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馬鞍市第二中學

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創建於1957年7月,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教育部全國百所重點聯繫學校之一,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安徽省重點中學,安徽省第一所示範高中,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也是安徽省文明單位標兵和安徽省花園式學校。學校占地面積48000平方米,建有現代化的教學、辦公、實驗、圖書等樓寓,教學館舍面積20556.4平方米,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先後獲得第21屆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金牌和理論特別獎等18項國家級殊榮。

基本信息

辦學規模

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按照國家一類標準興建的科學館建築面積達6400m2,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史地實驗室、語言室、演示室、多媒體教學室、影視報告廳、天文館、雙向電教監控系統,還有極其珍貴的國寶白暨豚等生物標本館,學校建有校園網(區域網路),並與INTERNT聯網。

學校現有教學班36個,學生1770人,教職工182人,其中特級教師4名,高、中級教師各67人。學校堅持對外開放,先後派2名教師赴美國進修,組織學生赴日本訪問,接待過美、日、加等國學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宮員的來訪和講學。學校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略密爾頓市女子中學、日本伊勢崎市二中、伊勢崎市立高等學校結為友好學校。

辦學理念

長期以來,學校致力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確立了“全面發展、最佳化個性、培養特長”的培養目標:堅持德育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加強實驗教學和閱讀教學兩翼建設,建立體育藝術、校園文化、親職教育、社會實驗和勞動技術三個基地的“一體兩翼五基地”的辦學路子,在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學校從1994年起構建並實施“2311”素質教育工程。要求學生在品學雙優(“2”)的基礎上,會電腦操作、人際交往、英語會話(“3”);具備健康的體魄與心理(“1”),掌握一項技藝或特長(“1”)。該工程的七項指標用“一證五卡”來達標驗收。

學校榮譽

建校四十多年來,為高等學校和社會輸送了近2萬餘名合格人才。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第21屆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金牌和理論特別獎等十八項國家級殊榮。

教學管理

領導重視環保工作

根據馬鞍山市環保局“關於創建‘綠色學校’工作計畫”及“馬鞍山市‘綠色學校’評選及管理辦法”,我校為創建國家“綠色學校”做了周密安排,1996年12月,學校即成立了環境教育委員會,由分管教學副校長等12人組成,全面負責制定學校環境教育計畫,組織和管理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在抓教育質量的同時,還注重把環保教育融入學校教育之中。多年來,在環保教育、增強全體師生的環保意識方面,制定了周密、可行的計畫,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校園綠化、美化、淨化,面貌不斷更新,環保教育力度不斷加強,師生環保意識不斷提高。

強化環保教育意識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學教育中融入環保教育,不斷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環境意識,直接關係到環保工作的成敗。環境保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保護和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科教興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措施之一。環境又是無聲的老師。學生置身於高質量、高水平的環境之中,一種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會油然而生,因此環保教育是學校德育、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將環保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工作之中,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自主地用保護環境、人和環境、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來規範自己的行動,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參與者,關心環境與發展。多年來,我們設計並逐步最佳化了一系列環保教育的活動載體,強化環保教育滲透力度,適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與解決同社會以及學校環境與發展問題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形成表象,運用知識促進遷移,真正感受到環境以及環境問題與他們自身是息息相關的,從而激發興趣,提高環保意識。

最佳化環保教育載體

為把環保教育有機地融入中學教育之中,多年來,我校注意最佳化各種環境教育載體:通過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實踐教育活動,開設環保選修課等有效手段,對學生進行環境系列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1.虛功實做,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

自然的無私奉獻的美德和人類的精益求精的作用所共同構築的優美的校園,對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養成學生的文明行為和衛生習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多年來,我們把創建“花園式學校”作為校園建設的總目標,本著立意高,能做到的原則,合理規劃,科學管理,學校被命名為“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先進學校”、“安徽省花園式學校”、“馬鞍山市花園學校”、“綠化美化先進單位”、“衛生示範單位”。具體做法是:

