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地名,在山東省境內,有兩個地方叫此名,一個位於山東省莒縣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市,還有山東省肥城市安莊鎮,地處魯中寶地泰山西麓,佛桃之鄉肥城南部,因宋真宗赴岱封禪途中安駕駐蹕而得名,自古以來即為“南北兩京通衢,四方商埠重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安莊,行政隸屬日照市莒縣,空有沿海之名卻無沿海之實

安莊地理位置圖 安莊地理位置圖

安莊,曾稱公社、鄉。1995年12月18日,撤銷莒縣安莊鄉,設立安莊鎮。

安莊,曾一度成為莒地貧困山區的代名詞,所以才有了後來日照史上最大規模的莒地北十鄉大開發(北十鄉開發之時,莒縣總計25個鄉鎮,安莊曾是被開發的鄉鎮之一,政績工程,成效甚微)。

安莊,位於山東省莒縣北26公里處,西與臨沂市的沂水縣相毗鄰,

地理環境

安莊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東鄰青峰嶺水庫,西依劉家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安莊鎮 安莊鎮

該鎮位於莒縣西北部,距縣城25公里。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年降雨量為775毫米,年總日照數為3532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2.34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為183天,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目前,全鎮經濟作物已調整到2萬餘畝。該鎮溝多丘陵多,還適宜畜牧業發展。該鎮毗鄰的青峰嶺水庫,沿岸庫長13公里,鎮域內有水面萬該鎮道路暢通,電力、通訊設施配套,鎮駐地距蘭新鐵路國家二級站15公里,南去40公里處有日竹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電力網路覆蓋全鎮,鎮內有供電所1座,電力充足,服務一 流。鎮內設程控電話交換機2台,總容量為2560門,鎮域內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達到無縫覆蓋。

近年來,該鎮立足生態建鎮,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規模林業,先後沿青峰嶺水庫建成豐產林2000畝以上大片三個,總面積達1.4萬畝,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為吸引投資者來安莊鎮投資興業,鎮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獎勵辦法,對收費、用地、產權等方面給予了特別優惠。 東與青峰嶺相接壤,南面是果莊鄉,北邊是碁山鎮。安莊,距日照市100公里,對空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42

安莊鎮 安莊鎮

個行政村,3.3萬口人。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托)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莊)沂(水)公路、安(莊)果(莊)公路橫貫東西。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以丘陵為主,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東鄰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沿庫岸長13公里,可利用水面1萬畝) 。 安莊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東鄰青峰嶺水庫,西依譚特山,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該鎮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年降雨量為775毫米,年總日照數為3532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2.34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為183天,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全鎮經濟作物已調整到2萬餘畝。該鎮溝多丘陵多,還適宜畜牧業發展。該鎮毗鄰的青峰嶺水庫,沿岸庫長13公里,鎮域內有水面萬該鎮道路暢通,電力、通訊設施配套,鎮駐地距蘭新鐵路國家二級站15公里,南去40公里處有日竹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電力網路覆蓋全鎮,鎮內有供電所1座,電力充足,服務一流。鎮內設程控電話交換機2台,總容量為2560門,鎮域內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達到無縫覆蓋。

該鎮立足生態建鎮,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規模林業,先後沿青峰嶺水庫建成豐產林2000畝以上大片三個,總面積達1.4萬畝,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為吸引投資者來安莊鎮投資興業,鎮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獎勵辦法,對收費、用地、產權等方面給予了特別優惠。

安莊由來

朱元璋 朱元璋

據《明史》記載,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總計18次,他們被遷往全國各的。關於那次移民,民間有不同說法:

一、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洪水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由於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 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二、朱元璋死後,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建議,大力削藩,剝奪分封全國各地的叔父們的兵權。燕王以討齊、黃為名,起兵反抗,號稱“靖難”。建文帝派兵平叛。於是在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史書上稱之為“靖難之戰”,民間傳說則為“燕王掃北”。在此期間,人民遭受戰亂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襲擊,“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史書上記載,河北這塊地方“青轔白骨”,“怵驚心目”,滿目荒涼。而山西洪洞一帶,卻無兵荒馬亂之苦,連年風調雨順,四境安寧,人民生息繁衍,一片昇平景象。“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1403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建文帝於戰亂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明成祖在歷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永樂初年,詔令從山西“分丁於真定、南官一帶占籍為民。”於是,當時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縣設立一個移民機構,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的說法。
關於當年明王朝強制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解手”一詞也是自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當時明軍頭上都系有紅頭巾,所以才有後來的“紅頭蒼蠅”追趕一說。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裡、遷徙到哪裡,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的遷徒亦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桐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窪村和安家的寶窪村)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莊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么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的大地震有關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其他姓氏氏等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安莊村。 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著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桐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桐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桐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

