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中學

安源中學

萍鄉市安源中學是江西省重點建設中學。學校創辦於1962年,初稱“安源鎮民辦中學”。1973年2月,定名為“萍鄉市安源中學”。 學校現有58個教學班,2945名學生。有教工261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21人,研究生學歷17人,省、市級骨幹教師25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安源中學是江西省重點建設中學。學校創辦於1962年,初稱“安源鎮民辦中學”。1970年始辦高中,1973年2月定名為“萍鄉市安源中學”。它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校園環境、完善的辦學設施、雄厚的師資力量、嚴謹的學校管理和顯著的辦學效益而聞名湘贛邊,成了一顆從革命聖地騰起的明星。四十多年來,萬餘青年從這裡走出校門,分赴塞北江南;三千學子從這裡步入高校,成為各界精英;這裡曾連獲七次市高中目標管理一等獎,這裡曾四出全市聯考文理狀元;這裡創造了全市恢復聯考以來在全省的最好名次(全省理科第七名);這裡是全市最早受到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獎勵的學校……

學校地處城區,又遠離鬧市,學校校園寬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優雅,是莘莘學子的讀書勝地。學校占地面積176畝,建築面積34000平方米(含在建),高大的教學綜合樓、典雅的電教館、公寓式的學生宿舍、寬暢的學生食堂等樓館建築與標準的田徑場、寬廣的休閒廣場、幽美的植物園之間的擺布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學校現有58個教學班,3758名學生。有在崗教職員工231人,專任教師215名;其中高級教師77人,一級教師7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優秀、先進16人。

近幾年來,學校依據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依法治校、改革活校、教研興校、特色立校”的工作思路。在人事管理上,實行教師聘任制,教工競爭上崗制,聘優汰劣,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工的工作積極性。德育教育中,學校利用當地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形成了以幹部、教師、校外輔導員和家長為主的4支德育教育隊伍,開闢了以教學滲透為主陣地的學校、社會、家庭三條德育渠道,建立了以校史陳列室為重點的校內德育基地,以安源近2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秋收起義廣場等構成的校外德育基地。學校還積極推行“愛心教育工程”,完善助學機制。1997年,學校的“愛心教育工程”被評為市十件新人新事之一。在學生管理上,學校實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半封閉式管理。所謂多層次,是指有政教處、團委、年級組、班主任和學生自治組織等不同層次的值日檢查;所謂全方位,是指包括全天24小時的時間管理與覆蓋整個校園的空間管理的立體管理網路,使每個時段、每個空間都有專人負責。在教學管理上,實行過程管理與終極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過程管理就是嚴格執行《安源中學教學常規管理條例》及其評估細則,對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作出規範要求,並予以量化,每月定期檢查、評比、獎勵、反饋,充分發揮過程評估的調控功能,有效地防止了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序狀況,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終極管理就是嚴格對教師進行期終考評和年終考評,充分發揮終極評估的激勵功能。規範化的學校管理,使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有了可靠的制度保證,形成了團結、求實、奮發、進取的校風,敬業、優教、律己、愛生的教風和守紀、好學、友愛、向上的學風,為辦學質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重視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校大膽改革評價機制,除了設定常規的“三好獎”外,還設立了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長獎”、“精英獎”、“百花獎”等。學校定期指導學生舉辦科技小發明、書法、美術、投影、演講等各類競賽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德、智、體、美、勞無所不修,成績卓著。

回顧歷史,功勳長存;放眼現在,輝煌耀眼;展望未來,令人鼓舞。在二十世紀,安中人鑄造了無數的輝煌。在二十一世紀,安中人將譜寫出新的華章。“讓安源中學像安源一樣聞名”,是安源中學全體師生乃至萬千校友的共同信念和永恆追求。

校 長:鄧小波黨總支書記:甘遠龍

辦學歷史

1962年,學校初創,初稱“安源鎮民辦中學”。
1970年,始辦高中。
1973年2月,定名為“萍鄉市安源中學”。
2009年,安源中學被省政府認定為江西省重點中學。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安源中學有三座教學樓分別是致思樓、至善樓、格致樓;食堂為惜粟堂;田徑場、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一應俱全。同時學校擁有電教館、公寓式的學生宿舍、、標準的田徑場、閒廣場、植物園。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176畝,建築面積34000㎡。截至到2017年12月,學校有58個教學班,2945名學生。

師資力量

有教工261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121人,研究生學歷17人,省、市級骨幹教師25人。

辦學成果

聯考成績

2015年聯考成績,安源中學參加考試人員707人,一本人數17人,一本率達到2.4%

素質成績

萍鄉市安源中學徐璐瑤榮獲江西省“最美中學生”稱號。 朱嘉露同學榮獲江西省中學禮儀競賽三等獎。

辦學理念

1、辦學理念的內涵

一是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學生髮展”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教育就是為人的發展而存在;二是明確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既要有全面性和基礎性,也要有個性化。全面性是指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構建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能力;基礎性是指高中階段仍屬基礎教育的範疇,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個性化是指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注重素質教育,要因材施教,為學生未來的生存發展準備條件;三是確立了學校的工作要求——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樹立服務育人意識。

2、辦學理念的科學理論依據

1993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中國小要“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1年6月,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紮實推進素質教育。

