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歲[趙照川所著文章]

守歲[趙照川所著文章]

除夕守歲 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基本信息

簡介

火坑跟飯桌一樣,也分上首下首,或者說主席次席。火最好又沒煙的地方,常放著坐著最舒適的椅子,這就是主位了。家中的第一尊長就坐這個位子。坐主位的一般是祖父,祖父不在了,則是祖母,祖母也不在了,則是父親。其它的位子就比較自由了,不過次一點的地方,坐的往往是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火坑的坐法,也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傳統。
火坑一般是在堂屋裡,靠一側山牆,用磚頭碼成一圈。也有用破舊鐵鍋當火坑的,那樣乾淨利索,屬於講究的一類。火坑裡燒的是木柴,以樹蔸為主。樹蔸不適合製作家具之類,又熬火,又經燒。除夕之夜的火坑裡,燒的大都是整個兒的大樹蔸,稱為年蔸——過大年燒的蔸。老輩人說,燒了年蔸,新的一年家業會更加興旺。年蔸越大,燒的時間越長,家業就越紅火。如果年蔸能從臘月三十燒到正月十五,那是再好不過的。因此每到冬季,鄉下的男人們就要在屋子周圍或野外林子裡找樹蔸挖,一方面用作天冷的時候燒火坑,一方面選一個較大的作年蔸。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年年冬季挖樹蔸。
一家人圍坐火坑守歲,要坐到很深很深,講究一點的,是要坐一整夜的。為了守歲,又為了在新年有個好精神,有的家庭就實行輪班,將一家人分成幾班,輪流坐在火坑邊守。守歲當然不是默默地坐著,而是要不停地閒話,笑鬧,這樣才有生氣,才充分顯示天倫之樂,顯示一個家庭的明天會更美好。不過,話總有說得不新鮮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由一家之主來講說家史,族史,以及村子多年前的一些趣聞舊事,家中其他大人往往也參與進去,但主題都是一致的。這個時候,往往就是長輩對晚輩進行庭訓的時候了。教育晚輩不要學某某,而應當學某某;像什麼的事不要做,像什麼樣的事要多做。這樣的庭訓,大都以故事的形式表述,晚輩也容易接受。我想,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特別是並沒有怎么依靠學校教育,這與古老的庭訓是分不開的。比如講村里某某的祖輩好逸惡勞,最後得到了什麼報應,又講某某孝敬父母,最後他家的傳教怎樣,都是真實生動的故事。這種守歲時的庭訓,比現今的許多教育方式不知要直接多少,也不知要生動多少。因此,這樣守的便不僅僅是歲了,守的倒像是中國傳統的文化與倫理道德。我常常想,我們的祖先是何其聰明,通過守歲,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下,對家庭一年的事務作一次總結,對新的一年的事務提出目標與構想,特別是對晚輩進行一次較為全面深入的親職教育,這是多么好的事啊。
守歲中,也並非全是閒話與庭訓,其間也有娛樂活動,如猜謎、打紙牌、輪流講故事和唱歌等等。也還穿插著品嘗美食與香茶。這樣的守歲,也是家庭的一種大聯歡。其意義與作用,應當是春節聯歡晚會所不敵的。小時候,我就是一個積極的守歲者,每個除夕,我都堅決表示要守他一個通宵,只是結果往往是在不知不覺的瞌睡中,被家人抱到了床上。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躺在被窩裡,總是有些懊惱,一方面恨自己瞌睡太多,總也堅持不下來,另一方面怪家人沒把我叫醒,認為叫醒了自己一定會守到天亮。
儘管沒有守過一次囫圇歲,但我從守歲中所得到的傳統教育倒是不少,因此無論世界怎樣變化,也無論我如何追求瀟灑,而骨子裡的我,仍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中國人。我想,在我們的民族思想文化的承傳中,一年一度的守歲是功不可沒的。因此,我希望如今日漸淡下去的年味能夠再度濃稠起來,除夕之夜的歲,還能夠繼續守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