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安德烈·克路易坦(Andre·Cluytens,1905—1967),1905年出生在比利時安特衛普。人們將他稱為“統領法國樂壇的比利時大師”。
安德烈·克路易坦的父親也是一位指揮家,當時是安特衛普皇家歌劇院的指揮。克路易坦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對指揮藝術很早就產生了興趣並有了一定的了解。稍稍長大以後,他便進入到了安特衛普皇家音樂學院中學習鋼琴和指揮,深入地研習著指揮專業技法。
1922 年,他開始擔任合唱指揮,同時在排練歌劇時不斷地積累指揮方面的經驗。1926年在法國首次登台,成功地指揮了法國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劇《採珠人》,首演成功後的第二年,克路易坦便接替他的父親而擔任了安特衛普皇家歌劇院的首席指揮。
進入到40 年代以後,克路易坦便開始進入到法國指揮界中,他首先在里昂歌劇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穩固位置,擔任了這家歌劇院中的常任指揮職務,繼而他又在很短的時間裡將巴黎國立歌劇院常任指揮的席位拿到了手中,1947 年,著名的巴黎喜歌劇院也將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的職務授予了他,克路易坦逐漸成為當時法國樂壇上的一位名聲很大的歌劇指揮家。
1949 年,克路易坦又開始向法國的交響樂團堡壘中進軍了,這一年,他繼法國老一輩著名指揮大師查爾斯·明希之後,擔任了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一躍而成為當時法國交響樂舞台上的活躍人物,此後,他又乘勝追擊,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職務席捲而去,一時間,在法國的歌劇及交響樂舞台上,克路易坦幾乎成了獨霸一方的首領,而他作為偉大的指揮大師的傑出才華,也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盡情地顯現了出來。
1967年,正處於指揮的黃金年齡的克路易坦不幸患癌症去世,給世界指揮藝術帶來了巨大損失。
克路易坦是一名優秀的交響樂指揮和協奏者;他曾經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進行過美國巡演。他指揮錄製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則是柏林愛樂樂團在赫伯特·馮·卡拉揚時代唯一的一套由客座指揮完成的貝交全集,也是被很多樂迷認為遭到嚴重忽視的重要錄音版本(亦為史上第一套立體聲錄音貝交全集);而他與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與弗朗索瓦合作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以及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奇鋼琴協奏曲都堪稱數一數二的經典版本。
人物生平
如果說在20 世紀40年代中,哪一位指揮家是法國樂壇上的最為活躍的人物的話,那么人們肯定都會脫口說出克路易坦的名字。克路易坦,這位在20 世紀早期名揚世界的比利時指揮大師,一生中指揮藝術的輝煌時期卻是在法國度過的,正像19 世紀出生在比利時的偉大作曲家弗朗克最後成為法國民族樂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一樣,克路易坦也以他那輝煌的業績和突出的貢獻,成為20 世紀早期法國指揮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旗手。
這種歷史性的巧合雖然帶有著很大的偶然性,但卻說明了法國這塊藝術成份很強的土壤,是非常適合於比利時藝術家的發展和成長的,然而就克路易坦本人來說,這種影響似乎是更加明顯的,從他一生出眾的經歷上來看,法國始終是他從事指揮事業的堅固的大本營,他在幾十年的指揮生涯中,不但成了一位著名的法國作品指揮權威,而且還成功地指揮了幾乎所有的法國一流交響樂團,這樣的成就對於一位外籍指揮家來說,在歷史上幾乎是沒有先例的,所以,人們將他稱為“統領法國樂壇的比利時大師”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安德烈·克路易坦於1905 年出生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他的父親也是一位指揮家,當時是安特衛普皇家歌劇院的指揮。克路易坦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對指揮藝術很早就產生了興趣並有了一定的了解。稍稍長大以後,他便進入到了安特衛普皇家音樂學院中學習鋼琴和指揮,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他便進入到安特衛普皇家歌劇院中。
