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1年畢業於齊魯大學物理系。1946年獲美國理海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北洋大學教授、資源委員會上海材料供應事務所工程師。建國後,歷任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冶金試驗室主任,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物理冶金及合金鋼研究工作。主編有《合金鋼手冊》,合編有《機械工程手冊》。
生平
1909年1月15日生於山東省海陽縣。
1927~1931年在齊魯大學物理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32~1934年任齊魯大學物理系助教。
1934~1938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特別研究生。
1938~1941年任清華大學研究院物理系及金屬研究所助教、教員。
1941~1943年在美國理海大學冶金系學習,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
1943~1945年任美國伯利恆鋼公司總試驗室初級研究員。
1945~1946年任美國理海大學冶金系焊接研究員,獲冶金學博士學位。
1946~1947年任美國紐約世界貿易公司駐廠冶金工程師。
1947~1948年任北洋大學冶金系教授。
1948~1949年任上海材料供應事務所材料試驗室正工程師。
1949~1952年任華東工業部經理處材料試驗所(後直屬重工業部)物理組負責人;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1952~1987年任中央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後改名為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院、鋼鐵研究總院)研究室主任,一級工程師,其中1978年後任鋼鐵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
1987年8月9日於北京逝世。
個人經歷
孫珍寶,字懷忱,1909年1月15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齊魯大學物理系,畢業時以全班平均成績第一而獲獎。畢業後,在山東博山市一所初級中學任教一年,後回齊魯大學任助教。1934年他獲得美孚石油洋行的獎學金,進清華大學物理系作特別研究生,在物理學家吳有訓指導下,進行有關X射線課題的研究。1938年孫珍寶畢業後留校。同年,清華大學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他在吳有訓領導下,與黃培雲、余瑞璜等共同籌建金屬研究所。1941年他赴美留學,進入美國理海大學冶金系學習,1943年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經導師R.D.斯陶脫(Stout)介紹到美國伯利恆鋼公司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得到公司的賞識,讓他在公司的總試驗室工作。他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掌握了當時的生產新工藝和先進的檢測技術,並與一起工作的中國學者丘玉池一同切磋,為他後來開展的物理檢驗和失效分析工作打下了基礎。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海軍迫切需要解決艦艇用鋼板的焊接工藝問題,孫珍寶在斯陶脫教授的推薦下,1945年重返理海大學承擔課題研究,並攻讀博士學位。由於他在鋼廠獲得了大量生產技術知識與經驗,僅用一年時間就提前完成了課題研究,並寫出《焊接對船用鋼板的延性及缺口敏感性的影響》論文,1946年獲冶金學博士學位。後被聘為理海大學冶金系焊接研究員、紐約世界貿易公司駐廠負責驗收的冶金工程師。1947年10月他回到祖國,到北洋大學任冶金系教授,1948年7月到上海,在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材料供應事務所的材料試驗室任正工程師,主持物理試驗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材料試驗室更名為華東工業部經理處材料試驗所,不久改名為中央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上海分所,孫珍寶留任物理組組長,併兼任上海同濟大學物理冶金學教授。1952年調至中央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1958年該所改擴建為鋼鐵研究院,他先後擔任冶金室、物理檢驗室、焊接試驗室、鋼顧問室、新鋼種室、合金鋼研究室和金屬物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任以及院副總工程師等職。1977年孫珍寶被評為全國冶金系統的先進工作者,1977~1986年先後任北京市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重期間,他仍關心家鄉建設,將原籍的住房無償地捐獻給家鄉人民。他曾先後擔任國家質量獎審定委員會委員、勞動人事部鍋爐安全技術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材料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學會副理事長及材料學會常務理事等職。他嚴於律己、治學嚴謹、不斷進取的諸多品格,一直為我國冶金界同行所敬重。
1987年8月9日於北京逝世。
