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簡介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
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
題解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 春秋末期 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 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 令色、 足恭,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 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 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 周史”,據有 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 春秋》著成了 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 編年史《 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 國別史《 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左傳》重記事,《 國語》重記言。
版本一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譯文:
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玉給工匠看,他們認為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子罕說:“我把不貪當做寶,你把玉當做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是一個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不如我們各自保有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很恭敬的說:“小人擁有玉,不能把它帶入他鄉,擁有這個玉是想請求免於死難。”
於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鄉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賣掉璧玉)使獻玉者富裕之後,才讓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寓義
這個宋人把這塊玉視作寶貝,而子罕則把嚴以律己、不貪污受賄視作珍寶,這是由於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所致。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選擇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