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38-1844年間,於1845年首次上演。在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這一首
是最為著名的,與貝多芬的 D大調,勃拉姆斯的D大調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整部作品充滿了柔美的浪漫情緒和均勻齊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處理手法精妙絕倫,旋律優美,技巧華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不僅是孟德爾頌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德國浪漫樂派誕生以來,最美麗的小提琴代表作。英國音樂評論家本奈特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英雄的,男性的;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優美的,女性的。如果將前者比喻為協奏曲中的亞當,那么後者就是夏娃了。”
作者簡介
褒貶不一的音樂家——孟德爾頌
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年生於漢堡,1847年卒於萊比錫。其祖父摩西•孟德爾頌是位哲學家,其父是銀行家。孟德爾頌生長在富裕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優越的環境使孟德爾頌很快就嶄露頭角,
為世人矚目。他9歲登台演出時就展現出一個鋼琴家的素質。他10歲時開始作曲,14歲時已經創作了13部弦樂交響曲,16歲寫出弦樂八重奏,17歲寫出《仲夏夜之夢》序曲,後來又寫出了《芬格爾岩洞》及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和大量室內樂作品。直至今日,這些作品仍然深受廣大聽眾歡迎。1835年,26歲的孟德爾頌成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指揮,與音樂家舒曼結下了友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孟德爾頌的評價紛紜不一。在他在世期間,人們對他的真正價值的評價過高,而在後來,又有過低評價的傾向。總之,人們普遍認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浮華有過,而熱情和深刻性不足,這同他那幸福平靜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儘管如此,人們對他的音樂仍然偏愛有加,因為,他的音樂充滿了古典主義的形式美,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旋律與和聲結構冼練流暢,嚴謹勻稱,在他同時代的音樂家中,他的音樂風格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審美趣味和創作天才都深刻的影響了後來的浪漫主義樂派。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六年創作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開始於1838年。這位時年28歲的天才正在擔任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 也稱布
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指揮,當時的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叫斐迪南•大衛,這首協奏曲就是為他創作的。孟德爾頌原計畫第二年首演這首協奏曲,但是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那就是信心不足,孟德爾頌感到自己無法創作好這部作品。實際上,孟德爾頌1822年,13歲的時候曾經創作過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但是並不成功,在之後的整整6年時間裡,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一直沒有問世,直到1884年,孟德爾頌最後一次訪問英格蘭歸來,靈感突然眷顧,才最終寫完了樂曲,於1845年3月13日在布商大廈由斐迪南•大衛擔任首演獨奏,演出大獲成功。孟德爾頌由於健康原因,未能以作曲兼指揮的身份出現在舞台上。
音樂賞析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女性氣質的協奏曲,高雅柔美,溫婉多情,有時還流露著一點點的感傷。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樂章之間不中斷地連續演奏,這在當時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圍的快速流動被切斷;而各樂章卻各自獨立,體現了孟德爾頌以古典派傳統為基礎,並灌入新時代氣息的典型作風。按照作曲家的要求,要不間斷的演奏,這樣的先例是不多見的,常見的只有貝多芬的第5鋼琴協奏曲第2,3樂章是連續演奏的。
第一樂章,很熱情的快板,E小調, 2/2拍,奏鳴曲式,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以弦樂分散主和弦的喃喃低語開頭,管弦樂的琶音營造了略微傷感的開始,小提琴第一主題迅速把樂曲帶入了夢一般的世界,抒情的主題猶如清新的海風,伴著浪濤的轟鳴,變化出華麗的花朵。第一樂章接近結尾處有小提琴獨奏的華彩樂段,這是獨奏家們展示技巧的時候,利用主題的素材,他們演奏著高難度的音符。最後的尾聲逐漸沉寂,只剩下大管低沉的嗚咽把樂曲引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行板D大調,6/8拍,三段體。 這是一個抒情的而且富有孟德爾頌韻味的極其醇美的樂章。小提琴的主題
純潔,柔美,似乎在溫柔的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樂隊始終伴隨在小提琴周圍,起著色彩性的裝飾效果。中段先由樂隊奏出有莊重感的主題(樂隊中浮現出悲傷的聲音),然後主奏小提琴用雙震音加以裝飾變奏。第三段又回到第一段主題,主奏小提琴更加弱,而樂隊的裝飾中增加了絢麗多彩的效果。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到活潑的快板。引子部分繼承了第二樂章有如回憶般的平靜氣氛,然而在一陣定音鼓之後,小提琴開始活躍起來,光輝燦爛的,有時又略帶頑皮的,就像一個快樂的天使。前面十幾小節的前奏實際上是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之間的過渡,當歡快跳躍的主題出現時,與前面樂章形成鮮明對照,令人心情頓然振奮。在E大調上奏出的第一主題經過多次反覆,越來越顯輕快,在光彩耀眼的經過句之後,第二主題以B大調出現,樂隊強有力的助奏增添了不少戲劇性效果。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有許多一脈相承的聯繫,此後,主奏小提琴與樂隊相繼將主題動機進行各種變化。展開部由主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題開始,樂隊也相繼奏出部分第一主題的動機,並加以變化。再現部中,第一、第二主題同時以E大調出現;結束部中,主奏小提琴奏出極為華麗的長長的顫音,然後以活潑而強有力的震音,帶動樂隊全奏結束全曲。
專輯演奏特點
穆特的演奏——在第一樂章一開始就以很濃烈的激情貫注於旋律之中,速度稍慢,但決無拖沓之感,對一些重點音符加以強調,使得在整體上錯落有致,輕重有序;第二樂章是全曲最精彩的表現。在卡拉揚的指導下,穆特深得長樂句演奏的秘訣,這一特長在此有精彩的展示。穆特的這個慢樂章演奏得非常抒情纏綿,令人陶醉。第三樂章略有些慢,強弱處理有些平,不過在音色變化方面有上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