職業生涯
研究貢獻
為中國金屬材料物理檢驗及失效分析,作出重要貢獻
1949年上海解放後,原來依靠進口的金屬材料因遭封鎖而供應中斷,迫使各工廠或尋求代用品,或仿製、試製新材料。但這些代用品或試製品均需要進行質量鑑定,而當時的理化檢驗技術與裝備均很落後,孫珍寶領導的物理組,一方面增設材料測試項目,研製一些專門的測試設備,積極承擔各類材料質量的檢測工作,如為上海亞細亞鋼鐵廠仿製的SAE4140、SAE3335合金鋼、AlNiCo永磁合金等材料進行質量鑑定,為大鑫機器廠、虬江機器廠、新中工程公司等廠家試製生產的球墨鑄鐵進行性能測試;另一方面進行機械零件的失效分析。通過分析來判斷運行中的設備或機件發生突然事故的原因及責任者,如曾對高壓過熱管爆炸、泥漿泵齒輪軸破裂、紡織機曲軸斷裂、可鍛鑄鐵件及鑄鐵管接頭漏滲等事故進行了分析,贏得了生產和使用部門的好評。
1952年孫珍寶調到北京工作後,在建立和健全中國冶金產品的質量檢驗標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在統一檢驗方法、實施和貫徹檢驗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處理和指導過數以千計的鋼材質量仲裁和失效分析。例如對鋼材金相組織觀察,鋼中非金屬夾雜物評定,鋼的晶粒度測定;對鋼材巨觀組織的酸浸、硫印試驗及缺陷檢查;對鋼材熱處理硬化性能試驗,脫碳層、滲碳層的測定等都對提高中國冶金產品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60~70年代,孫珍寶兩次參與主辦中國金相圖片展覽和評比工作,並出版了《金相圖片選集》,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金相學水平的提高。
60年代初,孫珍寶擔任鋼顧問室主任時,開展了節約鎳、鉻合金元素的技術諮詢,鎳鉻鋼訂貨的審查業務和有關十大鋼類與質量檢驗標準的技術諮詢以及新鋼種的推廣,進口鋼材質量問題的諮詢等,系中國科研人員為生產部門、使用部門開展技術諮詢工作的先行者之一。
70年代初,某省考古工作者送來一件鐵質材料的出土文物——“鐵刃銅鉞”,要求鑑定其鐵的屬性是由人工冶煉的還是隕鐵。經孫珍寶研究,以其中有百分之幾的鎳為依據,確定鐵刃是由隕鐵加工而成,排除了該室第一次檢驗時提出的“該鐵系人工冶煉的”的誤判。
領導前進
參與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的領導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為緩解合金鋼生產無技術標準的狀況,重工業部於1952年引用蘇聯的有關國家標準作為中國合金鋼“7項部頒標準”下發,然而這些標準未能適應中國資源特點。
國務院制訂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要求把建立結合中國資源特點的合金鋼系統列為重要任務。孫珍寶參與實施上述任務的領導工作,自1958年7月起,他作為鋼鐵研究院的主要代表之一,與機械製造和工藝科學研究院及有關部門專家一道,組織了12個專業用鋼小組,召開了各種會議,總結了幾年來以節約鎳鉻的合金鋼為重點,推廣代用鋼和新鋼種研究的成果,並汲取國外先進經驗,結合中國資源條件,提出了《YB4-59優質碳素結構鋼鋼號和一般技術條件》、《YB5-59碳素工具鋼鋼號及技術條件》、《YB6-59合金結構鋼鋼號及一般技術條件》等十大鋼類的冶金部部頒標準。在上述標準的起草和審定過程中,他對每一類鋼的標準,從其技術內容到文字,甚至標點符號均作了嚴密推敲,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在上述標準實施過程中,節約了鎳、鉻合金原料,擴大了中國富產元素的使用,拓寬了工業用鋼的選擇鋼種範圍,促進了中國合金鋼產量的增長、品種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提高了合金鋼領域的科學技術水平。為了完善中國合金鋼系統,他親自調查電站用鋼情況,對其汽輪機主軸、葉輪,發電機轉子及護環等大型鍛件逐一進行了了解與研究,為使電站用鋼節約鎳鉻、提高產品質量和改進生產工藝等提出改進方案,取得很大效果。即使在1959~196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仍帶領青年科技人員到北滿鋼廠(現名齊齊哈爾鋼廠)及重慶第二鋼廠(現名重慶特殊鋼廠)現場工作,深入細緻地指導工廠攻克一個個技術和質量關,圓滿地完成國家急需的生產任務。
編纂工具書
主編《合金鋼手冊》等兩部大型工具書
自1959年起,為了全面推廣新建立的中國合金鋼系統,根據國家科
委的建議和各方面的要求,由冶金部鋼鐵研究院和原一機部機械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兩個部所屬的有關工廠和科研單位以及其他部的用鋼單位,編寫中國第一部介紹合金鋼系統及套用的工具書,書名為《合金鋼手冊》。這是一部總結建國以來中國合金鋼和優質碳素鋼在生產、科研和選材套用方面科技成果的大型著作。開始時,手冊編寫工作是在丘玉池(原鋼鐵研究院副院長)和張方(原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領導下進行,編寫組設在孫珍寶主管的研究室。1962年丘玉池逝世後,由孫珍寶擔任這部手冊的總校閱。這部手冊的下冊(共20章)在1964年出版後,深受各方面的歡迎和好評,為貫徹推廣冶金部十大鋼類的部頒技術標準起到重要作用。當時尚未出版的《合金鋼手冊》上冊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他為此十分痛惜。1969年起,他主動組織了4個人的編寫組,重新開始編寫。經過兩年的努力,共編寫出100多萬字的初稿。70年代初,已過花甲之年的孫珍寶,親自背起大捆的複印手稿,下廠徵求意見。回京後,為促進出書速度,他又帶領編寫組到出版社現場工作,還深入到出版和印刷各環節,及時解決問題,嚴格要求質量。