在這裡,他開始擔任他父親的指揮助理,並繼續深入地研習著指揮專業技法。1922 年,他開始在這家歌劇院中擔任合唱指揮,同時在排練歌劇時不斷地積累指揮方面的經驗。1926 年,21 歲的克路易坦在法國首次登台,成功地指揮了法國作曲家比才的著名歌劇《採珠人》,這一出色的成績立即引起了人們的高度注意,而對於剛步入指揮藝術中的青年克路易坦來說,這個成功則是一個巨大的鼓勵和鞭策。
首演成功後的第二年,克路易坦便接替他的父親而擔任了安特衛普皇家歌劇院的首席指揮。進入到40 年代以後,克路易坦便開始進入到法國指揮界中,他首先在里昂歌劇院中找到了自己的穩固位置,擔任了這家歌劇院中的常任指揮職務,繼而他又在很短的時間裡將巴黎國立歌劇院常任指揮的席位拿到了手中,1947 年,著名的巴黎喜歌劇院也將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的職務授予了他,至此,四十幾歲的克路易坦已將法國的幾個重要歌劇院的業務大權統統掌握在了手中,他在這段時期中不負眾望,接連在這幾家歌劇院中陸續上演了各個國別和各種類型的大量歌劇作品,逐漸成為當時法國樂壇上的一位名聲很大的歌劇指揮家。
1949 年,克路易坦又開始向法國的交響樂團堡壘中進軍了,這一年,他繼法國老一輩著名指揮大師查爾斯·明希之後,擔任了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一躍而成為當時法國交響樂舞台上的活躍人物,此後,他又乘勝追擊,將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職務席捲而去,一時間,在法國的歌劇及交響樂舞台上,克路易坦幾乎成了獨霸一方的首領,而他作為偉大的指揮大師的傑出才華,也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盡情地顯現了出來。
1967年,這位統領法國樂壇多年的傑出指揮大帥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當時他不過才僅僅62 歲,而這個年齡對於指揮家來說,應該是最為珍貴的黃金年齡,但是克路易坦卻被病魔過早地奪去了生命,他的逝世,曾給世界指揮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人們的悲痛和惋惜也只能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表示,英年早逝的克路易坦,再也無法以他的指揮藝術來感化人們了,他留給人們的,只能是一個巨大的、無可挽回的遺憾。
人物評價
克路易坦是一位藝術修養頗深的指揮大師,他的氣質和性格極為高雅和質樸,外貌也總結人一種詳和溫厚的感覺。他的為人高尚而和藹,謙遜而穩重,並且帶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在感情。有趣的是,他的指揮風格與他的氣質、修養和為人極為相似,也許這正是他的內心與音樂息息相通的一種絕好的體現。他的指揮非常細膩而雅致,人們聽後首先感覺到的是一種極高的品位,而這種品位又是非多年積累的深厚藝術修養而不能體現出來的。克路易坦指揮演奏出的音樂雖然風格很平淡,但卻能夠表現出很深的意境,如果仔細地品味的話,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詩情畫意,其中淡雅而莫測的個性,非常的別具一格和耐人尋味。克路易坦的指揮非常強調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他指揮演奏出的音樂從沒有過分的火氣,但也絕不因缺乏情感而感到乾澀和乏味,他總是以適中和恰到好處的控制來調節音樂中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係,他的這種處理方法看似簡單和平淡,其實卻需要著異常深厚的修養和細微的調節及平衡的能力,因此它實際上是非常難以做到的,然而克路易坦卻做得極其出色,僅憑這一點,就可以充分感覺到他那極為出眾的大師風範了。
