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敬亭山記

游敬亭山記

這篇文章選自《王季重十種》。敬亭山在安徽宣城縣城西北。495年(南朝齊明帝建武二年),謝朓曾出任宣城郡太守,留下了“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寫過《獨坐敬亭山》的名篇。因此,王思任游敬亭山便有一種與謝朓、李白神接,入其詩境的感覺。文章先寫望敬亭山,再寫實游敬亭山,最後寫夢遊敬亭山,三者交織在一起,便造成一種似實而虛、如夢如幻的境界。由此體現出作者從謝朓、李白的詩意中攝取了不少浪漫氣息。

作品原文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賞心也。姑孰據江之上游(1),山魁而水怒,從青山討宛(2),則曲曲鏡灣,吐雲蒸媚,山水秀麗清矣。曾過響潭(3),鳥語入流,兩壁互答。望敬亭絳雰浮(山急)(4),令我杳然生翼(5),而吏卒守之(6),不得動。

既束帶竣謁事(7),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徑千繞,綠霞翳染(8),不知幾千萬竹樹,黨結寒陰(9),使人骨面之血(10),皆為蒏碧(11),而向之所謂鳥鳴鶯囀者(12),但有茫然(13),竟不知聲在何處?廚人尾我(14),以一觴勞之留雲閣上。至此而又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往還”(15)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16)!歸來乎!吾與爾凌丹梯以接天語也(17)。

日暮景收,峰濤沸亂(18),飢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歸臥舟中,夢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圍(19),高百餘丈,世眼未睹(20),世相不及(21),峭崿斗突(22),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與予所者異。嗟乎!晝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長(23),回視靄空間,夢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夢(24),而夢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記之爾(25)。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姑孰:安徽當塗縣的古稱。

(2)青山:位於當塗東南三十里,謝朓曾築室於此。宛:曲折。

(3)響潭:安徽宣城縣南有響山。響潭應在此。

(4)絳雰:赤色的霧氣。(山急)(yǐng):形容山勢高聳突兀。

(5)杳然:幽深、寂靜。生翼:想飛登而上。

(6)吏卒守之:以官職在身。

(7)竣:事情完畢。

(8)翳:遮蓋。

(9)黨結:指同類勾連。

(10)骨面:泛指體內。

(11)蒏(yǒng):酗酒。

(12)向之:一直以來。

(13)茫然:隱隱。

(14)尾我:跟隨我。

(15)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往還:李白《獨坐敬亭山》里的詩句。

(16)朓:謝朓。白:李白。

(17)凌丹梯:駕天梯而上。以接天語也。

(18)峰濤:山顛風聲。

(19)可:不低於、大概。

(20)世眼:世人或凡人的眼睛。

(21)及:到達。

(22)峭崿:形容飛岩。

(23)牛山:即“牛山嘆”,典出《晏子春秋》,比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後世稱“夢幻”。

(24)向者:以前。

(25)壬寅:1602年(萬曆三十年)。

作品譯文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不說宣城,不知道提起它能讓人有多么愉悅。姑孰位於江水的上游,那裡山高水急,江水沿著青山蜿蜒流淌,彎彎曲曲的水面上霧氣繚繞,山水非常秀麗。我曾經路過響潭,那裡鳥兒鳴叫的聲音和流水聲匯集起來,連兩岸的山壁都有迴響。我平時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霧氣,山勢高聳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於官職在身,不得動身。

等到了卻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條小道蜿蜒延伸,所見之處全都被植物的綠色覆蓋沁染,數不清的篁竹幽樹,連成一片,寒氣逼人,使人體內的血液,都變成了綠色,而一直所說的鳥鳴鶯啼,只能遠遠聽見,竟然不知由何處發出。廚師跟隨在我的後面,於留雲閣上設酒慰勞我。此刻,臨風遠眺,又更體會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往還”之詩句的精妙。謝朓啊!李白啊!歸來吧!我要和你們駕紅色的天梯登臨而上,與蒼天對話!

日薄西山,美景漸漸模糊,山巔的激風呼嘯奔突,再加上飢餓的猿猴出洞哀號,令我驚悚不已。歸來後躺在船上,夢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誰也沒看過,誰也沒到過,峭壁參差處,一塊榜緊嵌其間,榜上寫著“敬亭”,但又與我所見的現實“敬亭”不同。可嘆啊!晝夜各自參半,人生苦短而夢幻太長,回望淼茫的時空,夢在哪裡?遊覽過的地方又在哪裡?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遊覽經歷不是夢,而做夢時不正是在遊覽?萬曆三十年四月記。

作者簡介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號謔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曾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又任袁州推官、九江僉事。清兵破南京後,魯王監國,任命王思任為禮部右侍郎,進尚書。1646年(順治三年),紹興為清兵所破,閉門大書“不降”,絕食而死。王思任遊歷四方,寫過不少遊記,而其佳作,往往於詼諧之中,寓有諷世之意,著作有《王季重十種》、《文飯小品》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