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敬亭山

安徽宣城敬亭山

《安徽宣城敬亭山》,是李白的一首讚美敬亭山的景色的詩。做於李白天寶十二年(即753年)秋遊宣州時,這個時候,距離他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十年,長期漂泊,見慣世態,使李白嘗盡人間辛酸滋味,領略盡了世態炎涼,因此,他對現實的不滿不斷累積,這種不滿不斷迭加使李白心中的孤寂之感不斷增加,他把感情投入到自然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安慰。

基本信息

簡介

是李白的一首讚美敬亭山的景色的 一首詩

他把敬亭山的美麗景色用短短的2句話·就概括了

真的讓人佩服

敬亭山位於宣州區北郊,自古以來就為文人名士所偏愛,留下大量吟誦。“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從此名聞中外。自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以來的1000多年間,敬亭山便成為“吟無虛日”的江南詩地。謝眺在這裡寫出了“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茲山亘百里,合背與雲齊”等佳句名篇,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風。 唐詩人李白寫敬亭山的詩有45首,其中《獨坐敬亭山》成為千古絕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歷代文人追尋謝、李的足跡,紛紛上敬亭山揮毫潑黑,自唐至清,有300多位書畫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時在“太白獨坐樓”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綠雪”名茶,管教你靈感頓生、文思泉湧。陳毅同志曾經寫過一首吟詠敬亭山的詩篇:“敬亭山下漿聲柔,雨灑江天似夢遊;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百餘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亘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盛讚。 隨著謝李詩篇的傳頌,敬亭山聲名鵲起,直追五嶽。繼謝李之後,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顏真卿,韋應物,陸龜蒙;宋代蘇東坡,梅堯臣,歐陽修,范仲淹,晏殊,黃庭堅,文天祥,吳潛;元代貢奎,貢師泰;明代李東洋,湯顯祖,袁中道,文徵明;清代施閏章,石濤,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繼以生花之筆,為敬亭山吟詩寫賦,繪畫做記,寄情山景,抒發胸懷。據初步統計,歷代詠頌敬亭山的詩,文,記,畫數以千記,被稱之為“江南詩山”,飲譽海內外。
敬亭山舊有許多古蹟,如今存廣教寺雙塔和古照亭石坊。謝眺北樓舊址已闢為烈士陵園,謝公亭、太白樓、李白獨坐處等古蹟正在加緊修復。 宣城廣教寺雙塔,亦稱敬亭雙塔,位於宣城縣城北5華里的敬亭山南麓,建於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現已有800多年歷史了。
“雙塔如兩翁,頹然比肩立”,它們東西對峙,儼如華表,巍峨挺秀,令人矚目。 敬亭雙塔具有宋代寶塔的韻味,又較多地體現唐代寶塔的傳統風貌。兩塔均為四方形,高均約20米,各有7層。東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 米,西塔每面2.35米。兩塔底層三面設門,東塔東面和西塔西面不設濟,以上各層的四面開門。塔外壁間或用佛像磚砌成,如今仍可以見到東塔第5層佛像4對。 塔的飛檐為磚木結構,內樓為木板。塔檐有華拱出跳,牆面嵌有寶相花,呈現出佛教特有的莊嚴氣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無塔心柱和其他建築裝飾。古塔在全國尚屬稀有,歷為古建築家的重視。
兩塔的第2層內壁均橫嵌著北宋文學家蘇軾所書正楷碑刻——《觀自在菩薩如意陀羅尼經》。其文末有“元豐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貢拔黃州團練副使眉陽蘇軾書以贈宣城廣教院橫上人”的署款。蘇軾的墨跡,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 敬亭雙塔於1956年後經國家撥款重修。 到宣城,還可游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人間仙境龍泉洞。 龍泉洞為石灰岩溶洞。現已探明洞內上下7層,左右5處,大廳7個,100多個洞穴,大者1000多平方米,空間8萬多平方米,天然景觀200多處。從洞口沿著148米長的“九曲迴廊”主通道前,便進入奇妙的洞天世界。這裡有銀河廳、白龍廳、游龍廳、地下殿、彩獸廳、瑤池廳、觀音廳等7個洞府。
龍泉洞經過開掘整修,洞內有多處石階、雲橋和彩色燈光。洞外房廊蜿蜒,樓閣參差,茂林修竹,亦可使人留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