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關苗族布依族鄉

孟關苗族布依族鄉

孟關苗族布依族鄉位於貴陽市東南郊,全鄉總人口2.1萬餘人,主要以苗族、布依族人口為主。全鄉共有孟關村、上板村、沙坡村、紅星村、五星村、改毛村、谷立村、石龍村等8個行政村。該鄉交通便利,經濟主要以汽車銷售服務網、化工、養殖等為主。

基本信息

簡介

孟關苗族布依族鄉位於貴陽市東南郊,距省會貴陽18公里,東靠龍里縣、南與黔陶、青岩接壤,西鄰花溪鄉、小河開發區,北界小碧鄉和南明區雲關鄉。鄉轄8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是:孟關村、上板村、沙坡村、紅星村、五星村、改毛村、谷立村、石龍村。鄉轄的兩個居委會分別是:漣江廠居委會和輕機廠居委會。

人口結構

全鄉總人口21072人,總戶數5701戶,其中:農業人口15062人,非農業人口6110人,少數民族8999人,占全鄉總人口的42.79%,主要以苗族、布依族為主。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123
11127
9996
家庭戶戶數 5738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721
家庭戶男 10760
家庭戶女 9961
0-14歲(總) 5668
0-14歲男 2921
0-14歲女 2747
15-64歲(總) 14318
15-64歲男 7672
15-64歲女 6646
65歲及以上(總) 1137
65歲及以上男 534
65歲及以上女 60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7570

自然狀況

全鄉地形是以低中山丘陵為主的丘原地貌,山、丘、壩均有,類型複雜多樣,海拔在1080—1200米之間,由於孟關鄉位於黔中隆起與黔南凹陷的過渡地段,地質結構與地質構造差異較大,東部、北部及南部為丘陵盆地,西部付官一帶為泥質灰岩層結構。地下水資源豐富質優,均為水質較好的重碳酸,鈣水和重碳酸鈣鎂水,鄉境內共有大小溪流6條,總長約30公里,全部匯入南明河,另有南部部分坡地徑流流入漣江(蒙江上游、屬珠江水系),未形成溪流。境內溪流多屬雨源性河流,地處分水嶺地帶,河道源短流急,在境內滯留時間短。春季河道基流小,易造成春旱 ,汛期山洪常造成洪澇災害。

孟關鄉地處亞熱帶,具有明顯的高原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多變。平均氣溫為14.9℃,最熱七月份平均氣溫21.4℃—23.7℃,極端最高氣溫34.7℃,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4.9℃,極端最低氣溫為-9℃,年活動積溫在4505℃—4978℃之間。無霜期287天。雨日多、晴日相對極少,溫度大、乾旱、秋風、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

基礎設施

孟關鄉交通便利,境內貴惠大道、孟關大道已建成通車到貴陽城區僅需半小時;花孟公路的整修使孟關到花溪主城區僅僅需20分鐘,完成付關路、老富源路、紅星路、楊孟二路、楊孟路、汽貿城紅星路延伸段道路建設等路網建設總計6462.159米,境內還有冷(貴陽冷庫)黔(黔陶、高坡)公路、南環線繞鄉而過,鄉境內有湘黔、黔桂鐵路穿境而過,境內火車站三個,鄉內鐵路、公路布局形成交叉網路狀,交通運輸極為便利。

全鄉範圍均輔通迅光纜,8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

經濟發展

孟關鄉鄉鎮企業發展較好,產品涉及建材、冶金、化工、機械、養殖等門類,鄉轄有貴州久聯集團九八四四廠、閩達軋鋼廠、貴州石油化工機械廠等規模企業,O61基地361工程正在新建中。全鄉共有鄉鎮企業30個,其中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有5家。

2002年,孟關鄉農業總產值完成2305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1571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8元,全鄉8個行政村均實現小康,沙坡村被評為花溪區2002年度衛生村寨。

2002年,孟關黨委、政府按照區委、區政府“強區升位”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孟關工業園區,以農業為主,發展工業建設,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時代契機,利用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舉全鄉之力,集中發展經濟建設,以此帶動全鄉農業發展,帶領全鄉人民儘快步入小康。

工業布局

孟關工業園區擬定建設面積6.64平方公里。包括改毛片區2.41平方公里和孟關村—付官村片區284.23平方公里。其中改毛片區投資規模10億元,工業總產值16億元,重點發展化工、機電一體化、2類工業。孟關村—付官村片區主要為工業園區配套發展小城鎮,同時布局科技含量高的一類工業,投資規模34億元。工業總產值55億元,按照通過考慮,分布實施的原則,一期主要實施孟關村—付官村片區,小城鎮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孟關工業組團到2030年實現建設目標,投資規模達到4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71億元。

行政區劃

鄉轄8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是:孟關村、上板村、沙坡村、紅星村、五星村、改毛村、谷立村、石龍村。鄉轄的兩個居委會分別是:漣江廠居委會和輕機廠居委會。

