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苗族自稱Hmub(諧音:牡)、Hmongb(諧音:蒙),重慶現有苗族48.27萬人,居全國第四位;綦江是重慶市少數民族重點區,是渝南“紅苗”的集中居住地。
◆苗族概況
綦江區有苗、彝、回、滿、壯、白等34個少數民族,6600餘人。苗族、彝族為世居民族,苗族約4100人,占綦江少數民族66.7%,主要居住石壕、打通、安穩、趕水,屬山地民族;有十個苗族姓氏,分別是張、王、馬、熊、陶、楊、古、項、侯、李,用川黔滇苗族方言進行交流,沒有文字。
◆苗族族源
綦江苗族根據川黔滇方言區自稱為“蒙”,根據頭上纏的紅線頭飾,他稱為“紅頭苗”(紅苗)。
據苗歌傳唱,綦江苗族屬蚩尤部落,民間的蠟染圖案記載綦江苗族的三次歷史遷徙。綦江苗族根據各姓族譜追溯,多來源於雲南的昭通和貴州的南龍。
◆經濟生活
綦江苗族有悠久的農耕生活史和文化史,生產力水平同比仍低下。農林牧相結合,狩獵漁輔助;手工業附屬農業;互助解決勞動能力短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
1.婚姻
苗族未婚青年男女享有社交自由,十六歲即可談親走訪。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戀愛,選擇良辰節日,舉行盛大的結婚儀式。苗族打破在同族中擇偶的僵局,通婚自由。
2.飲食
綦江苗族唯有每逢紅白喜事都喜歡打牛殺羊宰豬。喜麻辣味,辦理時大鍋湯,長桌會餐。喜歡飲酒,自釀玉米、糯米罈子酒味道甘美,芳香四溢。
3.住居
綦江苗族諺語:“茅草房,燻肉香;大瓦房,空腔腔”。住居由籬笆或木架茅草搭成,一間堂屋、兩間臥房和一廚一圈搭配;中間一間為堂屋,堂屋上方設有神龕,右方設有一根木桿,苗語稱“尼當”,語義“祖先”靈位。
◆服飾
綦江是川黔滇方言區的苗族,女式服飾較有特色。
①頭飾。女式頭飾:第一層用花格布料包裹頭部,苗語稱“刷巾”,第二層用編織的紅毛線帶包裹,苗語稱“刷好”;第三層是苗族女士自繡的白布花紋吊上珠子銀飾包裹,苗語稱“梯好”。因女式頭飾以紅色為主調,故稱為“紅頭苗”。
②禮服。禮服是最精緻最華貴的,主要以白棉線打底,繼用青、紅的廣毛線挑織,再用各色飾品精緻繡織,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在盛大節日或婚嫁時,苗族女子均穿禮服。
③披肩。也稱衣領,苗語稱“假當超”。它是用白、青、紅等各色羊毛線按對頂角和坐標原理,針線挑織而成。
④便衣。便衣通常為白色的襯衫,戴上苗族女士自繡的花袖子,顯得美觀大方。
⑤裙子。苗族裙子是漂白布花裙,用黃蠟點染製作而成,漂白花裙十分精緻,由裙基、裙身、裙角組成。
⑥圍腰。圍腰一般是苗族女士在青布上繡上花紋,繡上花邊而成的。圍腰也許是苗族服飾裝飾物最多的部分。
⑦腰帶。腰帶是苗族婦女搭配裙子不可缺少的,它由三或六塊長50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疊成白布繡上花紋組成。
⑧裹腿。苗族女士裹腿長1丈,寬10寸,由白、紅兩色布條交錯組成。
◆宗教
綦江苗族信仰南傳佛教,堂屋右側供有南嶽,崇拜祖先、崇拜巫術,崇拜鬼靈。
◆文學藝術
1.口頭文學。多數以詩歌傳唱,有勞動歌、苦歌、情感、喪歌、婚禮歌等。文學故事,有關壩的《盤谷歌》、青年的《開天闢地》、石壕的《射日歌》、趕水的《格羅格桑》等。
2.藝術。民間音樂主要以蘆笙曲調為主。舞蹈舞樂合一,蘆笙、木鼓舞為主。刺繡平繡為主。蠟染歷史悠久,多數製作苗家裙子。
3.醫藥。苗族醫藥知識豐富,感冒、痢疾、膿瘡、等有療效藥方,特別是鐵打刀傷、蛇咬狗咬等多見奇效。
【楊姓】區境內有兩支裔系。
