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安徽大學是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百所高校之一。學校位於國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會合肥市。
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是安徽大學物理系,物理系是安徽大學的開校系科之一。安徽大學創建於1928年,校址在安慶,為省立安徽大學,創建時即有物理系。1946年恢復辦學,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國立安徽大學遷往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成立安徽大學。1958年,國務院和安徽省委決定在合肥新建安徽大學,當時在蕪湖的安徽大學部分幹部和中文、外語、生物、化學4個系和體育教研室部分教師,以及物理系全體教師及該系327名學生來肥參與了安徽大學的建設。物理系成立之初僅有物理學1個專業。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進入了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尤其是1996年進入首批國家“211工程”高校建設行列之後,更是經歷和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平台基地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化與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綜合實力大為增強,辦學聲譽明顯提高,社會影響逐漸擴大。
學院下設3個系和1個教學部:物理系、材料系、光電信息系和基礎物理教學部。全院現有教職工101人,專任教師81人。職稱結構:專任教師中,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講師35人,助教8人。學歷結構: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43人,具有碩士學位 36人。專任教師中,有“皖江學者”講席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省學術拔尖人才2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人,博士生導師9人。
學院現有4個本科專業(套用物理、材料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在校本科生約1600人;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學(含8個二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含3個二級學科)。目前招生的碩士專業有:理論物理、光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在校碩士生約150人;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物理電子學),在校博士生約20人。學院現有2個安徽省重點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理論物理;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獲取與控制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光電感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普通物理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校訓
學院秉承安徽大學“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堅持“依託重點學科,教學科研結合,培養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思路,著力培養具有“高素質,厚基礎,寬口徑,創新型”特徵的戰略性後備人才。在學院80多年的辦學和人才培養實踐中,通過對材料科學、物理學、光學等重點學科的建設,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堅持走高水平、特色型的發展之路,形成了既重基礎理論、又重套用研究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1958年以來,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共培養了7000餘名優秀畢業生,為國家和地方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歷史沿革
在原物理系的基礎上先後生長出電子系(現有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和自動化系(現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3個本科專業),這兩個系現已合併成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安徽大學交通分校(現更名為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最初也是掛靠在物理系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現任領導
院行政 院黨委
院長:孫兆奇 黨委書記:張巍
副院長:葉柳 黨委副書記:彭丹菊
副院長:李廣 黨委秘書:疏恆
副院長:李偉
院長助理:吳明在
專業設定
學院現有4個本科專業(套用物理、材料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在校本科生約1600人;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學(含8個二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含3個二級學科)。招生的碩士專業有:理論物理、光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在校碩士生約150人;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物理電子學),在校博士生約20人。學院現有2個安徽省重點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理論物理;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獲取與控制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光電感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普通物理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87人。其中教授18人(6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含高級實驗師等)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9人。青年教師都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有10位教授享受國務院 “政府特殊津貼”,擁有5名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名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7名安徽省中青年骨幹教師,8名安徽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
學生教育
