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藝術研究所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成立於1979年2月,時名“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4年更名“安徽省藝術研究所”,2008年5月經省編制辦批准更名為“安徽省藝術研究院”。1988年,經省編委批准成立的“安徽省劇目工作室”掛靠“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主要任務是從事藝術學科的理論研究及創作諮詢並代行全省戲劇創作的管理職能。

藝術研究所內設藝術創作研究部、影視工作部、《新戲劇》編輯部、辦公室、人事科、財務科、老乾科等八個部室。現有人員72人(離退42人,在職30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9人,副高職稱22人,中級職稱10人,先後享受國貼、省貼專家19人,2人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享受“晚霞工程”待遇,不同屆別的省政協常委、委員4人,全國和省勞模4人,黨的十三大代表1人,是安徽省藝術學術的“人才高地”,被譽為安徽文化系統的“翰林院”。
近三十多年來,先後獨立主持和參與完成的列入國家、省級重點藝術科研項目有《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中國曲藝志·安徽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徽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卷》、《中國徽班》、《安徽文化史》、《安徽文藝志》、《黃梅戲志》,共榮獲文化部、省社科成果獎19項。先後主辦或承辦“吳敬梓學術研討會”、“漸江大師逝世320周年暨黃山畫派學術研討會”、“徽調·皮黃學術研討會”、“全國花鼓燈學術研討會”、“青陽腔學術研討會”、“黃梅戲表演藝術研討會”、“徽班進京200周年暨程長庚研討會”等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大型學術研討會20餘場,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出版各類學術專著、史論、文集、作品集等100餘部(種),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黃梅戲通論》、《黃梅戲源流》、《黃梅戲音樂概論》、《黃梅戲鑼鼓》等特色理論研究奠定並保持了我所在黃梅戲藝術研究領域國內領先地位與品位。
作為安徽省唯一一家省級創研機構,還推出了一些有影響的戲劇、影視作品。以藝術研究所專家為主創人員或參與完成的著名戲曲作品主要有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羅帕記》、《無事生非》、《紅樓夢》、《風雨麗人行》、《鞦韆架》、《回民灣》、《乾隆辨畫》、《孔雀東南飛》、《斛擂》、《青銅之戀》;徽劇《百花贈劍》、《劉銘傳》;京劇《程長庚》;廬劇《借羅衣》、《討學錢》;皖南花鼓戲《掃花堂》、《老闆娘》;泗州戲《拾棉花》等。廣播劇《馮玉祥》、《袁崇煥》、《漢宮秋》、《桃花扇》等。電影《李清照》、《徽商情緣》、《生死擂》,電視連續劇《拉郎配》、《天仙配》、《啼笑因緣》、《潘張玉良》、《花好月圓》、《二月》、《秋》、《朝霞滿天》、《祝福》等。
多年來,藝術研究所專家直接獲得或參與獲得的各種較高規格的獎項計有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廣電部“飛天獎”、“華表獎”、“金鷹獎”、“影像製品獎”、“廣播文藝獎”、“冰心圖書獎”、“映山紅”戲劇獎、義大利“國際雜技金獎”、 “安徽文學獎”、“安徽社科獎”等數十項。
此外,在貫徹安徽省委、省政府“打好會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戰略方針的同時,藝術研究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安徽省戲曲學科領域的高級人才,2001年與安徽大學聯合開辦了“戲劇戲曲學”碩士培養點,為安徽戲劇事業的長足發展儲備了豐厚的人才資源。
目前,藝術研究所承擔的文化部重點課題《安徽瀕危劇種的搶救與保護》、《安徽戲劇通史》正在實施中。
1991年,藝術研究所被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繁榮黃梅戲藝術事業貢獻獎”。自2000年起,連續四次獲省科技廳、財政廳省屬科研院所目標考評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