關壩鎮楊姓:已去世的張家山苗民楊紹榮(當地楊姓苗族家長)生前曾提供資料說:"遠祖於200年前,自湖廣遷居川南,再遷關壩(原興隆鄉),初居白蠟井落業,得田土10餘畝,以後分為3大房,人口增多,不得溫飽,有些人戶陸續遷走"。其子楊銀學(楊姓家長、原坪壩村村長)說:"我們的祖先,原住南籠八寨"。清朝有南籠府,系今貴州省西南的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八寨系今貴州省東南的丹寨縣。楊銀學所說的南籠八寨,可能是指當時南籠境內若干苗寨中的某個或某些寨子,而非同時來自南籠和八寨兩地。楊會元(田壩村村民)說:"關壩楊姓苗民來自湖廣填四川,大約已有200年左右的時間。老祖宗根據當時政府分發給移民的"進川文約",從湖廣先入雲南省昭通地區,然後遷入貴州省,再遷入四川,落業於區境內的水草壩(今關壩鎮興隆場猶官壩一帶)。因初來勢弱,被漢人所逼,不得不從水草壩地區遷至今田壩村白蠟井和坪壩村的張家山等山地。相傳,老祖宗有3個兒子,後來分支,一支重返雲南,一支重返貴州省桐梓縣,一支仍留在今關壩境內"。楊會元所屬這房人的老祖宗名叫楊維仲,留在關壩這一支,是其子楊世明的後裔。楊世明從白蠟井遷住四基坪,生子楊在學,楊在學有子3人,第三子名文學。文學生6兒1女,於清朝鹹豐十一年(1861年)冬月去世,享年67歲。以此推算,楊維仲大約在乾隆年間前期遷入今萬盛區境,距今200餘年。其家族排輩為:"維、世、在、文、正、秀、登、福、會、銀、林、賢、風、樹、雲、明、貴、吉、寶、金、應、澤"22字輩,今已傳至12代-"賢"字輩。其先祖遷入雲、貴、川的時間必會更早。關壩鎮楊姓苗族究竟來自何地?根據以上所述,其後人多說來自湖廣或南籠八寨。而至今保存完好,立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的楊文學墓碑上卻刻有一副對聯:"川南源流遠,弘農發福長"。弘農,系我國古代設定的弘農郡,在今河南省西部的靈寶縣一帶。碑文指明了關壩苗族楊家的先民曾住在豫西。根據苗族遷徙史分析,兩晉南北朝時期,"武陵蠻"的一部分,沿漢水北上,遷入今湖北、河南、陝西等地,楊家的祖先想必也和其他許多苗族先民一起北上,定居弘農,若干年後,其後裔又返回湖廣,清初,由東向西至貴州西南的南籠府(或直接由弘農至南籠),後來,又北上至雲南的昭通再至川南,再由川南遷入今區境(當時隸屬貴州省桐梓縣),主要居住在今關壩鎮坪壩、田壩、涼風、箐林、興隆等村,少數人戶後又遷居今景星鄉金鵝村團盆嘴、石林鎮園場村和貴州桐梓等地。
青年鎮楊姓:楊貴雲(南桐鎮王家壩村民)和楊明友(青年鎮更鼓壩村民)說:"原籍在湖廣,清初湖廣填川黔,先祖楊維柱來到貴州桐梓縣坡渡鄉長塘口的桐梓園,後來楊維柱之孫楊在龍又遷居今區境更鼓壩和吊嘴,至今已有12代。楊在龍生育5男9女,5兄弟中,除老三楊三順早逝,其子被祖婆帶走外(地點不詳)。其他兄弟的後裔,形成了居住在今區境青年鎮更鼓村、南桐鎮王家壩村、石林鎮大壩村、景星鄉金鵝村等地和貴州省桐梓縣獅溪鎮楊姓苗族4大房。
區境楊姓苗族雖分為兩個裔系,但其習俗和排輩基本一致,以此推斷他們同為一個祖先的兩個分支。楊維仲、楊維柱均在乾隆年間前期遷居區境,距今250餘年。
【熊姓】 區境有3支裔系
南桐鎮熊姓:原籍湖廣,清初遷貴州南籠。後有9兄弟隨同其舅楊思林從南籠遷到貴州羊磴,繼遷今萬盛區境。大哥熊佑祖落業今南桐鎮工農村趕塘村民組的柿子腳。趕塘熊銀成、熊應成(均已去世)和熊永貴、熊永華、熊紹清(王家壩村群力村民小組苗族老人、熊姓家長)說:"後來,9兄弟中的3個兄弟遷回南籠,另有5兄弟先後遷往貴州、綦江等地,惟有大哥熊石板,有4個兒子,老大熊明義、老二熊明友、老三熊明官、老四熊明利。這4個兒子就是今南桐鎮和萬東鎮(部分)熊姓苗族的4大房。熊石板的舅舅楊思林有錢、有勢,很風光,從輪子坡、楊機匠溝、漆樹灣至狗灣以及從輪子坡、雞爪坡、踩山坪至苗灣的土地,大部分屬於他的田產。在苗灣附近一個小山灣,至今仍稱呼為'楊思林灣'。據傳,大約在鹹豐年間,楊思林一家遷回南籠。臨走前,他將自己的田土一部分變賣,一部分捐獻給寺廟,一部分留給他的外甥熊石板。光緒十三年(1887年),熊石板把田土分給他的4個兒子(現保留著不全的分田土證,並蓋有貴州省桐梓縣府大印)。他們以耕種為生,生兒育女,至今南桐鎮和萬東鎮(部分)熊姓的先祖實為熊佑祖。以次推算,熊佑祖大約在乾隆後期遷入今萬盛區境,距今220餘年。其家族排輩為:"佑、貞、業、石、照、治、永、榮、化、富、貴、發、華、光、萬、道、明、洪、利、玉、祥、德、書、方、成"等25字輩,今已傳到11代一一"貴"字輩。熊佑祖的後裔,後來有部分人戶,先後從今南桐鎮遷至青年鎮更鼓村道竹村民組境和關壩鎮田壩村、坪壩村境。
