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安仁柚”、“安仁板凳龍”、“安仁話”並稱為安仁“三絕”,其中“三絕”中尤以“安仁話”最具特色。
表演
龍,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古人認為,龍是掌管行雲布雨的神,具有翻江倒海的力量和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本領。所以,對龍的崇拜,幾乎貫穿了整箇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人們用各式各樣的龍舞、龍燈,表達對龍的敬畏、尊崇和期望。早在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中,就有對龍舞的生動描繪;《隋書·音樂志》則記載了隋煬帝時精彩的龍舞表演——《黃龍變》;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也記載說: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龍舞又稱為“舞龍燈”、“耍龍”,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舞龍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龍燈、火龍、布龍等,耍法不盡相同,技藝風格各有特色。龍燈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這基本上是各個地方的龍的共同點。但是,在四川省達縣的安仁鄉,卻流行著一種形狀、風格與之完全不同的龍——安仁板凳龍,堪稱是龍文化中的精品。
安仁板凳龍是指產生於達縣安仁鄉、流傳於周邊達縣麻柳、檀木、花紅、東興、大灘等20餘個鄉鎮,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民間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其主要用稻草扎制而成,又有人叫它“草把龍”。安仁板凳龍既不同於盤旋蜿蜒、氣勢磅礴的彩龍,也不同於燈光燭火、恣肆狂歡的龍燈,與其它地方的板凳龍也有很大差異。
古樸的製作工藝
安仁板凳龍的形狀與製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完全採用本地常見的稻草、包穀殼、秸稈、竹篾條、苧麻等在長條木板凳上綁紮而成。通常以竹篾條作龍骨,彎製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雛形,再用包穀殼紮成龍鬚、龍鱗,用稻草捆成龍身,用苧麻絲(如今多用鐵絲)固定在板凳上,工藝原始而簡單,形狀古樸而奇特,似龍非龍,如獅非獅,神態溫順,憨態可掬。原生態的板凳龍扎制完成後,是不加任何修飾的。近年來,才開始有彩繪之舉,即在龍的稻草、包穀殼等上面塗上顏色,紅、黃、綠相間,顯得更加鮮麗奪目。
和所有傳統習俗一樣,安仁板凳龍的製作也很有講究。首先,它必須由五種物品綜合扎制而成,據說是象徵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因而少不得。其次,是必須由四條腿的板凳為基礎,以象徵四季平安。據說建國後,有人曾經提議將板凳龍的板凳改為三條腿——前面兩條、後面一條,以減輕龍的重量,是舞姿更為輕靈,結果遭到安仁鄉人的一致反對,說是不能違背了祖宗的老規矩。三是製作時必須心誠,認真,不得胡亂施為。
獨有的舞蹈傳統
安仁板凳龍通常由三個剽悍男子表演(寓意“三陽開泰”),即一條板凳龍三人舞。表演時前面二人各以側手執一條板凳腿,後面一人雙手執兩條腿,按照規定套路,合著鼓點,有規律、有節奏地舞出各種花樣。安仁板凳龍有追、趕、跑、跳、翻、滾、躥、爬等基本動作。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邊翻、滾、跳、躍,一邊舞動手中的板凳龍,不斷變換隊形和姿勢,以表現出龍戲水、龍擺陣、龍躥珠、龍抱寶、龍配鳳、鬧龍宮、跳龍門、龍歸巢等不同場面。表演者剛勁的舞姿,有力的動作,充分顯示出男子漢的強悍、敏捷、靈活和力量。
達縣安仁板凳龍