克路易坦指揮時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簡潔和樸實,在他演釋的音樂中,人們總能夠感覺到一種毫無做作感的、親切而自然的意境。同時也能夠體會出一種流暢般的詩意和整潔的韻味。例如他指揮演奏的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田園),以及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等作品,這種風格和特點就有著十分典型的體現。
克路易坦非常擅長指揮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而對於印象主義音樂和民族主義音樂,他的演釋也是極為精彩和富有特性的。在他所擅長指揮的作品中,包括著莫扎特、貝多芬、華格納、德沃夏克、德彪西、拉威爾、魯塞爾、比才等各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相比較來說,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應該是他最為拿手的。
指揮特色
克路易坦是一位風格純正、技藝高超的指揮大師,在他的身上,體現著許多偉大藝術家的崇高品質和傑出風範,從某種方面來看,他的確是20 世紀老一輩指揮大師中的優秀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後代指揮家們的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他一生所開闢和取得的輝煌業績,足以使後來的人們對他產生出由衷的欽佩和崇敬之情。
克路易坦作為著名的歌劇指揮家,其作品涉獵的範圍是很廣的,他不但善於指揮法國歌劇作品,對於德國歌劇,他也有著非常出色的演釋能力。尤其是對於華格納的歌劇,他的演釋則是更為精闢的。
1955 年,克路易坦作為第一個講法語的指揮家,在著名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上指揮演出了華格納的歌劇《湯豪塞》,從而引起了十分熱烈的反響。
大獲成功之後,克路易坦又在第二年再次成功地指揮了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到了1958 年,他又極其出色地指揮了同一作曲家的另一部著名歌劇《羅恩格林》,這一系列影響頗大的成就,受到了當時的聽眾和輿論界的高度評價和讚揚。
錄音點評
經典錄音
BeethovenLes 9 Symphonies(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指揮:安德烈·克路易坦 Andre Cluytens
樂團:柏林愛樂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克路易坦指揮柏林愛樂於1957-60年錄製的這套貝交全集,並不是N多貝交全集版本中的“又一套”,而是極為出色的一個演繹,筆者甚至覺得並不遜色於同一樂團幾年後在卡拉揚棒下的那套“經典”(卡粉們的板磚估計要飛過來了)。對了,這套錄音還是在卡拉揚統治柏林愛樂的幾十年間唯一一套由客席指揮家執棒的貝交全集錄音。與卡拉揚的“絕對控制”相比,克路易坦的最大特色在於那份從容、和諧、平衡的“天然”感。與“那個時代”的德奧浪漫派大師相比,克氏的貝多芬是比較清透和具陽光氣息的。不追求撼人心魄的激盪,但同樣能呈現出寬廣的意象。沒有特別個性化的神來之筆,屬於“讓音樂自己說話”,但又毫不呆板沉悶,從分句到節奏處理,處處洋溢著一股令人動容的生命力。這種風格,似乎是四十年後的今天貝多芬演繹手法的一個先聲。但如今的指揮家,又豈有克路易坦那種高潔、溫雅的氣質和風度?
九部交響曲的演繹平均水準很高,簡單而言,3、6、9留給我的印象最深,而兩部早期交響曲也出色得讓人覺得這並非貝交中“次一等”的作品。相對而言,4、8兩部稍顯平庸。克氏能留下這套出色的貝交,樂團也是一個很大的關鍵。如果換成任何一隊法國樂團,相信都不能有這樣的效果。而且那時候的柏林愛樂被卡拉揚統治的時間還不長,還沒沾上後來那種無論在哪位客席指揮棒下都散發出的濃重的“卡拉揚味道”。
立體聲錄音技術誕生於1954年;EMI的早期立體聲錄音效果驚人:動態、音場、定位皆絕佳,而且,這是史上第一套立體聲貝交錄音。
歷史錄音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克魯依坦)
唱片號:EMI Classics/IMG Artists 7243 5 75107 2【2CD】
