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游敬亭山》
【年代】南朝齊
【作者】謝朓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
隱淪既已托,靈異俱然棲。
上乾蔽白日,下屬帶逥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飢鼯此夜啼。
渫雲已漫漫,多雨亦淒淒。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
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
作品鑑賞
公元495年(建武二年),謝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擠,由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這首詩就是作於宣城太守的任上。敬亭山在今宣城縣北,山上有敬亭,故名。
起二句遠眺敬亭山,總覽其貌。遠遠望去,但見敬亭山蜿蜒曲折,橫貫百里,重重疊疊,直薄雲霄。亘,即橫貫之意。這兩句,一句極寫山勢遠大,縱橫天下,連綿無際;二句極狀山勢高峻,崔嵬嵯峨,聳入雲天。一個大筆勾勒,敬亭山的雄偉姿勢一下子撲入了眼帘。這是實寫,寫眼中實景。接二句則採用虛筆,寫心中之想。隱淪,桓譚《新論》曰:“天下神人五,二曰隱淪。”靈異,亦即神人之類。詩人馳騁想像,思緒乘著高山雲海而飄颻騰飛,直到九霄雲外。他想到,一定是神人“隱淪”托居於此,所以形形色色的“靈異”,也一併幽棲此山。難怪,敬亭山有如此高大,如此雄偉,原來是神人們在這裡顯現靈光啊!如此寫來,一實景一虛境,筆觸多變,搖曳生姿。
接下來五句至十二句,仰承前四句,具體描繪敬亭山的山光水色。山之高峻,上可直衝青雲,蔽日虧月;下則屬帶迥溪,曲折迴旋。這裡,用一“上”一“下”,先拉開空間距離,再分別緊追一“乾”(犯,沖)一“屬”(帶)字,把這上下的空間距離撐張到極至;“上”沖白雲,罷池陂陁;“下”帶迥溪,潺湲逶迤。在詩人對敬亭山從“上”到“下”瞬息間的巡視之際,敬亭山頂天立地的雄姿,便一下子豁然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用最短的時間俯仰掃視,描狀嵯峨峻拔的敬亭山,展示出最大的空間形象——以時、空的強烈反差,在人們心理上造成新奇突兀之感,一下子便把人們攝入其境,勢不可擋。如此寫來,詩筆顯得縱橫捭闔,富有氣勢。這兩句仍是大筆勾勒,加強前二聯的狀寫山勢。接下來六句則開始了細緻的工筆描繪。蔓藤交錯,樛枝糾紛;獨鶴朝露而唳,飢鼯夜出以啼;晴空淡雲飄忽,舒捲自如,時有秋雨適至,霖霖淒清。這裡,紛紜迭現出一些山間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獨鶴、飢鼯、渫雲、秋雨,由此烘托出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時,隱約寫出詩人“游”山的時間和方式,緊切題目中的“游”:從獨鶴朝唳到飢鼯夜啼——游山已整整一天;從身歷荒藤野樹,披荊斬棘,到耳聽鶴鳴鼯啼,再到眼觀輕雲飄忽,秋雨霖霖——觸覺、聽覺、視覺,皆有所感。從靜聽坐觀到攀山越嶺,身體力行,其樂無窮。詩人仕途蹭蹬,加上剛受排擠打擊,更加厭倦塵世榮祿,一心追求山水自然的享受,藉以排遣鬱悶。所以,越是荒野境界,他越是欣賞,越是覺著清新舒暢,趣味無窮。
荒山野趣,超然物外,正是詩人夢寐以求的崇高境界。最後八句,便是因沿著這一獨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發他的由衷感慨。紆,繫結;組,綬也,官宦用以佩玉戴印之物。紆組也就是做官的意思。東晉以來,文人在思想上已從仕宦與歸隱的矛盾對立中解脫出來,認為做官與歸隱(簡單說就是寄情山水)並沒有根本衝突,可以既做官,也歸隱,是謂“朝隱”。謝朓在思想上也常有做官與歸隱的矛盾。汲汲榮祿吧,仕途崎嶇艱險,難保久持;逍遙山水吧,功名事業又不忍遂棄。尤其是在他此時遭受挫折之際,這種矛盾愈加突出。於是,他也採取了類似“朝隱”的態度來折衝:我雖為做官之人,但也不妨寄情山水逍遙田園。詩人終於把內心矛盾“圓滿解決”了,心安理得了。一個“兼”字,把他的這一心態巧妙勾畫出來。接下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搜尋水源,尚未到達極盡,而回頭瞻望,已是歸路渺遠、恍惚迷離了。若要追求奇情異趣,那么,就此再往山上登攀吧。宋人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對自然山水的這種體驗和認識,可謂與謝朓基本一致。“奇趣”就在“險遠”崇山峻岭之中,必盡力登攀方可獲得。實際上,詩人這是把人生體驗融進了山水景物的描寫當中,是以景寫情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尚未辨清,回歸之路卻早已撲朔迷離了。只有前進,不能後退了,“即此陵丹梯”吧。因而,山水景色隱隱約約折射出了詩人的心曲,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緣源未極”與“歸徑”迷離時的徘徊、憂思以至終於下定決心“即此陵丹梯”的心理歷程。這種以實有之景反襯虛渺之情的寫法,堪稱高妙。唐人裴迪《木蘭柴》詩云:“蒼山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對山水、人生的感受堪稱與謝朓靈犀相通。其中“緣溪路轉深”一句是“緣源殊未極”的化用與再版,而“幽興何時已”則可看成是“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的檃括和深化。謝朓這四句詩雖然雜糅著渺渺迷茫之感,但字裡行間閃爍出來的,正是“幽興何時已”的風致和興味。末二句是自我安慰:浩蕩皇恩既已逝去,那么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靈,該不會有什麼過錯吧?睽,乖也,違背的意思。這純然是詩人自我排解,自我開脫,也透露出他終於不能忘懷於榮祿的心理。“既”、“庶”二字極妙,聲吻畢肖,把詩人的那種自我解脫的婉曲心思,維妙維肖寫照出來。
此詩從寫景到抒情,筆調婉轉多變,虛實相間。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頗得怡情山水刻畫景色之風致,饒富意味。曾有人將此詩一部分刪為四言詩,變為“此山百里,合沓雲齊”,“行雖紆組,得踐幽棲”諸語(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齊詩”卷三),去掉“亘”、“兼”諸字。而“亘”狀山勢,“兼”寫心情,皆傳神寫照之筆,舍之頓覺興味索然。由此見出謝朓此詩注重鍊字鍊句之一斑。
作者簡介
謝朓
(464—499)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輩皆劉宋王朝親重,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母親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與謝靈運同族,經歷有些類似,時與謝靈運對舉,亦稱小謝,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參軍,後在隨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頗得賞識,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因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事受賞,舉為尚書吏部郎。後被誣陷死於獄中。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詩的成就很高,觀察細微,描寫逼真,風格清俊秀麗,一掃玄言余習。寫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穎,富有情致,且佳句頗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