安仁板凳龍演出方式靈活,可單龍獨舞,也可多龍共舞。演出場地不受局限,可在鄉村院壩進行,也可在街頭、廣場、舞台演出。不過,安仁板凳龍是男人們的專利。婦女是不能參加的。表演時,舞龍的人赤裸上身,肌肉虬結,粗獷豪放,舞姿剛勁,動作矯健,身手敏捷,充分顯示出男人的陽剛之氣,與“三陽開泰”完全相吻合。近年來,一些青年婦女提出抗議:現在男女平等,憑什麼不準我們耍板凳龍?有幾名婦女還自發組織起來,偷偷自學成才,這才出現了今天的男女混合舞的安仁板凳龍,並創造了一個新的舞蹈動作——龍配風,把安仁板凳龍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榮譽
1984年,安仁板凳龍代表麻柳區參加達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春節慰問團向達州地、市、縣拜年演出獲得一等獎。
1993年,代表麻柳區參加了達縣首屆“民歌、民舞、民樂”調演,首次把板凳龍搬上舞台,並獲得三等獎。
2006年,參加了達州市在大竹縣組織的首屆旅遊開發大會開幕式民間藝術表演和巡迴展演,獲銀獎。
2007年5月,參加中國成都每兩年一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民間藝術展演活動。9月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達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頒獎典禮巴渠民間藝術展演活動。
2011年7月,中央電視台錄製的達縣安仁板凳龍實況節目在中央七台鄉村大世界欄目首播。
2012年9月,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新農村建設文藝展演。
2014年1月,安仁鄉文化站長譚顯均以安仁板凳龍傳承人代表應邀參加了中共湖南省連源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也是300多年“湖廣填四川”的後裔代表,回老家、上春晚,共同歡慶佳節,從以往的民間移民文化交流提升為政府的關懷和牽線搭橋,增進了民眾的大團結和社會大和諧。
2018年8月,安仁板凳龍項目在廣元參加四川省運會舉辦的以“品味傳統文化·感知體育魅力”為主題的四川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節展演。
現狀
在四川在達州有一個極具獨特的方言島,他就是湖廣填四川的後裔——達州安仁長沙村,凡初來乍到的陌生人到他們的語言交流如同來到異國他鄉,根本無法聽懂他們在說些什麼,這就是“湖廣填四川”的活化石。根據達縣安仁鄉志記載,清順治八年康熙三十五年少數湖南楚人奉旨填川,俗稱“湖廣填四川”據譚氏家譜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譚氏入川始祖譚庭學帶著他的四個兒媳來到這裡,當時沒有房屋居住,他們便選擇了樂山寺回龍山錯路別致、二十多個相鄰的蠻子洞,這些蠻子洞是東漢時期蠻巴人的崖墓,崖墓大多在10多米以上的半山上,居高臨下,一來可以避風避雨,二來可以防患抵禦野獸的侵襲。同時他們把相鄰的小洞牆壁打通,幾個連在一起,頂部還開有天窗,可以吸納空氣和陽光。充分證明湖廣填川始祖在這裡不屈不撓,歷盡艱辛萬苦,拓荒落業的抗爭精神。”
楊氏報恩墓,座落在安仁鄉金雞牌村十一組楊家山,據楊氏家譜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楊氏入川始祖楊勝爵夫婦領著楊氏五個兒子兒媳從湖南省安化縣朵石鄉,地名鵝公大丘柳樹灣遷來四川省達邑州明月鄉四保十二甲居住落業”。 清康熙四十七年,楊勝爵得知他的三嬸楊馬氏去逝的訊息十分悲痛,立即趕回湖南老家將三嬸的墳墓遷到這裡,因為楊勝爵的父母早年過逝是他的三嬸將他撫養成人,他將三嬸楊馬氏的墳墓遷來,是為了逢年過節親自為她燒紙上香,報答養育之恩。楊勝爵和他的五個兒媳,楊如昃、楊如文、楊如昊、楊如升、楊如鼎入川始祖夫妻墓合葬在這裡,修成圍墳,拾級而上,極為壯觀,每逢清明前後“湖廣”一帶的楊氏宗族前來走親訪友尋根問祖,禁香化燭,祭拜祖先已成傳統習俗。楊氏入川始祖知恩圖報的舉措值得宏揚光大。
達縣安仁板凳龍於2006年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製作工藝古樸,表演技藝獨特而世代流傳。
安仁鄉盛產安仁柚是四川省稀有的水果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