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
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一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
介紹
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 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翱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採用宋代元祐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其字型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牆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廟內各種樹木430株,其主要樹種為柏、檜,還有少量的古槐、銀杏、紫藤等。這些古樹多栽種於宋、元時期,至今仍參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廟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孟廟的古樹景觀在明代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吟頌五言律詩一首:"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
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