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主幹課程建設,狠抓學風系風建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八十年代初,先後有4名本科生通過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主持的CUSPEA考試赴美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學院畢業生中有100多人在國外留學或工作。平均每年有50%左右的本科生考取碩士研究生,考研錄取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冠,且多為名牌院校和科研院所所錄取;60%以上碩士生考取博士生。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好評。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其中50%以上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
本科教育
套用物理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夠適應高新技術發展需要的套用物理專業基礎性人才。學生畢業後,可以到國家機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管理與科技開發工作,可以繼續攻讀套用物理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培養規格
(一)培養層次
本專業本科層次的教育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畢業後具備從事到本科學校、科研院所、地方黨政機關,特別是安徽省地方學校和黨政機關從事教學、管理、科技開發以及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情感協調,個性完整,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
培養措施
(一)課程設定
本專業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基礎物理實驗,原子物理學,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實驗,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實驗,固體物理學,雷射原理與技術,計算物理,半導體物理等。
(二)實踐活動
主要安排有軍事技能訓練、課程實踐、實驗和上機、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活動。實踐教學活動總計1254學時,占總學時數3924的31.9%,具體安排如下:
。
標準學制:四年
畢業最低學分:160學分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實驗室建設
學院現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獲取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基礎物理實驗課教學示範中心。還建有普通物理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多媒體演示實驗室、光波導實驗室、計算物理實驗室、光電子專業實驗室、電子技術專業實驗室、材料物理專業實驗室、理論物理工作站(計算機房)、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工作站(計算機房)和結構物理與新型材料重點實驗室、安徽大學磁性材料研究開發中心等,實驗室總面積72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近2000萬元。
科學研究
“九五”“十五”期間,學院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九五”“十五”攻關課題、省科委重點課題和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近80項科研項目,獲科研經費達900萬元;有15項成果獲省級獎勵,1項成果獲聯合國科技開發署科技創新獎;有3項教學成果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成果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出版專(編)著7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I 收錄的論文120多篇。
科研方向
光學感測與新型顯示
感測與顯示技術既是科學研究的前沿與熱點,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與關鍵。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利用各種新的電光、聲光和磁光等效應實現新型光學感測技術,以及多種新型顯示技術成為研究熱點,其多技術融合,多學科支撐的特徵明顯。在此方向上,我們分別從信息的獲取與輸出兩方面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雷射與光纖微納振動感測系統
微納幅度振動信號的測量無論在MEMS (微機電系統)、MOEMS(微光機電系統)和NOEMS(納光機電系統)研究領域中,還是在橋樑運行監測、航空航天領域的飛行器振動檢測、公共安全監測和軍事技術偵察中等等,均有重要套用需求。我們在國家有關部委的穩定支持下,長期致力於基於光學干涉原理的微納幅度振動信號的保真拾取。提出了基於1/8波片產生正交干涉光路和利用李薩如圖形估測微振動振幅大小的新方法,研發系列雷射與光纖微納振動感測系統,並在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成功套用,社會效益明顯。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並申請國防發明專利2項,在《Optics Communications》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3篇。
紅外成像及感測技術
以工業電爐實效監測與最佳化為目標,主要開展紅外熱像、光譜分析等光電監測手段在爐內物料熱工實效監測及物料成分、爐膛氣氛分析等方面的套用研究,重點突破設備高溫防護、抗強電磁干擾、信息識別、提取與輸出等技術關鍵,力爭在研發基於低成本光電感測器件的工業電爐專用熱像及光譜分析設備上取得突破,以利技術成果的普及套用。2008與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了的國家“863”重點項目《高速動車組用車輪的研究與開發》。
學術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現與美、英、意、日、澳等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先後有10餘名教師出國訪問、講學、進修、攻讀學位、參加科研合作和學術會議,邀請了6位國外學者來校任教、講學,成功舉辦了6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已與日本琦玉工業大學聯合培養了5屆理論物理專業及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並與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了博士研究生,現正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國家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及日本琦玉工業大學等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學院有多名教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的兼職教授或客座研究員,有十幾名教授在國家或省級學會、研究會擔任理事、秘書長、理事長等領導職務,有1名教授擔任省政府諮詢委員會特約諮詢員。學院是安徽省物理學會、安徽省儀器儀表學會的掛靠單位。
創新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負責人姓名 指導教師
用於科普展示的自由空間光通信系統 潘義明 俞本立、朱軍
氣體放電電漿實驗儀器的改進 黃立果 葉柳、李愛俠
自混合雷射測振儀 黃樣 俞本立
FePt納米粒子單層膜垂直磁記錄關鍵問題統一解決方案 方明亮 吳明在
基於模擬電路的磁懸浮控制系統 康清華 劉先松、楊曉昀
汽車防撞雷射雷達預警系統 王治清 葉柳、徐峰、宋志平
稀土元素激活的鋁酸鍶鋅發光性質的研究 張艾艾 金紹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