷史始於公元七世紀,當時,從印度傳入西藏的貝葉經書附有帶孔的護板,故早期的藏文經書仍仿貝葉經的形式左右繪有兩個圓孔 。經書歷來被藏民族視為聖物,為藏傳佛教中的“三寶”之一,不僅用於念誦,還用於供養膜拜 。由於傳統經書均為書寫在條形藏紙上再用黃布包裹的散頁,為了使之固定成冊,用上等的木材按略大於經書的尺寸精製成兩塊護板夾護 。其中一塊或雕或畫佛教題材 、吉祥圖紋,置於經書封面,另一塊則放在全書的底部,然後用乾淨皮繩綑紮並用特製的金屬扣加以固定 。這樣一是對經書起到了保護和裝飾的作用,二是便於經書的攜帶和傳播 。

(圖)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宋代“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

經板局部

由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和各省市收藏家協會聯合舉辦的"CCTV首屆民間藏品展",歷時五個月時間,經有關文物專家最終評定,從三萬多件藏品中評出金獎三件 、銀獎七件 、銅獎七件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星生所收藏的"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獲得金獎 。

此次獲金獎的"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護經板,長71.5厘米,寬28厘米,厚3厘米。材質為西藏西部的一種珍貴木材,被當地人叫作 “金剛木” 。由於年代久遠及油煙熏浸,呈“臘黑”色,加之長期的使用及歲月的沉澱,使其表層包漿光澤油潤,如古玉一般,再結合佛冠、蓮台、背光、圖紋及明顯的東印度造像特徵,最後經鑑定此件護經板的年代為公元11世紀。

此經板在內容上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及八大隨佛弟子,也稱八大菩薩。釋迦牟尼,也稱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為“大智、大悲、大能之聖者” ,天生具有“32種像” 、“80種好”的端莊慈悲相。此經板佛陀居中,其額部寬闊,面頰飽滿,眉目慈祥,頂部肉髻為兩節高聳。肩部平直展開,胸部厚實,身軀修長挺拔,結跏趺坐於華蓮座上。其左手拇指與食指相觸,結說法印置於胸前,右手舒展、掌心向上,結定心印置於臍下。頭光及身光均為雙層,呈橢圓形於佛陀背後,更顯其法相的大度莊嚴。釋迦牟尼兩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為佛陀的左脅侍,是佛陀的大弟子,放智慧光芒、驅三界黑暗,象徵佛陀的智德。普賢菩薩為佛陀的右脅侍,行願天下,品質和功德無量無邊,象徵佛陀的理德,和佛陀、文殊合稱“華嚴三聖”。其他六大弟子為觀音、金剛手、彌勒、地藏、除蓋障、虛空藏六大菩薩,分別具有大慈悲、鎮惡魔、護福德、救苦難、傳妙善 、除愚昧、消恐懼等大功德。其中按象徵意義又將文殊(大智)、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合稱為四大菩薩。而在藏傳佛教中對觀音、文殊、金剛手則尊稱為“日松貢波”、意為“三怙主”,分別代表慈悲、智慧、伏惡三種屬性。千百年來廣受佛徒香客供養膜拜。

在造型上,菩薩頭戴三葉冠,兩耳垂肩佩圓環,體態豐腴修長,細腰圓腹,結半跏趺坐於華蓮座上。最絕妙的是對動作的塑造,每尊菩薩的頭部、肩部及背光均向中心自然傾斜,再用腰部的曲線來連線上下身軀的變化和對重心的把握,加上手勢、手印的起落變化,使得菩薩既端莊嫻靜又婀娜多姿,既具有佛性的神聖感又具有人性的親切感。從而將這一極為重要和常見的佛教題材處理得如此美妙而非同一般。

經板局部

圍繞釋迦牟尼及八大菩薩的是寬1.5公分的連珠紋,外圍為寬4公分的忍冬紋 。圖紋上部居中為口吐寶幔的帶角“則巴” ,下部居中為相互對應的鳳鳥 、中間為一立式金剛。這一切均具有深奧的象徵意義,與後來發展衍變成的由蓮花 、經函 、金剛及鸚鵡來寓意的“聖僧圖”極為相似,不同的是鳥為雙頭鳥,代表傳播佛經的大譯師,稱之為“洞錐唐巴” 。

此經板在藝術形式上採用高浮雕手法,以藏傳佛教藝術中傳統的對稱均衡式構圖,以佛陀為中軸線向兩旁排列八大菩薩及四周的內容。其造型簡潔鮮明,大膽擯棄了一切細節,簡潔卻不簡單,單純卻不單調。尤其是菩薩像,無飾件 、無法器,僅在臍下系一裙帶,使之成為衣衫的標識。從而在簡約中充分突出了形體的優美,在單純中體現著一種神聖的信息。對周邊的花紋處理也十分概括,幾乎全用直線、曲線來構成剛柔相濟的連續圖紋,極其渾厚拙樸,從而起到了與主體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構成富有視覺衝擊力與藝術感染力的鮮活畫面。專家普遍認為:此護經板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在同類護經板中實為罕見,加之年代久遠 、保存完好,故能在眾多的藏品中脫穎而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