①高立意。校園環境建設的高立意在於巧用“點睛”之筆,寓教於景。我們從校園規劃之初,就重視在綠化美化、興建園林小品時用“點睛”之筆。採用兩種做法:一種是在自然的花草樹木中巧妙地點綴人工雕塑的動物或人物等藝術品,來拉大景深,擴大視野,引人深思。如在亭亭玉立的水杉和綠姿婆娑的龍柏林前,築一水池,池中塑兩隻形象生動的馴鹿,不僅形象令人賞心悅目,還給青少年學生帶來許多美麗的聯想,增強對人類之友——野生動物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另一種是用簡練而含蘊深遠的文字點綴,給學生以不言自喻的教育,如建起“後樂亭”。亭中置石桌石凳,亭子四周綠樹掩映。師生每走近亭子,“後樂亭”三字映入眼帘,鉤聯起《岳陽樓記》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師生自然受到范仲淹愛國主義愛民思想的薰陶,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了高尚情操。

另外,我們在校園94種近兩千株樹木花草上掛標牌,讓一草一木都成為無言的老師,警示師生愛護花木,保護環境。

②合理規劃。這是綠化、美化、淨化校園環境的前提,我們從環保角度出發,把59畝的校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依照不同區域的不同特點,設計相應的景觀。教學區栽植四季常青的球形灌木和花草類,植物增加室外空間舒敞和室內光線明亮悅目的感覺,也自然渲染課堂安靜、莊重的氛圍。活動區栽種技葉繁茂的高大喬木,遮蔭、防噪、防塵、濕潤空氣,激發青少年活動欲望、舒展身心的情緒。生活區鮮花、翠竹、亭榭、雕塑、假山、噴泉相映成趣,於稜角分明的宿舍樓、學生公寓中交織線條自然流暢的綠化風景線,給從緊張的學習氣氛中走出來的師生以鬆弛、恬靜的愉悅感。給人帶來精力的恢復,重新積蓄銳氣,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③科學管理。這是建設校園環境,保持環境優美的關鍵。我們實行專業人員管理和民眾管理相結合,組織學生在專業師傅和生物老師的指導下,參加採種育苗、除草防蟲,噴灑澆灌,整枝造形等勞動,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吸取科學知識、增強環境意識。

十多年來,學校十分重視環境育人的功能。經多年努力,綠樹成蔭、繁花似錦、道路平整、清潔衛生的學校環境建設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已建成的綠蔭、花壇、草坪、假山、噴泉、雕塑、憩亭點綴校園。其中命名為“後樂亭”、“群星院”、“雄鷹展翅” 、“名人浮雕”、等校園景觀,更體現了學校環境育人的辦學思想。學校已建成了花壇24個,園林小品8座,樹木花草94種8361株,(喬木305株,灌木5310株),主體綠化5000平方米,草坪6800平方米,綠籬210米,硬體覆蓋和綠色植物覆蓋率達到98%。

2.寓教於樂,開展多樣的環保教育活動

高標準地營造師生生活與學習環境,給師生一個綠色、溫馨的活動空間,這是學校環境教育的硬體建設內容。我校在此基礎上,還著力抓了環境教育的滲透,設計最佳化了一系列環境教育活動載體,來實現將環保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的目的,多次受到國家、省、市領導及環保部門的表彰。

①開設選修課。生物組教師利用自身有利條件除了在生物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外,還在市環保局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下,自編教材,給學生講述有關《人口與環境》方面的問題,傳授環保知識、增加環保意識。學校九十年代後歷年均在起始年級每周開設一節環境教育選修課,每學年每班可開出課時30節次。此外,學校還要求其他學科老師也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做為已任,將環保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工作中。

②開展課外活動。在學生中組織環境保護興趣小組、天文興趣小組,開展課外環保教育活動,舉辦環保夏令營,如舉辦“愛鳥周”、“採集昆蟲標本日”、“校園環境噪聲監測”、環保知識競賽等活動。