歷史記事

清初,1668 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莒縣發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8.5級大地震(地震級別是級與級之間相差30倍),莒地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城內四方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馬亓山崩四散,屋樓固山劈裂一半,閻家固、旋風朵、科羅朵、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

真為曠古奇災”。……現在已過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到底是多少已無法查考,我們來看一組數字。郯城,“打死男婦子女八乾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震死人丁一萬二千有奇”。蘭山縣(今臨沂縣),“地震壓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壓死人丁在冊三乾五百九十餘丁,男婦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沂水,“除地震壓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實存見在人戶二萬九乾八百六十丁”。由於當時人口還不密集,這些死亡人數已經占當時地區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不包括後來因洪水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歡將人一輩稱作一世,莒地現在無論何種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間,這也是因為莒縣人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大地震之後遷徙過來的主要原因。

自然資源

該鎮主要礦產有黃沙及石英礦,並探測有黃金及硃砂礦(未開發)。鎮內有6條河,黃沙資源豐富,沿河

朱元璋 朱元璋

水泥預製業已成規模,產品有電線桿、水泥管等水泥預製品。該鎮盛產石英砂,已有石英砂廠4家,年產石英砂10000多噸。 鎮內水資源豐富,東臨蓄水量達3.8億立方米的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另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總灌溉面積達966.67公頃,全鎮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為主,光、溫、水、土適各種無公害蔬菜、果品生長。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黃煙、桑蠶、蘆筍、西瓜、大姜、大蒜、果品、藥材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高粱、穀子等,糧經比例已達到4:6。該鎮溝多丘陵多,適應飼草畜牧業發展,主要養殖豬、羊、牛、驢等牲畜及兔、雞、鴨、鵝等家禽。 該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14126畝、經濟林2600畝,三年累計林業育苗4100畝,全鎮百畝以上的豐產林大片共有23處,成片造林涉及中安莊村、大馬峪、大鹹服、張博士溝、黑石溝、油坊、葦子溝等15個村。林業招商引資項目6個,其中3個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6個林業招商引資項目除林業育苗外,租賃土地最低期限30年。開發面積在2000畝以上的分別為東方林業有限公司、信安經濟園林、金地林業。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0644
15809
14835
家庭戶戶數 10197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567
家庭戶男 15056
家庭戶女 14511
0-14歲(總) 7887
0-14歲男 4165
0-14歲女 3722
15-64歲(總) 20213
15-64歲男 10442
15-64歲女 9771
65歲及以上(總) 2544
65歲及以上男 1202
65歲及以上女 13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312

下轄村

陳家官莊村 安莊北村 安莊西村 安莊東村
南店村 謝家南湖村 生家南湖村 白石溝村
前丁果莊村 西丁果莊村 東丁果莊村 前吳村
中吳村 大馬家峪村 小馬家峪村 黃家河村
豐收村 南樓子村 北樓子村 北吳村
大鹹服村 油坊村 葦子溝村 北柳石頭村
西柳石頭村 高家柳石頭村 孫家柳石頭村 邵家官莊村
張博士溝村 周家溝村 黑石溝村 石龍官莊村
官家林村 西安莊村 中安莊村 安家窪村
寶窪村 坪上村 王家川村 大張官莊村
左家溝村 劉家山村

安莊企業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

莒縣順天服飾有限公司2006年3月建成,位於安莊鎮駐地,由日照客商劉漢武先生、陳常蓮女士共同投資,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1926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年產服裝80多萬件,年銷

生產車間 生產車間

售收入1200萬元。該公司設有獨立的縫紉、熨燙、包裝、倉儲等車間,配備平縫機130台(套),五線機20台(套),兩針機30台(套),裁剪設備1台,熨燙設備1套,包裝設備3台(套)。該公司主要從事服裝的加工和銷售,經營本公司自產產品的出口業務和公司生產所需原、輔材料的進口業務。

盛發紡織廠

盛發紡織廠位於安莊鎮駐地,整個項目計畫投資2000萬元。該廠占地24畝,一期工程修建廠房600平方米,購置箭桿式紡織機30台,產品為純棉布,年生產布匹210萬平方米,產值1000萬元,利稅100萬元,產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國等國家。二期工程新建廠房2000平方米,訂購箭桿式紡織機100台。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後,全廠共擁有箭桿式紡織機130台,年生產純棉布匹910萬平方米,年產值可達4600萬元,實現利稅460萬元,提供160個就業崗位。

莒縣聚晟製衣有限公司

莒縣聚晟製衣有限公司是大連寶聖製衣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興建的服裝加工企業,該企業位於安莊鎮駐地,以生產休閒運動服裝為主。寶聖製衣有限公司總部在大連市,它在承德、鞍山、營口等地還設有分廠,在西班牙設有辦事處。該公司產品全部銷往韓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公司占地20畝,一期工程投資1200萬元,主要建設了標準化廠房1200平方米,餐廳300平方米及配電室等。公司現有機械200餘台,職工190人,年加工能力為60萬件,產值3000萬元。二期工程計畫投資1800萬元,於今年5月初開工建設,主要包括500平方米職工宿舍,36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現在職工宿舍基本建設完成。二期工程結束後,可容納500人就業,年加工成品服裝近150萬件,實現產值7000萬元