青年鎮熊姓:原籍江西,先遷入貴州南籠鵝掌十八渠定居,後遷入綦江縣安穩跳魚洞,有8個兄弟,再遷到綦江趕水石灰溝後分支,有4個兄弟遷往雲南。熊銀章(青年鎮更鼓村道竹村民組苗族老人,原青年鎮熊姓家長,已去世)、熊光福(熊銀章長子)和熊萬昌(現居住在桐梓縣板橋的苗族老人)說:"我們的高祖熊沙(排行老三)遷綦江適中石灰溝後,其子孫又遷打通埡,再遷江津四面山(有兄弟3人在江津四面山轉漢)。第7代高祖熊登位從江津四面山遷到今關壩鎮張家山落業,去世後葬於張家山,墓碑至今保留完整。第9代高祖熊在華遷至今青年鎮更鼓壩響岩落業,租種田土為生,育有2子,長子於1935年遷往貴州桐梓縣板橋定居,次子熊銀章未遷走,更鼓村道竹村民組部分熊姓苗族系熊銀章的子孫後代,另一高祖育有一子叫熊天貴(已去世),解放後擔任過貴州省地方官員,1994年後曾任過貴州省民委主任"。
除更鼓村道竹村民組熊姓外,另有兩支裔系均住在燕石村銅鑼灣大田,一支裔系以家長熊永福為首,有16戶。熊永福說:"我們的祖籍在江西省吉安府永豐縣。高祖熊紹雲,膝下有2子,長子熊建仁、次子熊建峰,他棄農從軍,屢立戰功而升官,後因遭奸臣陷害,逃離部隊,先後遷居今綦江縣石壕、趕水、安穩和桐梓縣李子埡等地,務農為生。後來,祖公從綦江石灰溝遷到青羊市雲峰山,不久,又遷往貴州桐梓縣山溝、李子埡。民國初期,其後代從貴州遷居燕石坎。解放初,再遷銅鑼灣大田。另一支裔系只有熊素華1戶,解放前從貴州桐梓縣回龍鄉遷來大田。依據熊光福、熊永福所說,青年鎮幾支熊姓實為同一裔系。青年鎮熊姓高祖大約在乾隆年間中期遷入綦江和今萬盛區境,已有250餘年。其家族排輩為:"起、網、賢、沙、建、孟、登、開、在、正、天、法、萬、永、興、財、端、貴、湛、明、顯、光、忠、銀"24字輩,今已傳到14代――"永"字輩。
關壩鎮熊姓:祖籍湖南湘西田籠二十四渠。清朝乾隆年間,從湖南移民填川黔時,遷到貴州羊蹬回龍漆林崗落業。熊發清老人(原關壩鎮熊姓家長,已去世)說:"老前輩有7個兒子,其中3個遷回湘西回龍二十四渠,1個遷到坡渡圓木溝的二層岩落業,他是今關壩鎮坪壩村熊姓高祖,同治年間遷到桐梓縣興隆場水山壩(今萬盛區關壩鎮坪壩村染房村民組瓦廠)租種田土為生。遷到水山壩的第一代名叫熊麼綠,至今已有7代。後來,熊麼綠的孫子熊發清與其子孫又遷居張家山生基坪。與張家山生基坪熊姓苗族同裔的有綦江縣趕水鎮岔灘白石、石壕鎮石壕村廟兒山、扶歡鄉石足村沙壩、桐梓縣山楂的熊姓苗族。關壩鎮熊姓從貴州坡渡圓木溝遷入今萬盛區境已有140餘年"。 【陶姓】 祖籍湖廣。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入川。青年鎮更鼓村道竹村民組苗族老人陶登明(陶姓家長)、南川市南坪鎮後山村苗族老人陶樹林(陶姓家長)說:"200年前左右(乾隆年間),老祖宗帶領9個兒子入川時,在綦江石角鎮空殼樹分為兩支,一支6人,其中1人落業在今萬盛區萬東鎮三層坎的茅香台;1人落業在南桐鎮石橋村輪子坡的三皮崗;1人落業在南桐鎮營寨村的下壩陶家灣;1人落業在南桐鎮沙壩村的廣沙灣雙梯子;1人落業在南桐鎮風岩村的假果山;1人落業在青年鎮更鼓村的響岩崗上。另一支3人分別遷往綦江和貴州省境內,今區境的陶姓主要居住在南桐鎮風岩村、民權村和關壩鎮瓮子塘等地,少數人戶遷居青年鎮更鼓村道竹,他們和南川市南坪鎮後山村的陶姓苗族,均屬上述6個祖宗的子孫後代,南坪鎮的陶姓,系解放前後由今萬盛區境遷去的"。其家族排輩為"啟、光、明、正、大、銀、登、富、貴、順、志、利、全、星、宣、文、學"17字輩,今已傳到9代――"貴"字輩。
【馬姓】 祖籍湖廣。區境有3支裔系,均居住在關壩鎮境內。
