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精神

安源精神

安源,是中國工人革命運動的策源地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策源地及主要爆發地之一。由株萍鐵路和萍鄉煤礦合稱的安源路礦,是中國共產黨最初開展工作的重點區域之一。黨的許多著名活動家,如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陳潭秋、蔡和森、惲代英等,都曾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

革命運動

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從1921年秋天開始逐漸興起,其具有全國意義的組織和鬥爭歷時近十年。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礦兩局一萬三千餘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增加工資、改善待遇、組織團體,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為戰鬥口號,開始了第一次大罷工。經過五天的激烈鬥爭,迫使路礦當局簽訂了十三條協定,取得了罷工的完全勝利,創造了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絕無而僅有的”成功範例,為安源工人運動長期持續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23年二七慘案後的全國工人運動低潮期中,安源工人運動繼續堅持和發展,路礦工人俱樂部巍然獨存,為全國工人運動樹立了一面旗幟,成為中國共產黨保存實力的堡壘,培養訓練幹部的學校,創造經驗指導工運的基地,復興全國工運和組織全國總工會的重要支柱,安源因此而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

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數以千計的安源工人深入農村組織農民,使湖南及湘贛邊界的農民運動得以興起和迅猛發展。同時,有上千名安源工人參加國民革命軍,有更多的工人英勇地協助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作戰,從民眾運動和軍事這兩個方面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配合了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的北伐戰爭。在大革命的危急關頭,安源黨組織領導工人實行武裝保衛革命,組織幾千人的工農武裝參加進攻長沙的戰鬥,隨後又取得了武裝保衛安源的勝利,為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提供了進行軍事準備的重要陣地。在秋收起義中,安源是毛澤東部署和指揮起義的地方。以1300多名安源工人為主體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在全國第一個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這個團是參加這次起義的三個團中人數最多、戰鬥最激烈、戰績最大的一個團。

秋收起義以後,安源黨組織領導工人在路礦繼續堅持鬥爭,積極支援和配合井岡山等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組織工人參加紅軍,並在附近農村開展游擊戰爭,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直到全國解放。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領導安源工人階級團結自己和團結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奮鬥的歷史。它是中國共產黨最初領導工人革命運動的完備典型,代表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正確方向。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安源創立的光輝業績,永遠為後世所景仰。安源路礦工人運動鑄造和孕育的以“義無反顧,團結奮鬥,勇於開拓,敢為人先”為主要內涵的安源精神光照千秋。

歷史意義

罷工鬥爭的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養成無產階級支配社會的潛伏勢力”,最終將社會改造成沒有階級壓迫、產業公有的社會。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主要口號“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充分體現這一指導思想。安源工人過去20多年間的屢次反抗均遭失敗,而這次罷工取得了勝利,使工人深切認識到團結奮鬥的重要,極大地提高了工人們的階級覺悟和組織性。罷工勝利後不久,工人俱樂部的成員就由罷工前的700多人猛增到1.2萬多人。路礦全體工人團結起來,形成了以中共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以工人俱樂部為公開組織形式的階級隊伍。在此基礎上,安源工人俱樂部同粵漢鐵路工人聯合成立了粵漢鐵路總工會,並發起成立了湖南全省工團聯合會和漢冶萍總工會,又與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建立了聯繫。最後,鐵路工會聯合起來成立了全國鐵路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從而大大推動了工人階級的全國大聯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工運史上一次著名的罷工事件。

現代意義

我們正在進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創造的偉大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安源精神就是激勵和鼓舞我們前進的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