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後[就業現象]

學士後[就業現象]
學士後[就業現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學士後指大學本科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不必簽署正式勞動契約,只發生活費,企業免交養老保險”,本質就是“零薪就業”。“博士後是到了企業接著搞科研,碩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這種模式提高自身素質、緩解就業壓力。”北京市政協委員孫狄提交了《關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方案的建議》,為畢業生和企業解決就業、招聘難題。該觀點的提出引發熱議,稱該方法是飲鴆止渴,不僅不能緩解就業壓力,反倒可能讓壓力更大。孫狄建議市、區各級政府考慮為接納“學士後”、“碩士後”的企業給予適當經濟補貼,以示鼓勵。

統計資料

據統計,2014年有727萬應屆高校畢業生需安排就業。在提案中,孫狄建議借用“博士後”模式,在企業中建立“學士後”、“碩士後”制度,為畢業生設立兩年的見習期。“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見習期以2年為上限。此階段內畢業生與企業簽訂見習契約,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因此也不必簽署正式勞動契約。”孫狄建議,畢業生見習階段的生活費由企業發放,企業免交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但需按實際發放的見習費繳納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見習期間允許畢業生輪換企業。“這樣不僅能調動用人單位的積極性,提供了更多選人機會,也使畢業生在剛踏入社會時有個過渡適應期,同時能為社會緩解當前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孫狄建議市、區各級政府考慮為接納“學士後”、“碩士後”的企業給予適當經濟補貼,以示鼓勵。

社會背景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昔日諸多家長及莘莘學子的心愿,如今只是一個飄渺的夢。洗馬桶、 修腳、搓背、保姆,人們印象中都是鄉下人幹的活,如今也成了大學生找工作競爭的目標。

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就業難

而考研究生同樣使眾多的學生面臨很大的壓力。就業市場就是如此嚴峻,山溝溝里開出的條件都是要求研究生,研究生的日子同樣不好過。與其再延長讀書、實習時間,不如教會學生面對現實。不要挑三揀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賣個豬肉、青菜對於活躍市場經濟,提高農貿市場整體經營水平也有著一定的意義。讀了十幾年的書,即使沒文化,知識還是有的,未必做不出成績。

社會壓力

“精力和‘經’歷都不充沛,還面臨著父母家人的期望和心理壓力,有時候,會覺得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學生一語道出表面輕鬆的“學士後生活”背後隱藏的辛酸。“學士後”粗略算了算,發現每人一年的考研成本至少一萬多元,“要是再考不上,真對不起父母這些血汗錢。”

由於“學士後”制度設定見習期,工作強度相對較低,並且沒有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學士後”是那些有實力,但考研失利的學生相對理想的選擇。在重新複習的這一年裡,既可以在“學士後”崗位上,為社會做出貢獻,緩解社會壓力和自己的心理壓力,又可以有時間去複習考研,並且在2年內,最多有3次機會去考研,考上就可以去讀,不是違約。

解決方法

要讓大學生都找到工作,還得踏踏實實發展中小企業,讓更多企業走出困境,以期產生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改變過去簡單加工的出口產業導向,讓企業產生更多技術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還應放開金融、電力等壟斷性行業的服務性崗位,以擴大大學生就業途徑。只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產生出來,強大起來,才會產生更多崗位,而那種對學生就業玩“拖”字戰術的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金融危機後誕生的求職新詞

畢業容易求職難。這些年,不少關於求職的新詞紛紛湧現。反映社會變遷的同時,也從中可以管窺學生們的生存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