關壩鎮涼風村財興村民組馬明清老人(馬姓家長)說:"我們這支老祖宗叫馬立財,乾隆年間從湖廣遷到綦江縣適中鄉梅子村(文家溝)落業。他有兩子,長子馬興貴,次子馬興志(無後人)。馬興貴的第6代後裔(名字不詳)育有7子,長子馬光順、次子馬光庭、第3子、4子無後人,5子馬光躍、6子馬銀青、7子馬樹雲。長子馬光順後來遷到今萬盛區關壩鎮坪壩村紅星村民組松林嘴,再遷到關壩鎮箐林村新龍灣(茅坪),至今已有200餘年"。其家族排輩為:"應、興、光、朝、承、繼、祖、德、仁、義、繼、先、榮、華、富、貴、永、昌"18字輩。今已傳到12代――"先"字輩。第二支裔系有關壩鎮田壩村石門坎的馬得銀、馬得開等戶,來自綦江縣藻渡鄉。第三支裔系有關壩鎮田壩村水井台村民祖馬銀書等苗戶,來自綦江縣石壕鎮。
【王姓】 區境有兩支裔系,均居住石林鎮
一支是王開英等3人,分住大壩村瓦房和圓場村新華村民組,曾在綦江安穩、貴州遵義居住,解放後,遷回兩河鄉(今石林鎮)。另一支以王明貴為家長,祖籍湖廣。大壩村苗民王明元說:"老祖宗從湖廣入川後,落業在響岩。傳到清末的一代先祖時,天災人禍交織,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人們活不下去,紛紛外逃。先祖的9個兒子天各一方。現今住在大壩村的王姓苗家,是老四的後代(已傳到第5代),與江津市柏林鎮、綦江縣石壕鎮和安穩鄉,桐梓縣馬鬃鄉等地的王姓苗族,均屬同一個先祖的後裔"。
相關詞條
-
重慶
、峽谷等喀斯特景觀。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青龍湖等湖泊風光。 民族人口 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其次苗族約52萬人,主要分布在黔江開發區的五個民族自治縣和涪陵地區。全市...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null[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
,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江城[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重慶別稱]
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重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
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重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重慶別稱]
,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重慶產業園區
重慶產業園區【萬紫千紅招商引資網】 重慶工業園區十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主城9區、長壽、合川、涪陵、永川、江津、萬盛、璧山、綦江、榮昌、南川、大足...結合部,是重慶市唯一集中連片、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
重慶產業園區 四大產業區域 -
貴州省
,居全國第三位。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進入黔東;二是溯烏江進入黔東北;三是沿赤水、綦江河谷進入黔北;四是沿四川...,水力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貴州苗族風情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系全國8個民族省區...
省情概況 歷史 地理 人口民族 資源 -
遵義
、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全市有水流的河長共9148.5公里...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