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獻玉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寶。 ”所以宋國年高有德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所當作寶的東西與別人不一樣。 【中心】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之於)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之)示 ( 給···看)玉人,玉人以(之)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年高有德的人) 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意動)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搏黍(黃鶯)以示兒子(嬰兒),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 (鄙俗的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合於道德準則的至理之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知識或智慧,通“智”)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粗,其取彌粗。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詞語解釋】

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宋國國相。子,春秋時期宋國公族的姓。
以示玉人 示:給……看。
爾以玉為寶 爾:代詞,你。
宋人或得玉 或:有個人
諸:代詞,相當於“之於”
不若:不如
弗:不

【譯文】

有一個得了一塊寶玉的宋人,把寶玉獻給宋國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這個獻寶玉的人說:“我把這塊寶玉給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雕琢玉器的工匠認為是真的寶玉,所以我才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當作寶,你把玉當作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不如各人擁有自己的寶。”所以宋國年高有德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而是他所當作寶的東西與別人不一樣。”
現在拿百兩黃金和黃鶯來給嬰兒看,嬰兒必定選擇黃鶯;拿和氏璧和百兩黃金來給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選擇百兩黃金;拿和氏璧和合於道德準則的至理之言來給賢德的人看,賢德之人必定選擇合於道德的至理之言。
人的知識愈精妙,他所選擇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識愈粗陋,他所選擇的也愈粗陋。子罕所當作寶的東西真是到了極致的境界了。

【中心】

子罕所說的“寶”即精神的寶物,是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寶。他以此為寶,表明了子罕的超過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質。作者通過設喻的手法,從人對寶物的不同態度展開議論,強調子罕不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彌精,其取彌精”一個人的知識越精深,一個人的選擇就越精妙。這裡的知識一指道德修養,二指智力培養。總而言之就是一個人要有精神追求。賢者從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選擇後者這裡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需要,體現了其精神的崇高。當今社會有些貪官就是智商高品德底下,抵不住誘惑無法堅守本性,在物慾面前心理失衡,這是道德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緣故。

【主人公的品質】

本文通過對話刻畫出主人公有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選自】

《左傳·襄公十五年》
全書概述:《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