③參與環境教育實踐。我們組織學校環保興趣小組對學校周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車站路噪聲污染進行調查、濫測與化驗等活動,通過監測與分析,就學校周邊環境污染整治,特別是車站路的噪聲污染治理提出綜合整治調查報告,報送市政府和環保局,最終爭取到車站路禁鳴喇叭、限時通車等有利於學校教學活動的政策規定。我們還不定期地在學生中組織一些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和考察市內外環保治理工程;參加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組織學生就所學的生物、化學知識,討論環境保護問題;派遣師生參加團市委和市教委組織的“環境與發展”夏令營等等。

④建立環保教育基地。為配合生物教學,搞好人口、環境、生態教育,學校籌資數十萬元,組織生物組全體老師,利用業餘時間,建成了一個生物標本館。作為學校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生物標本館內保存有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白暨豚、揚子鱷、金絲猴標本,還有幾十種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標本及海洋生物標本,也有人體骨骼、肌肉、胚胎(2周至9個月)標本。生物館為師生上生物課、開展環保教育提供了參觀和實踐的機會,是一部生動的環保教材。

學校建立天文館,經常組織學生觀測天象,前年還組織師生千里迢迢赴黑龍江漠河觀測日全食。

中學環境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施,但其著眼點應放在增強學生的環境與發展的意識上。我校所採取的教育滲透、環境感化、實踐參與等方式方法,是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本著“生存為本、發展為標”的思想,旨在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展。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重視環保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校園建設

建設馬鞍山二中新校區,是市委市政府著眼新世紀人才競爭,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實現兩個“率先”目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造福馬鞍山人民的重要決策,也是實現馬鞍山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新校區於2002年6月正式立項,設計評審會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主要領導及規劃、教育專家等參加,並於2002年10月通過。2003年7月動工,2004年八月基本建成,9月1日如期開學。其間省教育廳和市四大班子領導來校多次到現場檢查指導,解決建設中的問題。新校區占地240畝,建築總面積5.2萬平方米,位於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的江東大道北端東側。

新校區是按照“一核兩軸三區”的思路規劃設計的。核為中心生態核,由教學區中心主廣場和灣溝塘、王白灘水系共同組成。兩軸分別為學術軸和生活軸,由入口廣場、校門、中心廣場、圖書館等序列空間組成校園的學術軸,由學生和教師生活宿舍向教學中心區引出生活軸,與學術軸相匯於校園中心廣場。三區分別為教學區、文體區、生活區。教學區設於江東大道東側,沿路30米綠化區,保證教學區安靜,精心設計的教學組團渾然一體,形成為大道風景;生活區設於基地東南側,與教學區隔水相望,臨近健康路,向東塘開口,方便師生出入。

教學成果

安徽省馬鞍市第二中學舉辦有“安徽省理科實驗班”、“中新友好實驗班”、“志誠名師網校”、開展有AFS項目、新加坡留學項目等對外交流教育項目,參與舉辦成功學校、當塗分校和馬鞍山二中實驗學校。其中理科實驗班每年面向全省招生40名。我校第一屆省理科實驗班已有14位同學保送至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各學科競賽成績名列全省第一。2003年,我校開始步入國際教育的舞台,引進外教資源,創辦了“中國·紐西蘭友好實驗班”,每年面向全省招收100名學生。2004年高考又寫下了學校辦學新紀錄,單單被北大、清華這兩所學校錄取的學生就有13位,我校每年高考本科達線率穩定在95%以上,其中重點高校錄取達60%。近十年中,累計向全國高校輸送合格新生3000多名,他們當中有伍健、王亞偉、張文靜秦敏姜韜等五位安徽省高考文理科狀元。我校參加國家、省級學科競賽獲一、二等獎的人數近400人次,他們中有奧林匹克金牌和理論特別獎得主周沛等。另有一批學生他們有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有的個人演唱錄製成光碟公開發行,鋼琴、手風琴、二胡達到10級的學生累計達到30多人,還有一些學生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他們多次打破省、市中學生運動會記錄。獨具特色的育人環境使二中的學生形成了富於理想、個性活潑、視野開闊、善於合作、敢於創新的特點,在大學學習和工作中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