經過學習和探索,學校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素質教育就是人的主動發展,加全面發展,加所有人的發展。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就是要造就終生髮展的生命主體。

學生的發展包括思想發展、道德發展、思維發展、智慧型發展、情感發展、知識發展、能力發展、方法發展等。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學會生存》報告中說:“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豐富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

高中生即將步入社會,他們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必須面對各種挑戰,獨立作出判斷和選擇,要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發展、前途、人生作出規劃。高中階段教育不是大學的附屬階段,不能僅僅為升大學作準備,我們既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使學生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規劃人生的意識、創業的基本能力、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

教育就是服務,就是一切為學生服務,一切為學習者服務。辦學的核心目標就是一切為了學校的主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綜合上述認識,結合學校的歷史和現實情況,鄧小波校長提出了安源中學的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校訓

修身、篤學、健體、濟世——這是安源中學的校訓。它們不是相互獨立的詞語,而是一個相互輔佐、循序漸進、辨證統一的整體。它體現了我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嚴謹的治學特色;它積澱了我校近五十年教書育人的實踐經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濃縮了學校對全體師生的殷切囑咐;它反映了我校對學校教育的深刻認識:在知識傳授與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強化人文精神的感染與宏揚,要兼顧文化教育和品德培養。筆者對校訓的理解和詮釋是:

修身——涵養德性

語出《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八條目”。“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應是校訓之第一要義。

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說科學知識使人類改造了外部世界,那么德育則鑄造了人類自身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德育的優良傳統,古人有“德為言之本”的說法,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美德即知識。”可見知識與美德是辯證統一的。修學者如不修身,猶如大海中迷航的一葉孤舟,隨波逐流而茫茫然不知方向何在。要做好學問,首先要做好人;科學知識只有修身者掌握才能給人類創造財富、帶來福祉。“修身”,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是當代學子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和基本素養。

修身,貴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無論是師長還是學子,修學和修身都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只有二者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實現報國之夢。正如孟子所說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篤學——專心好學

語出《論語·泰伯》,“篤”是篤實、篤厚的意思,“篤學”,強調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做學問。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中說: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江澤民在出席北京師範大學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也對師生提出了“嚴謹篤學”的希望。讀書做學問,必須要有踏踏實實的態度,要吃得苦,要耐得住寂寞。讀書無別巧,苦學才是真。古人說,要“寒窗苦讀十年書”,才能“一舉成名天下聞”,范文瀾先生的治學格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方法再好,也是做不出學問的。教師研修是如此,學生學習也是如此。

健體——強健體魄

源於毛澤東體育思想。毛澤東體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第一、體育第一的思想是毛澤東體育思想的主要內涵。1917年4月1日,毛澤東就撰寫的《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育於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體育之效,至於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 1951年1月15日,毛澤東就學生健康問題再次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信中說:“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 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毛澤東為之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在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中,前人時而把體育排先,時而把智育排先。毛澤東則始終將體育排第一位。毛澤東提出的健康第一,體育第一的主張在歷代政治家中是少見的。

校訓,是對一校師生尤其是對學生的培養要求,應力求全面。但瀏覽諸多校訓,極少提及體育。我們認為,將“健體”列為校訓之一,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

濟世——報國興邦

“濟世”是學人的最高境界,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擔當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為親人、為家庭、為生活的安康幸福是一種目標,為個人價值的實現、為獲得社會承認和讚許也是一種目標。但這些都是小名小利。我們培養的學生要胸懷報國興邦的大義大利。有了這樣一份大義,我們就會坦然面對困難和挑戰,就會無私而無畏。就會將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極至,就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

“修身、篤學、健體、濟世”——涵養德性,專心學習,強健體魄,報國興邦。前三者是要求,互為輔佐,第四者是希望,共同構成一個相互輔佐、辨證統一的整體。造就一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使之造福於人民,造福於社會,這就是安源中學的追求。

校舍名稱

致思樓

語出《孔子家語·致思第八》:“孔子北游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意即思想、思緒無所不至。吾校雄居龍鳳嶺,第一教學樓迎門而立,高大宏偉,東西兩側有師長樓與圖書館,實為學子讀書之最佳場所。命名“致思”,期望學子致思千里,思接千載,學識廣博,將來成就偉業。

至善樓

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即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第二教學樓倚靠龍鳳山,而後依次有架子山、天子山,三山漸次而高,果然勝境。名之曰“至善”,斯望學子學習持之以恆,力求至善矣!

格致樓

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 朱熹云:“即物而窮其理。”孔穎達《禮記正義·大學》中釋:“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學習,招致所知。”格,推究、研究之意;致,獲取之意。“致知在格物”,言獲得知識之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實驗樓乃科學研究之場所,以“格致”命名斯樓,期望學子本著科學、認真之態度去研究、探求事物之規律,成就學業。

惜粟堂

唐人李紳有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將食堂稱之為“惜粟堂”,旨在告誡學子珍惜糧食,不忘根本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安源中學校徽安源中學校徽

校訓:修身、篤學、健體、濟世。

社團活動

學校開設了繪畫,舞蹈主播、健美操、器樂、聲樂等興趣小組和聯考輔導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