民俗文化

石龍村正月跳場

孟關鄉石龍村處於孟關鄉的一個苗族村寨,每年的正月初六這天,石龍村就有大量的村民自發地來到場地,進行苗族跳場活動,來慶祝春節。人們會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吹著蘆笙、嗩吶,歡慶著春節的到來。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孟關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對石龍村的跳場活動也大力的支持,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豐富節日期間各族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展示新農村的新變化。

孟關沙坡猴鼓舞

孟關沙坡猴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它是為了祭奠對人類傳承有特殊貢獻的伏羲和女媧,它原來屬於一種猴戲,後來演變成了一種舞蹈,因此名叫猴鼓舞。

一、猴鼓舞的起源

孟關沙坡猴鼓舞 孟關沙坡猴鼓舞

鼓舞苗語為”大愣矬”,起源於苗族關於”洪水滔天”的傳說。相傳遠古洪荒之時,天下發了一次大水,洪水淹到天邊,天下一片汪洋,伏羲兄妹躲在一段用獸皮蒙住兩端的空心大樹中,幸免於難,他們在水中不知漂了多久,昏昏沉沉的兄妹被一陣“咚咚”的響聲吵醒,他們倆戳破獸皮鑽出來,這才發現洪水已經消退,幾個猴子正在敲打繃緊的獸皮,解救了他們。後來伏羲兄妹婚配,人類才得以重新繁衍興旺。伏羲夫婦臨終前把子孫叫到身邊,囑咐他們:木鼓和猴子曾使人類躲過滅絕的厄運,要世代傳頌它們對人類的拯救之恩。子孫們牢記祖先的叮囑,模仿猴子擊鼓編成舞蹈,用以祭示伏羲夫婦。實際上,在這傳說中,猴子和舞蹈都是人類重生的功臣,同屬被祭祭祀的對象。

二、猴鼓舞的發展歷程

按照當地苗家習俗,起初,猴鼓舞蹈只能用於祭祀、喪葬禮儀,其他場合是不能隨便跳猴鼓舞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猴鼓舞已經逐步演變成一種苗族所特有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為苗家人用來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歌頌美好生活的傳統民族舞蹈。猴鼓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與最初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演出人數也由原來的一人敲鼓、一人吹蘆笙跳舞,發展為現在的幾十人同台演出;舞姿也由原來也由單一的模仿猴子動作揉進了秧歌、迪斯科等現代舞蹈動作。每逢演出時,以苗族青年男女為主,男的穿青色長袍,大青沙包頭,女的穿花衣,著百皺裙,佩帶銀項圈、銀手鐲、銀、銀鈴等,銀光閃閃奪目;演出高潮時,邊跳邊轉,響聲叮噹悅耳,跨下的皺裙舒展開來,猶如孔雀開屏,場面宏偉壯觀。

1950年7月,孟關沙坡猴鼓舞隨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赴北京匯報演出,猴鼓舞因此登上了大雅之堂。四個專場演出,場場爆滿。首都新聞媒體還調集若干記者搶拍鏡頭,並在各大新聞媒體聯播,孟關猴鼓舞由此聲名遠揚。自1982年以來,孟關鄉的猴鼓舞多次參加省、市民族、民間藝術節和民族運動會的演出,多次參加省、市、區接待外賓的演出,曾經多次榮獲省、市、區的表彰;1996年貴州省苗學會表演獎,2006年被貴陽市委市政府授予“猴鼓舞傳承基地”。1998年獲得貴州省民族民間藝術節表演獎,2007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三、猴鼓舞的現狀

隨著時代變遷,市場經濟發展,當老一代猴鼓舞隊員正自在享受著其中的快樂與榮耀時,村裡的小姑娘、小伙子們大多外出打工賺錢去了,後繼乏人;並且由於服裝、鼓、蘆笙銀項圈等道具已是破舊不堪,猴鼓舞難以再現往日的輝煌。

四、猴鼓舞的發展前景

隨著黨和政府對民族工作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孟關沙坡猴鼓舞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得到了發掘,而且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新的生命。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猴鼓舞的傳承不僅僅是為了點綴自己的生活,更是為自己的後代子孫留下自己民族的驕傲,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鄉黨委和政府不斷為猴鼓舞的發展而努力著,區民宗局、鄉黨委政府與孟關國小成立“猴鼓舞傳承基地”,決心從孩子身上抓起,注入新鮮血液,還撥出經費給予支持;並多次組織了猴鼓舞的演出活動,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開始為它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

文物發現

2008年5月,在正在進行的貴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普查小組在花溪區孟關鄉石龍村關山組貓洞坡發現兩處古代岩畫。這些岩畫與數年前發現的龍里岩畫極為相似。

孟關岩畫的發現被收錄於國家文物局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