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家禽)
正文
家禽的受精蛋在母體外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自然孵化是雌禽產蛋後自發的抱孵行為(有的野禽為雄禽或雌雄禽輪流抱孵);人工孵化則借一定設備由人控制進行,是現代家禽業的主要孵化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已借畜糞發酵產生的熱量孵化雞蛋。而以木炭作燃料的缸孵法則由中國創造,隨後又出現了大批孵化的炕孵法。18世紀西方人用馬糞發酵產生的熱量和熱水循環製成孵化器。1918年美國製成第一台有通風換氣裝置的孵化器。1923年又製成了大型立體、電熱自動控溫和有通風換氣裝置的孵化器,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現代孵化器趨向大型化,已成為可以拼裝的機組,每台容量由1萬到10餘萬個蛋不等,溫度、濕度、轉蛋、通風均可自動控制。大型孵化廠可年產雛雞數千萬隻。
家禽的孵化期因禽種而異:雞21天,鴨28天,鵝30~33天,番鴨33~35天,火雞28天,珠雞27~28天,鴿18天,鵪鶉17~18天。
孵化條件主要為:①溫度。是正常發育的最主要條件。各種家禽的適宜孵化溫度不同,如以雞的37.8℃作為基準,則鴨、鵝、火雞等約可降低 0.3℃。孵化期間應掌握溫度變化,孵化後期產熱大於散熱,須排除多餘熱量。機器孵化時出雛期溫度要降低0.5℃左右。 ②濕度。主要影響孵蛋的失水速度。濕度過小,蒸發過快,會導致尿囊絨毛膜複合體變乾,阻礙胚胎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氣吸入;同時尿囊和羊膜腔中的液體失水過多,會因滲透壓的增高而破壞電解質平衡。濕度過大,蒸發不足會使正在發育的機體內的氣體交換被飽含水分的尿囊絨毛膜和兩層殼膜所壓抑。各種家禽孵化的適宜相對濕度宜在40~70%的範圍之內,一般認為孵化期以53~60%,出雛期以65~70%為宜,近年採用的低濕度孵化效果也較好。③通風換氣。孵化過程中,尤其是孵化後期,需要創造較好的通風換氣條件,以利胚胎通過蛋殼不斷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④轉蛋。目的在於經常變換蛋的位置,以促進胚胎運動和防止胎膜與蛋殼膜粘連,並可使機內各部位的蛋受熱均勻。可借孵化機內的轉蛋機構進行轉蛋,角度為90°左右,每日轉蛋8~12次。⑤涼蛋。是傳統孵化法的技術措施之一,具有刺激胚胎髮育,散發多餘的熱量的作用,但所費勞動力甚大。現代孵化機依靠通風、冷卻系統控制溫度,已可不進行涼蛋。
家禽孵化效果通常使用兩個指標計算:一為孵出的雛禽數占入孵受精蛋數的比率,稱為受精蛋孵化率;一為孵出的雛禽數占入孵蛋數的比率,稱孵蛋孵化率。孵蛋孵化率達85%的即為較高水平。良好的孵化效果,除受孵化條件影響外,還取決於種蛋品質及其貯藏時間。種蛋產出後宜在兩小時以內進行消毒,保存在13~18℃下,時間不超過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