林業發展

安莊鎮位於日照市西北端、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西畔,距縣城25公里,對空 面積81.6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人口3.3萬,轄42個行政村,其中庫區村13個,是一個典型的山丘庫區鄉鎮。安莊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林業強鎮、生態立鎮”的發展思路,始終把發展規模民營林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招商引資、聚集民間資本等

形式著力打造民營規模林業這一生態名片,目前全鎮已建成速生楊豐產林4.5萬畝,其中百畝以上豐產林大片32處,2000畝以上大片4處,分別為東方林業、信安林業、金地林業和金信林業,道路綠化60公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41%。

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招商引資。對開發難度大的荒山薄嶺,制定政策,面向社會招商引資,藉助外力發展民營規模林業。二是明晰產權。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受益權”的原則,採取股份合作、競標拍賣、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轉換經營機制,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讓投資者吃下“定心丸”。三是搞好服務。組織水利、林業、國土等部門主動為成片造林的投資者提供服務,幫助勘察水源、設計小型水利工程、精選良種、協調土地流轉等。在發展民營規模林業的同時,還緊緊抓住村村通硬化路的良好機遇,把道路硬化和綠化結合起來,積極搞好行道樹的

安莊鎮 安莊鎮

栽植和管護,致力打造綠色通道。目前,全鎮已累計投資61萬元,栽植行道樹7萬餘棵,把村村通公路建成了“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線,使其與萬畝規模民營林業點線相連、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規模民營林業的發展,使森林植被恢復迅速,出現了“陡坡耕地依然退,綠樹青草悄然歸”的喜 人景象,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日漸顯現:

一是改善了生態環境。4.5萬畝速生楊豐產林,初步沿青峰嶺和鎮駐地形成了兩個“生態圈”,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的功效逐漸顯現,它不僅保證了下游縣城居民乃至日照市區的飲水質量,也為該鎮沿青峰嶺水庫搞旅遊開發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提高了經濟效益。規模林業的發展,使原來荒廢的溝坡身價大增,村集體和民眾從中獲得了不少的收益,同時林業的成長壯大也促進了林下經濟的發展,規模優勢還吸引了部分客商投資木材深加工項目,拉動了林業產業鏈條。目前已有二家林業深加工項目落戶安莊,取得了農民、政府、投資商多贏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資源優勢。幾萬畝的荒山禿嶺,轉眼間變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形成了安莊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大提高了安莊的投資信譽度和對外知名度,為安莊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安莊名人

張德江:

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祖籍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當時家境貧困,於清朝中期,舉家闖關東至今東北遼寧省。

張世海:

張世海,原名張倫(張侖),東北抗日民族英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張世海是奉系軍內一位神秘而又傳奇式的愛國人物。20世紀二十年代,後清政府腐敗無能,東北地區一度混亂,張世海遂帶領鄉民揭桿而起,占山為王,劫富濟貧。後被張作霖招安,其人雙手過膝,夜能視物,槍法奇準,有神槍手之稱,因其有過人之處,所以深受的青眯(詳見《東北抗日名人錄》《張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後,張世海也曾一度成為被日軍通緝暗殺的對象。張作霖死後,1928年12月28日,張世海與王樹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貽等人力挺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了東北軍閥混戰的局勢。到30年代,國共又起戰亂,張世海不忍看到國人相殘局面。遂隱姓瞞名,過起了隱居生活。為了紀念那段歷史,後來將其三個兒子取名張德霖、張德仁、張德軍。其傳奇事跡,現在東北某些地區和家鄉仍廣為流傳。

張余:

張余,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村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建國後,又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等戰役。身經大小戰爭上百起,立戰功無數,身負重傷十餘次。回國後,為不給國家添負擔,遂決定回村養傷病。於1995因病醫治無效去逝。

郭安錫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安莊鎮[山東莒縣安莊鎮]

郭安錫:救人英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1976年生,1995年12月入伍參軍到瀋陽軍區某部隊,曾參加“九八大抗洪”的松花江抗洪搶險,榮立過集體二等功。

20 11年11月10日(農曆十月十五),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在村南嶺姜窖存放紅薯的村民,英勇獻身,時年35歲。(祥請參閱報告文學:山東省莒縣一退伍軍人救人犧牲--我用生命換你一線生機)。日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決定追授郭安錫“日照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並被評為山東省日照2011年“十大民生人物”。

日照市“十大民生人物”委員會給郭安錫的頒獎辭:

臨危不懼,挺身而出,這個曾經軍營里的戰士,再一次衝鋒陷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為他人換回生機,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正氣之歌。他的壯舉,將是一曲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