比才:C大調交響曲 法國國家廣播樂團
1953年10月8-9日錄製,巴黎ChampsÉlysées錄音室
德彪西:意象 音樂協會學校樂團
1963年9月11-14日錄製,巴黎Salle Wagram
拉威爾:圓舞曲 愛樂樂團
1958年11月4-5日錄製,倫敦金斯威音樂廳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柏林愛樂樂團
1957年2月2日錄製,柏林Grunewaldkirche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音樂協會學校樂團
1964年5月10日錄製,大都會節日音樂廳,東京
華格納:《羅恩格林》第3幕前奏曲 國家歌劇院樂團
1959年6月20日錄製,巴黎Salle Wagram
穆索爾斯基:《鮑里斯·戈東諾夫》加冕場景Boris Christoff(男低音),John Lanigan(男高音)索非亞國家歌劇院合唱團、音樂協會學校樂團
1962年9月21日錄製,巴黎Salle Wagram
“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是EMI古典與IMG Artists的一個合作成果。如果說最初發行的數張唱片還可以忽視,那么整個這個系列卻是非常有價值的,而收錄了安德烈·克魯依坦(André Cluytens)指揮不同樂團的兩張唱片就包含一些非常寶貴的東西。
克魯依坦在其職業的顛峰時期曾經指揮過數個與他合作緊密的樂團:法國傑出的合奏團,當然還包括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音色在不同的樂團間可能顯得差別明顯,但是都令人滿意,甚至有一些還遠勝過滿意。
1958年在倫敦的金斯威音樂廳,克魯依坦與愛樂樂團合作為拉威爾的《圓舞曲》賦予了富於活力的詮釋。作為演繹該作曲家作品的一名著名指揮家,他的演繹燦爛而又令人興奮,並且帶有優美而又傑出的法國情調的表達。
距今最近的錄音是在1963年和1964年與音樂協會學校樂團的錄音。德彪西的三首交響作品《意象》演奏非常平衡,在巴黎Salle Wagram錄製,音色非常動人,音響效果也很好。那時的學校樂團是一個成年人的合奏團,有著極好的聲望,而並非是學生的組合。從這些曲子以及1964年東京現場錄音的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錄音來看,他對於音樂內涵的理解都有著特殊的洞察力。對於《幻想交響曲》來說,還有一個1955年錄音室錄製的早期版本(唱片號:Testament SBT 1234),但是這個現場版本似乎更好一些,錄音優秀並且特別富於感染力。
唱片中還收錄了一些克魯依坦指揮德國作曲家的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經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了貝多芬的全部交響曲集,在許多年以來都被認為是非常傑出的錄音之一。在唱片中,我們能夠聽到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同樣非常優秀。交響曲的細節豐富,音樂的刻畫優美,處理得當。在華格納《羅恩格林》的第3幕前奏部分,雖然樂團是法國的(巴黎歌劇院樂團),但是音樂的詮釋卻十分正統,美中不足的是與唱片中的其他錄音相比,音樂顯得稍有些缺乏條理。
唱片中還收錄一個重要的歌劇場景。它是由著名的鮑里斯·克里斯多夫(Boris Christoff)來扮演穆索爾斯基《鮑里斯·戈東諾夫》中那位主人公,唱片選取了“加冕場景”一段。可能音樂之前加入的鐘聲似乎有些過於突出,但是對於演繹本身卻無可挑剔。克魯依坦非常擅長指揮歌劇,這就是一個證明,每一個音樂因素都處理得非常合理,對於速度的處理使得獨唱和合唱配合得相得益彰。
唱片的開始曲是處理優美的比才的《C大調幻想交響曲》,與法國廣播樂團合作錄製於1953年,與托馬斯·比徹姆指揮同一樂團並且由EMI錄音的同一曲目相比要早幾年。對於這部作品,克魯依坦與比徹姆的指揮不相上下,雖然在錄音方面不夠先進,不僅有點老,而且是採用了單聲道的方式。即便是在音樂的細節上有所缺失,但是音樂本身卻是令人愉悅,有著優雅的刻畫,並沒有絲毫的妥協。唱片的評註包含由羅伯特·雷頓(Robert Layton)所撰寫的富於研究性質的短文,對克魯依坦的職業生涯和唱片中收錄的音樂進行了描述和評價。這輯唱片收錄的音樂對於我們了解一位有著偉大音樂成就的指揮家非常有益,所有聽過這些曲目的人都會鍾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