在1971~1974四年間,出版了三個分冊,終於完成了全書的編著和出版任務。 當上述編著任務接近尾聲之際,他本來應當休整一段時間,但他仍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1974年,他代表鋼鐵研究院接受了《機械工程手冊》材料卷中鋼篇的主編任務。他組織起14章的編寫隊伍,樹立高標準、高質量的指導思想,按照這部大型科技著作的要求,全面扼要地總結建國以來鋼鐵材料在機械工程方面的科技成果及選用經驗,使內容達到“立足全局,勾劃全貌,反映共性,突出重點”的要求。在各章節中,除著重介紹常用材料的特點、性能及其變化規律和機理外,都突出一個共性,即介紹正確選擇材料和合理使用材料的原則並提供技術數據。孫珍寶從擬訂書稿章節大綱到審定稿件都親自參加,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合金鋼手冊》大型著作,於1978年獲中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機械工程手冊》又於1982年獲機械工業出版社30周年優秀圖書一等獎。
培養人才
治學嚴謹,培養出一批中高層次冶金科技人才
早在50年代初,孫珍寶從國外歸來不久,為了開拓國內鋼材的物理檢驗和材料失效分析領域,深感專業人才缺乏。1951年11月,上海解放不久,他在中央重工業部鋼鐵理化檢驗委員會的支持下,主持開辦了金相和物理檢驗研究班,學員是從國內主要冶金、機械工廠抽調的有多年實際經驗的工程師和技術骨幹。孫珍寶把他在國外學到的知識,聯繫國內理化檢驗情況,對學員們進行講解和實際操作指導,歷時半年。1952年調北京工作後,幾十年來,他又為鋼鐵研究院培育出一支強大的材料質量檢驗和失效分析的科技隊伍。
1979年,中國恢復研究生制度後,孫珍寶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他以極大的工作熱情,嚴謹的治學精神,在其晚年辛勤培育出5名博士生和2名碩士生。在研究生心目中,他既是嚴師,又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長輩。一位跟他學習過6年的博士生回憶說:“從他不倦的教誨中,我不僅學到了廣博的科學知識,也學到了做人的真諦。”他對研究生的思想、業務要求十分嚴格,一絲不苟。在選拔研究生時,既要求有優良的專業成績,又要求有較廣的基礎知識。他要求研究生認真制定研究計畫;採用的方法力求合理;反對“殺雞用牛刀”,盲目追求用高精密儀器做一般試驗,要求用儘可能少的試驗量,獲得儘可能充分而必要的試驗數據。他對學術論文寫作要求十分嚴格,如果發現研究生對基本概念出現錯誤時,就給予嚴厲批評和指正。對於錯別字、標點符號和論文規範化等方面也決不放鬆要求。
1987年1月,孫珍寶在他度過最後一個生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已經度過整整78個春秋了,也許是年齡關係,身體狀況不如前,記憶力也差多了,特別是腦子反應遲鈍,有好多事要做,但力不從心。活到現在沒有能為國家、為社會多做些事情,異常抱愧不安,希望能抓住有生之年,多做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不辜負來此一生和黨、人民對自己的期望”。他多么希望能為國家多做貢獻啊!可是他疏忽了自己的病狀,萬萬沒有料到癌細胞已悄悄向他襲來。他在病重時還一直惦念著工作,十分關心研究生的情況和他主編的著作修訂情況。他帶著一腔的工作激情離開了人間。
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合金鋼專家,發揚他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優良的思想作風,鋼鐵研究院主辦的《鋼研院報》於1987年10月19日出版了《悼念孫珍寶,學習孫珍寶》的增刊,表示對他深切的悼念。
主要論著
1Y.H,Woo,C.P.Sun.NoteontheX-rayscatteringCoefficientsofGases·Sd.ReportTsingHuaUniv.Ser.A.Vol.Ⅲ,1936:549.
2Y.H.Woo,C.P.Sun.OntheAbsorptionofX-rays.SCi.ReportSTsingHuaUniv.Ser.A.Vol.Ⅳ,1941:398.
3J.H.FirgeJr.,C.P.sun.FactorsAffectingRatesofWork-hardeninginSubStitutionalSolidSolu.tions.Trans.AIME,Vo1.156,1944:111.
4C.P.Sun.Discussionon“TheEffectofCarbonContentonHardenability”byE.S.RoWlandetal.Trans.ASM,Vol.35,1945:74.
5R.D.Stout,L.J.McGeady,C.P.Sunetal.EffectofWeldingonDuctilityandNotchSenSitivityofsomeShipSteels.TheWeldingJoural,Vol.26,1947:335.
6孫珍寶.40Mnl8Cr3鋼的半熱鍛變形強化.鋼鐵,1960(10):600.
7孫珍寶主編.合金鋼手冊(下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64.
8孫珍寶主編.合金鋼手冊(上冊第一分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71.
9孫珍寶主編.合金鋼手冊(上冊第二分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72.
10孫珍寶主編.合金鋼手冊(上冊第三分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74.
11孫珍寶主編.機械工程手冊(第12篇).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